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業=文化的倒塌?
日前,上海市專家學者聚焦田子坊的“升級之困”——過度商業化令老石庫門的文化韻味盡失,田子坊到了不得不“變”的關鍵時刻。
“文化”不僅在田子坊失落。令北京得以入選2004年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最具發展性的20個城市之一的798藝術區,如今也繁華依舊而藝術不再。
城市文化街(區)里,文化和商業該如何相處?以文化始、以商業終難道是不可破解的魔咒?
商業不是藝術的敵人
趙璧(美國普度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
在我居住的小鎮,每周兩次,附近的菜農來賣菜,花農來賣花,還有賣現磨咖啡、自制首飾、手工面包的,還有樂隊演奏歌唱。文化特色其實很鮮明,觀察來人,基本都受過高等教育,追求自然有機、去農民市場是種有格調的感覺。但你能明確區分其中的文化元素和商業元素嗎?
創意文化街區真的純粹因文化而生嗎?我覺得其中摻雜另兩個因素,一是文化生產者的群居需求,另一個就是本身有商業因素。
雖說商業化傾向確實加劇了一些文化生產者和藝術機構所面臨的困境,但是不能就此將商業與藝術對立起來。商業不是藝術的“敵人”,藝術和商業是可以結合的。
文化應該有載體,商業其實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商業除了賺錢,還是個品牌推廣的過程,無人知曉的文化只是個人愛好。但一旦商業化,就要考慮市場。什么決定市場,是供需雙方。供方一味迎合需方,文化就要變味,供方不顧需方,就會沒錢可賺。
怎么找好均衡,我想對于供方,也就是文化生產者來說,可能要更細化明確受眾。不要總把這些街區往旅游景點方向打造,而是要有明確的定位,為自己挑到合適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不只是消費商品,更是對文化有深度理解和認同。
如何明確受眾定位?文化生產者本身應該有更成熟的市場營銷策略,寧可做小做精,做到提到名字就知道它的代表性,而不是做一個個的酒吧街、咖啡街、變了裝的小商品市場——上淘寶就能買到田子坊的各類紀念品,人們又何必出門?
產業和旅游為導向的思路需調整
章超(同濟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梳理田子坊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有四個問題需要破解:
一是租金調控機制的缺失。“以文化資本發展街巷”的改造運營理念讓人們看到了文化的價值和溢出效應,附近的商業和地產等都因田子坊的存在得到很大的價值提升。但文化或創意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的生產效率和效益遠遠跟不上其他行業的水平。日漸增加的租金會導致一批文化生產者不堪重負,選擇離開。
二是治理困境。田子坊現在是個混合型社區,商家、房東、藝術家、游客等都在爭奪空間。田子坊管理辦公室的工作重點是消防、安全、衛生、大客流應對,那么誰來決定田子坊的業態?房屋是用來搞藝術創作還是賣意大利羊絨?涉及田子坊片區的產業規劃和管理,需要成立專職機構。
為什么M50莫干山路創意園沒那么商業化?除了最初的便宜租金與寬敞廠房吸引了藝術家進入以外,工廠管理方在業態管理方面管控嚴格,藉此控制園區內的創意產業類型。
三是政府發展文化創意的產業導向思路可否再調整?現在,各地都在推廣文創產業園區,但很多屬于“圈地運動”,即以空間為導向,以經濟為導向。上海市政府對田子坊的大力支持,其決策背后同希望以其拉升打浦橋區塊消費層次、打造類似徐家匯的又一城市“副中心”有很大關聯。但創意本身的高下其實同占地面積、投資多少不一定成正比,創意一旦被不斷復制,必然走向大眾化和山寨。
四是旅游導向的問題。當一輛輛大巴開至作為3A級旅游風景區的田子坊,它不變成城隍廟才怪呢。
“半饑餓”的絕大多數需要商業
任驍瑞(山東省濟南市旅游局市場開發處處長)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商業可以催生創造力,至少可以篩選出一個愈發成熟的業態;而在繁榮期過后,商業卻會侵蝕文化空間,或呈現以藝術始、以商業終的“逆淘汰”。
表現之一就是曲高和寡的本地文化或純粹藝術盈利能力不強,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受益更多的替代產品或仿品取代。其二是同質化嚴重,比如在田子坊或798藝術區,酒吧和飯店越開越多。再有就是以古建筑為載體的城市肌理被破壞。
由此看來文化和商業的關系,該是個函數。正相關還是負相關,跟發展階段有關。
田子坊文化創意品質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租金,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房租補貼,以經濟杠桿的撬動作用,來提升希望留在業態內的文化附加值高的創意工坊或藝術創作室的競爭力,助其走出“文化越高雅,市場越狹窄”的怪圈。
但“人太多”不該被詬病。旅游是增量消費,人對文化的消費,本質上是對文化的認可和認同。國外很多博物館的展品是允許觸摸的,這是文化體驗的實現方式,如果為了保留而保留,使得人喪失了對文化的注意力,那在玻璃罩下保留了一萬年的文化多樣性又有何用?
就田子坊“過分商業化”導致的“升級之困”,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一個富人吃撐了,現在開始考慮是要節食還是每頓吃個半飽,這其中的調控手段很多,無須太擔心。
持續涌入的人流會促進田子坊文化創意的翻新,但退一步講,即便田子坊變成城隍廟又有什么不好?這是市場選擇。中國絕大多數的文化創意產業還處于“半饑餓”狀態,還需要商業助推,而對于文化或創意生產者,不在田子坊扎推,還有其他地方聚居。
外顯的是“文化”,消費的是欲望
黃尹甲子(媒體從業者)
北鑼鼓巷與南鑼鼓巷只隔一條街,在冷清的北鑼鼓巷口站定了,望對面人頭攢動,會有強烈的疏離感,覺得是坐在臺下看戲,在我這個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的人看來,這條巷子不是這個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空降而來。某處,一定有座巨大的工廠,流水線上立滿了一模一樣的巷子。包裝、運輸、按照嚴格說明安裝在城市中心,測定客流量,計算成本,經營“文化”——賠了,還是賺了?
我認為“南鑼鼓巷”簡直是場瘟疫,有些歷史可以稱道的城市一一染了疾。在南京,病灶離夫子廟只一刻鐘路程,網格形狀的老門東:白墻灰瓦亭臺樓榭,間種梅蘭竹菊,路旁鑿水渠作小橋流水,石板縫藏噴頭出水霧擬煙雨蒙蒙,這些可以被布置在任何一座城市,缺乏個性,如同照相館里拍照的背景,作用只是展示,只是炫耀。
不必走進去也知道,里面是咖啡館、酒吧、小劇場、書店和創意商店——外顯的“文化”,甚至,全國各地的創意商店賣的是同樣東西。
所謂文化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產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南鑼鼓巷、老門東,上海田子坊…… 這些相似的“文化”景觀里折射了現代人怎樣的精神面貌?虛榮、乏味,想象力喪失,在消費主義社會被欲望和別人的評價玩弄于股掌之中。
剝去外殼才看到,“南鑼鼓巷”經營的不是文化,只是欲望。現代社會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搭建在欲望生產與再生產框架上的消費主義。霍夫曼在《古今欲望的經濟學》里寫道:“消費主義社會希望它的理想對象成為一所工廠,24小時生產出盡可能短的,容易滿足的欲望。”而這,也解釋了“南鑼鼓巷”們如何在一夜之間被建起,又如何迅速遭人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