謝曉梅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及發展的過程中,人口老齡化程度是城鄉差異性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是國家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所形成人口發展的綜合性作用形式,這種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發展帶來一定制約性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的轉變也被稱之為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倒置,這種發展現狀出現的原因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是地區,在農村經濟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低于城市的經濟發展,但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水平確高于城市,也就是說城市沒有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反映出具有更高的老年人口比例,而是農村的老年人高于城市的現象,出現這種差異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化的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口的發展,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分析,雖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城鄉導致現象會隨著我國家的發展而逐漸消失,但是,在這種現象轉變的過程中,社會中的經濟以及人口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一些列的變化,因此,在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優化基本的發展制度,從而為我國人口的結構的緩和以及經濟的發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的背景
對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現狀而言,聯合國對于人口老齡化制定了相關的標準,一個國家或是地區60歲及以上的老人如果占人口總數的的百分之十以上,或者說65歲以上的老年人展人口總數的比例高于百分之七以上,也就是說這個國家或地區已經進入了老年型社會。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可以發現,我國于1997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就已經接近總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到了2000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經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以上,通過數據的調查顯示可以發現,我國在20世紀末,就已經逐漸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發展形式,而到了08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人逐漸增長到21.4%,而這一數值相當于歐洲老年人口的綜合。而且,在城鄉發展的過程中,08年,我國城市和鄉村65歲及以上的老人分布占人口總數的9.66%以及9.79%,所以,可以發現,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應該逐漸優化老年人的服務制度,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從而逐漸優化這中發展模式。
二、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性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城鄉養老制度不完善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中,城鄉中的養老制度沒有得到全面性性完善,對于農村而言實現老年社會保障的制度模式又相對較晚。由于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長期處于二元體制的城鄉化社會保證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城鎮中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相對較早,基本的制度模式也較為完善,雖然在制度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實現性問題,但是,其基本的制度模式農村的養老保險制度。因此,在相關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應該逐漸優化基本的制度形式,完善我國老年社會保障的制度,建立有效的農村老年保障制度,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提高我國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充分解決老年人在生活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在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及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在根本意義上優化基本的制度管理模式,提高對老年人的制度優化,縮小城鄉之間老年人社會保障的差異性,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二)農村養老保障的壓力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及發展的過程中,尊老、敬老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庭養老的制度模式也是我國傳承幾千年的制度形式,因此,對于現階段農村的老年人而言,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的方式。根據相關的統計可以發現,在現階段社會形式的發展過程中,在農村每8個勞動力就要供養以為老人,而根據相關的預算可以發現到2050年,每2.5個勞動力就要供養以為老人。但是,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的差異性相對較大,在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的發展背景之下,農村的老齡化也會給每個家庭帶來一定的負擔。對于家庭的養老功能以及基本的養老意愿而言,其整體的形式都是出處一種下降性的發展趨勢,所以,在現階段養老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分為三點:第一,無論是對于老年人,還是對具有贍養義務的成年子女而言,都具有較強的獨立居住的意愿;第二,在日常的生活過程中,農村子女的流動性相對較強,家庭的人口有具有小型化的特點,從而使家庭養老在整個過程中存在著人員不足的現象;最后,就是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養老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三)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逐漸形成
在現階段城市化進程的建立及發展的過程中,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鄉中發展,根據預測可以發現,我國農村人口在30年之后將會減少到4億,這也就說明在未來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留守老人的比例將會逐漸增大,會到導致老年人在照料的問題上出現一定的制約性,而且,對于外出打工的農民而言,每年正以500萬的增長速度逐漸提高,雖然在整個過程中提高了人們的經濟收入,但是,會出現留守老人無人照料的現象,而且,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在資金投入的過程中老年人會遠遠低于自己的子女。因此,農村留守老人的照料問題也就日益突出。
三、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性優化的基本對策
(一)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障系統
對于養老保障的基本體系而言,主要包括老年人的養老保險、老年人的社會福利保險、社會救助保險以及優撫保障等不同內容形式的保險模式。而在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傳統的社會形式已經不能充分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發展需求,因此,在基本的社會保障形式的建立過程中,首先,應該建立多元化的養老保險模式,根據不同形式的經濟化保險目標,綜合的運用多樣化的養老保險形式,從而在根本意義上形成老年經濟制度的保障形式。其次,雖然我國傳承著幾百年的養老文化,但是,在以后社會形式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實現老年人自我養老、家庭養老以及社會養老的基本形式,因此,在這中模式形成時一定要將著三種形式充分的融合從而在根本意義上形成我國現代化養老體系的基本模式。
(二)提高農業中非農產業的就業形式
我國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的根本性原因是在城市化進程建立及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逐漸向城市遷移,從而導致留守的農村老人不能得到子女的充分照顧。但是對于農民而言,土地是他們生活過程中基本的生產資料,但是,由于農產品的價格相對較低,就會導致家庭的生產模式逐漸降低,因此,很多農民逐漸放棄了土地生產,走進城市尋求發展之路。我國與2005年,推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理念,在這種制度建立的過程中強調了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宗旨,主義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農村的經濟化發展。一些農民在整個并沒有完全放棄土地的生產,在一年中的農閑時間去外地打工,這種模式的建立不僅使農民增加了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減低農產品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因素。因此,通過這種生產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中非農產業的基本就業形式。
(三)加快完善農村養老保險的制度形式
我國在建立及發展的過程中,早在1990年的初期就推行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但是,在整個制度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一直到現階段也沒有形成健全的養老保險制度形式,其中的限制因素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就是資金的籌措問題,同時也存在著傳統的制約性問題。在現階段我國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基本的家庭收入相對較低,而且,又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逐漸加深,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農村家庭的基本收入。因此,對于這種發展現狀而言,只是通過政府給予相關的政策也是不夠的,所以,應該逐漸完善養老保險的資金籌措渠道,建立積極性的宏觀財政政策制度,建立多元化農村經濟發展的項目制度,從而在根本意義上促進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形式的建立及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現象形成的過程中,要想在根本意義上解決城鄉差異性的發展現狀,就應該在根本意義上優化城鄉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健全的社會經濟形勢以及人口政策形勢的建立,環境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所以產生的矛盾性,從而為我國社會化進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杜鵬,王武林.論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的轉變[J]. 人口研究,2010,02:3-10.
[2]王瑛潔.我國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3]謝建軍.試分析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城鄉差異轉變[J]. 知識經濟,2014,13:62.
[4]李輝,王瑛潔. 中國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研究[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1:154-158.
[5]蘭烯.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費用的影響及其機制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6]楊清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