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平+高雪梅+熊紅明

經過20多年的開發建設,欽州港已經成為億噸大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港
北部灣曾是中國沿海區域發展中最薄弱的一環。
攤開中國地圖,沿海岸線從北到南,渤海灣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海峽兩岸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圈仿佛一個個隆起的閃閃發亮的經濟增長極,環環相扣,形成了我國沿海發展鏈條,而后發展的北部灣則像是被遺忘的角落,暗淡無光。
2008年1月,國家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北部灣華麗轉身,成為中國沿海經濟新秀,并在世界金融危機陰影下沖出重圍。
2009年,北部灣經濟區生產總值增長15.9%,比廣西高出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7.2個百分點,成為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區域發展龍頭逐漸開始顯現強勁動力。
而在新一輪對外開放合作中,隨著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申報進程加快,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合作版圖上的最后一塊拼圖也即將完成。
實現錯位發展和抱團發展
在廣西欽州港中山公園的小山上,世界上最大的孫中山銅像迎風矗立。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將欽州港規劃為廣州之后的南方第二大港。如今,這個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經過20多年的開發建設,欽州港已經成為億噸大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港。”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邱軍輝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為實現南方大港夢,1992年,在缺少國家投入的情況,欽州干部群眾踴躍捐資建港,從建設2個萬噸級泊位起步,如今實現了從零到億噸大港的跨越。
欽州港的跨越發展,只是北部灣港口發展的一個縮影。北部灣沿海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擁有海岸線1595公里,均有建設深水航道和數十萬噸碼頭的優越岸線條件,三市合力便可建成中國少有的深水良港群。
曾幾何時,三個城市以港口為核心展開內部競爭。防城港、北海港、欽州港都提出要打造大西南面向東盟市場最便捷的出海口,各港口為獲得貨源,紛紛打起“價格戰”,而在項目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上,沿海三市也難以避免地開始同質競爭,內耗嚴重。
“整合沿海三市資源成立北部灣經濟區并推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讓北部灣發展迎來了風生水起新時代。”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志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黃志勇透露,早在2006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就作出決定,將南寧與北部灣沿海三市北海、欽州、防城港列入北部灣經濟區,同時,把玉林、崇左的交通物流列入經濟區,統籌規劃管理,打造組合港、中心城鎮群,“避免空間布局雷同和同質競爭,實現錯位發展和抱團發展”。
中國對接東盟自貿區的最前沿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駛入快車道。
作為中國對接東盟自貿區的最前沿,聚合發展的北部灣港口群發揮地理優勢,成為國際區域樞紐港口;中石油千萬噸煉油項目落戶欽州;中國西部第一座核電站在防城港開工建設;千億元產值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在北海崛起……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東盟開放合作辦公室向本刊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北部灣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0188.58萬噸,同比增長8.1%。外貿貨物吞吐量12773.05萬噸,同比增長10.6%。
從產業荒漠到重大項目扎堆落戶,北部灣以全新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組建現代產業集群。
北海是北部灣產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的代表。作為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北海在1992年后,喊出了“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北海”的口號。盤活土地資源,將土地推向市場,北海“造樓神話”轟動一時。
“大開發熱”帶來的后遺癥,讓北海16年內沒有一個大型工業項目落戶,1999年,北海甚至沒有一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泡沫經濟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北海。在某些時期發展思路出現偏差,‘曇花一現的宿命一直持續到2009年。”北海市市長林山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歷史教訓讓北海認識到,只有做強“實體經濟”才能實現科學發展。作為后發展地區的北海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補上工業化這一課。
經過7年的發展,大規模投資積聚的效能逐步釋放。北海如今已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臨港新材料產業及石化產業這三大支柱產業,三大產業的產值都有望超過千億元。
2014年,曾經是產業荒漠的北部灣經濟區內14個重點產業園區完成工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其中有6個園區完成產值超過500億元,有8個園區產值超過300億元。
申報建設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
2014年底,在上海自貿區基礎上,國家再批準廣東、天津和福建三個自由貿易區。在新一輪沿海開放格局中,北部灣能否搭上自貿區快車?
“要著力做好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申報工作!”在2015年的廣西兩會上,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陳武表示,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申報,在上海自由貿易區批準設立后即著手部署開展相關工作,并已經完成初步方案編制并向國務院提交了申請。
本刊記者在北部灣采訪期間發現,北部灣的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開放必須靠改革。這里的各級管理者已經達成了共識:通過改革促進開放,借助開放要發展。

規劃面積55 平方公里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是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政府共建園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項目
“申報建設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是通過改革促進開放和發展的重要舉措。”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東盟開放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延強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據李延強介紹,2014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關于深化北部灣經濟區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大力推動欽州保稅港區、中馬欽州產業園等管理運營體制改革,推動北部灣港改革和開放發展,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口岸通關一體化建設等,積極為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申報創造條件,打好基礎。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防城港按照‘點—軸開發理論,著力構建‘邊海經濟帶。”防城港市委書記金湘軍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防城港要做足“臨海”,叫響“沿邊”,就必須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做好對外開放合作的排頭兵。
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的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是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政府共建園區,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項目。經過3年建設,該產業園區發展初步完成基礎設施配套建設,2015年起邁入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的關鍵階段。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樸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中國的園區發展經歷了從簡單的工業集中區向產城融合區,再向科教創新園區發展等三個同階段。
“在中國經濟不斷擴大開放融入世界經濟格局的大背景下,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應進一步提升規劃,高端產業集聚、產業城市融合、科教資源以及世界貿易投資規則對接結合提來,打造中國第四代產業園區。” 高樸說。
在北部灣,同城化改革正催生發展紅利。自2013年7月1日起實施的北部灣通信同城化以來,北部灣經濟區內1340萬電話用戶已經享受減少話費總支出近10億元。按照計劃,北部灣經濟區將于2015年年底優先實現通信、交通、產業、城鎮體系、旅游服務、金融服務、教育資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口岸通關一體化等九大領域的同城化建設。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東盟開放合作辦公室副主任梁金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改革和開放,是北部灣永恒的主題。”他認為,在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北部灣承擔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