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高峰 付慶林 張文福 宋社更 陳志瑞
浙江省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中心,浙江 溫嶺 317500
腦梗死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是腦卒中的一種,對患者的肢體活動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上肢的功能和運動能力,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傷殘或死亡[1]。目前針對腦梗死治療后上肢功能和運動障礙的患者采用的康復治療大多是以常規治療為主,即簡單的運動和恢復訓練[2]。常規的康復治療并未取得令患者滿意的效果,患者仍飽受肢體活動困難、生活難以自理的折磨[3]。本研究針對規范的三級康復治療并結合強制性運動療法來治療患者腦梗死治療后上肢活動困難、運動能力不足的情況,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浙江省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接受康復治療的腦梗死治療后有上肢運動功能障礙或運動能力受限的患者12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其中觀察組男 41 例,女 19 例,平均年齡(52.0±7.9)歲,平均病程(55.0±7.5)d;對照組男 38 例,女 22 例,平均年齡(53.0±8.2)歲,平均病程(53.0±6.0)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根據國內通用的腦電圖診斷標準[4]確診為腦梗死者;由于腦梗死導致上肢功能和運動能力障礙者;病情穩定2周以上者;未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且意識清醒者;對三級康復療法和常規康復療法有具體的認知并自愿接受本研究者。排除標準:心、腎、肺功能嚴重衰竭者;意識不清和無意識者;重大精神疾病者;先天或后天原因導致上肢嚴重傷殘不宜接受本研究者。
觀察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即簡單的運動和恢復訓練,出院后定期隨訪。觀察組采用規范的三級康復療法結合強制運動療法[5],具體如下:第一級規范康復治療 (在我院神經內科病房及早期康復病房進行,為期1個月),指定康復負責人,規定患肢訓練動作,如限制患者健肢活動,使用患肢協助翻身,患肢訓練(上肢伸縮、擺動,旋轉手腕,張開和收握手指等),3 h/次、2次/d、5 d/周。第二級規范康復治療(在我院康復中心進行,為期2個月),同樣指定康復負責人,對患者進行限制健側上肢及手的使用,做患肢彎曲動作,令患肢拾揀重物等,3 h/次、2次/d、5 d/周。第三級規范康復治療(患者出院后在家進行,為期3個月),醫院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專門的強制康復療法宣傳和教育,規定在家治療期間的訓練內容如限制健側肢體,同時訓練患者使用患肢洗臉、用勺子吃飯、脫穿衣服、上廁所等,并定期對患者病情好轉情況進行隨訪。
分別對兩組的患者治療1、3、6個月后的病情好轉情況進行測評。具體測評方法:①Wolf運動功能試驗(WMFT)[6]:WMFT測評共計 15項,每項滿分 5分,觀察兩組患者評分情況,得分越高說明恢復越好。②Fugl-Meyer運動評分[7]:觀察患者上肢活動能力評分,Fugl-Meyer評分上肢部分共66分,得分越低說明患者上肢運動障礙越嚴重,得分越高患者上肢功能恢復越好。③MAS測評[8]:評價患者受累部位的肌張力情況,即患肢的運動能力,隨著分級的增高,肌張力也增高,運動能力受限越嚴重,MAS評分測評共6個等級,0~2級為患者運動能力較好,3級及以上則表明患者肌張力嚴重增加。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治療1、3、6個月后的運動功能試驗進行評分,發現觀察組患者每一階段治療后的得分均有升高,且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WMFT評分情況(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WMFT評分情況(分,)
組別 1個月后 3個月后 6個月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23.25±8.33 18.73±9.05 2.165 0.036 31.09±9.11 24.33±8.72 2.229 0.028 35.32±12.56 28.21±9.08 2.346 0.023
對兩組患者不同治療階段結束后進行Fugl-Meyer評分,發現觀察組每一個階段治療后的得分均有升高,且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階段的Fugl-Meyer評分情況(分,)
組別 1個月后 3個月后 6個月后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值P值24.31±3.56 19.89±4.15 2.190 0.031 39.52±4.47 23.18±4.55 2.415 0.019 47.66±6.34 34.25±6.06 2.521 0.012
對兩組患者進行MAS評定,觀察組在每一個階段治療結束后,MAS 3級及以上患者所占的比例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治療階段MAS 3級及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情況[n(%)]
腦梗死作為一種中老年群眾越來越頻發的腦血管疾病,大多患者治療后會出現肢體功能缺陷和運動能力的損失,特別是上肢功能的缺失[9]。有研究表明,在中國腦梗死患者中約有75%以上伴有上肢功能不全、生活難以自理的情況[10]。而傳統的康復治療只是循環地完成單一的動作,雖然對患者肢體功能起到一定的恢復作用,但其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側重于對患者進行規范的三級康復治療并結合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治療后肢體特別是上肢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三級康復療法和強制性運動療法自問世以來已經讓西方國家許多中老年患者受益,有研究表明,美國有75%以上的腦卒患者使用三級康復治療結合強制性運動療法,并且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11]。目前中國的康復界正在大力推廣三級康復治療法和強制性運動療法,但是仍處于探索的階段。