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萍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是調節國民經濟的重要杠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利率市場化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長期以來政府干預下的利率體制顯現出的弊端已經充分證明了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但利率市場化的實現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目前仍存在一些阻礙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限制因素,需要對其進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些風險,提前預見到可能會出現的各種風險因素并采取措施積極防范,才可以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按著正確的方向和步驟平穩推進。
利率市場化/制約因素/配套改革/風險/推進次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加入WTO后面臨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強,利率市場化已經逐漸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無法回避的問題。近幾年,央行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斷波動的背景下,頻頻撬動利率杠桿。對利率的研究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銀行業務范疇,而應作為影響社會經濟的重要政策變量加以研究。現階段,雖然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自發的利率市場化也已是暗流涌動,但是目前的社會經濟中仍存在著一些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在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道路中,仍充斥著一些不可忽視的潛在的風險。因此,對于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不能過于樂觀,如何選擇推進利率市場化的路徑,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如何防范風險仍須綜合評估,認真考量。
一、經濟轉軌時期利率體制的改革(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
(一)中央銀行利率體系的新生
1983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1984年,確定了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的地位,明確了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的資金關系。作為金融商品的價格,利率的形成機制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制定存貸款利率的原則為:應有利于專業銀行積極開展存款,合理發放貸款,改進內部管理;應在保證中國人民銀行有一定利潤的基礎上,使各專業銀行利潤合理均衡。
(二)“有管理”的浮動利率體制
改革開放后,經濟市場化程度不斷增強,在這一趨勢的推動下,利率體制開始了全面變革,利率結構形成了嚴格管理下的浮動利率制度。準許利率浮動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然而,就利率體制改革的內容而言,各金融主體的利率浮動權只是政策賦予它們的一種行政性權力,而不是由制度內在提供的,所以政策的變動會使這一權限面臨隨意性風險。
(三)無序的“利率雙軌制”
“雙軌”是指接近市場化的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和回購市場利率與處于嚴格管制下的同存貸款利率相關的貼現利率、大額可轉讓存單市場利率并存于貨幣市場。
二、利率市場化的內涵及其改革進展
(一)利率市場化的內涵
利率市場化是指中央銀行逐漸放松對商業銀行利率的直接控制,賦予市場決定利率的權利,利率市場化具有豐富的內涵,至少金融交易主體享有利率決定權,利率的數量結構、期限結構和風險結構由市場自發選擇,中央銀行具有間接影響金融資產利率的權利等方面的內容都應包括在內。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展
我國在完善市場化利率產品如金融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等定價機制的基礎上,又對貼現和企業債券利率形成機制進行了改革,以Shibor為基準建立了市場化定價機制和市場利率體系。至此,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初步實現了以完善市場化產品利率形成機制為重點的近期目標。
三、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制約因素
(一)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
市場利率應該是由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決定的均衡利率,具備一個交易活躍、充分競爭、結構合理和信息暢通的金融市場是其形成的基本前提。而事實情況是我國建立金融市場的時間不長,與成熟的金融市場相比我國在許多方面差距仍比較大。
(二)商業銀行管理制度落后、定價能力不足
利率市場化就是金融產品定價的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即金融產品定價權逐步轉移至商業銀行手中的過程。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根據歷史記錄、定性分析和主觀判斷做出貸款決策,貸與不貸是決策的主要內容,缺少對貸款成本、收益和風險的量化分析。
(三)企業缺乏利率敏感性
我國貸款企業對利率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導致利率無法有效發揮其配置金融資源的杠桿作用。
(四)社會信用意識淡薄
在利率定價實現市場化的情況下,社會信用秩序的混亂會放大市場機制自身的缺陷。目前,我國信用約束機制不強,信用制度的建設滯后于改革的進程,整個社會的信用意識非常薄弱。
四、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可能面臨的風險及防范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可能面臨的風險
1、利率水平升高的風險。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在一定時期內,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資金短缺問題,再加上長期的利率壓制,利率市場化極有可能帶來利率水平的顯著上升。
2、價格制定權導致金融腐敗的風險。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銀行不僅有權利決定放不放貸,還有權利決定貸款的價格。貸款定價這一權利的增加極有可能導致金融機構出現尋租行為,一些金融機構并非嚴格遵循風險加成原則合理制定貸款利率,而是出現“人情利率”及諸如借機提高貸款利率這樣的政策性漏洞。這種金融腐敗的風險會影響和降低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
3、加劇區域經濟不平衡的風險。資金投入是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東部地區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投資環境、較高的產品回報率和企業的良好信用,貸款風險較低,對資金有更強大的吸引力,這就導致區域經濟不平衡加劇。
4、逆向選擇和金融體系不穩定的風險。放松利率管制后,存貸款利率都會上升一定的幅度。在初期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部分銀行為了提高收益而冒險放貸,帶來金融風險。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風險的防范
1、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市場化并不否定金融監管,相反,利率市場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金融風險,只有在充分的金融監管環境中,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得以順利進行。
2、平衡地區經濟發展。為避免利率市場化后出現因區域經濟不平衡造成的資金“東流”,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應采取區域非均衡推進的方式。各種金融中心難以輻射到,尚不具備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可行性。為保證利率市場化的安全平穩推進,應在國家的統一指導下實行區域政策性金融,可以設立區域政策性或開發性金融機構,實行區域稅收和利率優惠政策,為這些地區引資造血及進行國企和銀行改革給予一定的金融補貼。這是欠發達地區經濟金融發展所需要的,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3、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和穩定金融體系。利率市場化后,各種金融機構都將面臨市場風險問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于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降低利率市場化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五、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道路選擇與次序安排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道路選擇
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方式主要有激進式和漸進式兩種,激進式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在短期內快速糾正利率管制造成的扭曲,但極易引發經濟運行的波動,存在較大風險;漸進式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避免經濟的大幅波動,成功機率較大。同時也可以為深化改革和彌補政策設計不足創造條件和時機。
(二)利率市場化的次序安排
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走到了最后的攻堅階段——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2003年,中央銀行提出存貸款利率改革的思路是: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后短期,先大額、后小額。利率市場化的次序選擇即為選擇先放開哪部分利率、后放開哪部分利率的問題。
七、總結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能否起落平穩,主要是看各種利率放開后,保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利率市場化的最大風險就在于利率放開后,利率水平會畸形上升。我國之所以一直對利率市場化改革諱莫如深,也主要是因為擔心利率壓制解除后利率水平的驟然上升會引發經濟和社會的動蕩。多國的經驗表明,如果以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利率市場化,是可以使利率避免暴漲、溫和上升的。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定能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漸進式利率市場化改革之路。相信我國最終將會實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軟著陸”,從而締造一個“利率決定在市場,利率調控在中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利率體制,為世界利率市場化浪潮提供新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