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京芳 王堯
隨著互聯網和金融的融合,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創新,被業界稱作"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由于國內目前尚未建立對互聯網金融的系統性監管框架,整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和監管必然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因此,本文將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的風險展開討論,并從監管角度探尋增強互聯網市場管理的辦法。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向金融領域的滲透,互聯網金融已在我國蓬勃興起,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先后出現了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大數據金融、眾籌和第三方金融服務平臺等六種模式。
一、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金融行業的融合,衍生出了一種新的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從2008年以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和交易方式已經得到了快速的壯大和發展,隨著人們對互聯網技術在向金融領域滲透過程中體現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優勢的認識的深入,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模式內容也不斷地得到創新和豐富。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交易模式主要包括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P2P網絡借貸、眾籌和第三方金融平臺這六種模式。這些模式內容上的創新和豐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銀行開展網絡借貸業務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網絡借貸方面。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加入了搶占金融市場的大軍,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十分豐富,最為成功的則是以2004年推出的支付寶業務,它不僅涵蓋了轉賬、支付等傳統的金融業務,而實行了人性化的服務方式,讓人們通過支付寶服務即可完成理財、充值、代付、專卡支付等多種金融服務。支付寶支付方式的網絡化和服務形式的便捷化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為支付寶發展帶來了巨額的利潤,據統計,至2014年底,支付寶業務中的余額寶產品其用戶則已達到了1.85億戶,總規模則達到了5789.36億元。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市場和潛力。
二、互聯網金融模式發展存在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給企業發展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大批企業都加入到互聯網金融行業中來,給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然而,由于互聯網金融市場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管理規范,而相關的監管體系也沒有完善,這必然會增加其在發展中的風險,具體而言,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的風險主要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中自身存在的問題
依托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臺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后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于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臺,由于商業銀行并不熟悉電子商務平臺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二)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絡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件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絡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絡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件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件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件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三)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臺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但其后,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這一監管體系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出現了因對銀行主導型的網絡融資監管過多、對非銀行主導型的網絡融資監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銀行貸款無法創新、大量的非銀行網絡融資風險巨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制約。
此外,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還受到了產能過剩而引發的行業風險、地域風險、民間融資風險、道德風險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引發金融風險。
三、從監管角度看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
(一)政府應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性監管
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激勵、監管約束和政策引導。對于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可借鑒歐美先進國家的有關做法,從準入門檻、運營監管和信息監管3個方面著手,通過設立準入門檻,實行審批備案,明確線上線下各項業務等具體監管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
(二)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制度規范
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督和安全防范制度體系,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完善的互聯網金融監督體系的支持。針對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督體系存在的不完善的問題,第一,應厘清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界定,并明確互聯網金融的監督主體,消除“監督主體不確定性”隱患。第二,應出臺規范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相關制度,構建全面的互聯網金融安全防范的制度體系。
(三)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平臺信息監管
首先,應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運營監管,明確平臺業務范圍,平臺必須將自有資金與客戶資金隔離。如果平臺采用了風險儲備池等方式,那就必須遵從與銀行不良資產撥備、資本充足性要求等監管標準。其次,應加強平臺信息監管,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揭示,確保投資人和借款人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如實披露包括公司治理情況、平臺運營模式、業務數據等平臺經營信息,供客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