三級康復治療分為3個階段:一級康復治療(一般是腦梗死患者復蘇2周以后在醫院內進行,為期1個月);二級康復治療(一般是腦卒患者在一級治療后的2~3個月,在專門的康復醫療機構進行康復治療,為期2個月);三級康復治療亦有稱社區康復治療[12](患者在家或是社區進行自我恢復和按醫囑進行康復訓練,為期3個月)。有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都表明,三級康復療法對腦梗死患者治療后肢體功能特別是上肢功能的恢復效果明顯[13-14]。強制性運動療法旨在限制患者的健側肢體的活動,最大限度地使用患者的患肢并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中[15-18]。此療法是目前康復界應用最多也最受歡迎的康復療法之一。本研究對患者采用規范的三級康復治療并結合強制性運動療法,研究結果顯示,在3個階段觀察組的各項評價指標都優于常規康復治療小組,且差異比較明顯,可見三級規范康復治療結合強制性運動療法治療腦梗死患者復蘇后上肢功能和運動能力的缺失是有明顯的效果的。但是,也有學者提及強制運動療法難以順利推廣和普及,因為患肢的強制康復訓練存在著患者年齡大,肢體功能障礙嚴重,訓練過程中患者需忍受巨大疼痛這一問題,從而導致患者及其家屬的依從性較差,強制康復訓練不能嚴格按照規定進行[19-20]。
綜上所述,規范的三級康復療法結合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與運動能力的治療和恢復都有較好的效果。但是本研究所選取病例數較少,可能存在研究的狹窄性和片面性,以后還需要結合大量的病例樣本去分析判斷此療法的科學性和適用性。
[1]王長菊.1991例腦出血統計分析[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2):58-59.
[2]趙巧珍.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上肢靈活性療效的臨床研究[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3,26(4):370-371.
[3]王緒明,卞志遠.腦卒中肩-手綜合征的康復治療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4):88-89.
[4]向紅霞,曹麗紅,萬娟.首發腦梗死患者創傷后成長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護理,2015,7(3):189-192.
[5]于敏,蔡麗華.腦卒中偏癱患者三級康復整體護理方案[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4(1):123-125.
[6]龔澤輝,王義亮,袁柯,等.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偏癱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3,28(2):132-134.
[7]胡世華,黃俊宏,鄧少珍,等.分期針刺結合三級康復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11):1054-1057.
[8]Takebayashi T,Koyama T,Amano S,et al.A 6-month follow up after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with and without transfer package for patients with hemiparesis after stroke:a pilot 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lin Rehabil,2013,27(5):418-426.
[9]臧運華,李淑景,張連運,等.經三級中醫綜合康復的缺血性中風病患者證候變化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2):181-184.
[10]韓建.三級康復系統對于腦卒中后康復治療的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科學,2015,5(4):166-168.
[11]Sunnerhagen KS,OlverJ,Francisco GE.Assessingand treating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poststroke spasticity[J].Neurology,2013,80(2):35-44.
[12]Egen-Lappe V,Kster L,Schubert I.Incidence estimate and guidelineoriented treatment for post-stroke spasticity:an analysis based off get man 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data[J].Int J Gen Med,2013,6(1):135-144.
[13]魏海棠,楊珺,劉志霞,等.三級康復體系對腦卒中患者功能障礙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4,29(1):8-11.
[14]唐雪琴,李華樺,吳亞岑,等.改良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3,8(11):43-44.
[15]寇程,劉小燮,畢勝.四種上肢功能評定量表用于腦卒中患者的信度研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4):269-272.
[16]羅前穎,鄧元央,盧東文,等.規范三級康復護理對老年顱腦損傷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8):2123-2125.
[17]張備,何嬙,李瑩瑩,等.規范的三級康復治療對腦出血后患者上肢痙攣程度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11):828-831.
[18]趙海紅,王崢,孫愛萍,等.神經訓導技術用于陳舊性偏癱患者伸肘功能康復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2013,8(8):1101-1103.
[19]馮麗萍,呂秀東,宋宏穎,等.強制性使用療法結合運動想象在腦卒中手功能恢復期的作用[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3):446-448.
[20]時貞娟.強制使用運動療法對腦卒中亞急性期手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