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潔,喬士強(蘭陵縣水利局,山東 蘭陵 277700)
抱犢崮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與經驗
高潔,喬士強
(蘭陵縣水利局,山東 蘭陵 277700)
【摘要】論述了抱犢崮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治理目標及措施布局,總結了其主要經驗做法,并分析了治理成效。
【關鍵詞】蘭陵縣;抱犢崮;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
抱犢崮小流域位于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抱犢崮景區內,隸屬蘭陵縣下村鄉。該流域屬于淮河流域中運河水系,魯中南水蝕區。地形地貌為青石嶺區,地形西高東低,矩形匯集徑流,最高海拔高程580m,最低海拔高程199m,相對高差391m。流域總面積33.02km2,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3.57km2,占總面積的41.1%。流域內有9個行政村,人口17532人。由于流域內山高坡陡,汛期徑流匯集時間短,山洪危害易發,加之土地缺乏,土壤貧瘠,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落后,迫切需要進行綜合治理。
規劃治理面積12.534km2,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0%以上,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30%以上,增加蓄水保水56.47萬m3,減少泥沙流失2.91萬t,通過一年的治理,使累計治理度提高到86.35%。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9hm2。
通過該項目實施,對宜林宜草荒坡進行全面保護,通過全面封禁措施的實施,促進植被的自然恢復,逐漸形成喬、灌、草立體防護體系。新增造林面積243.2hm2。林草植被面積的增加有效地攔截地表徑流,提高了水源涵養能力。各種攔蓄工程的建成使用,使洪峰得到削弱,泥沙得到攔蓄,減輕下游河道、水庫、塘壩的淤積,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延長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保證水保工程安全渡汛,林草措施與工程措施的合理配套,使流域內的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山坡下部土壤厚度和地力較好的緩坡地,修筑水平梯田,提高糧食單產,并配以谷坊、蓄水池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并重。山坡中部以造林為主,山頂實行封禁治理,依靠自然修復能力,使植被得到恢復,增加流域林草覆蓋率。根據溝道侵蝕情況合理布設谷坊,防止溝底下切,抬高溝床,制止溝岸擴張。在徑流大的溝底位置修建蓄水池,攔蓄徑流,增加灌溉面積。
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534km2,其中新建土坎水平梯田103.4hm2,整修石坎梯田220.6hm2,發展經濟林158.9hm2,水保林59.5hm2,封育治理686.2hm2,布設攔沙谷坊6座,蓄水池6座,道路4.6km。
2.1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在保護好原有的水土保持設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配置各種林草措施,調整好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用地比例。通過調整,基本農田由原來的38.1%,提高到47.9%;林地面積由原來25.14%提高到32.51%,其中經濟林由原來的8.7%提高到14.24%。人均耕地0.094hm2,人均林地面積增加到0.06hm2。
2.2溝道防護工程
該流域原有小水庫2座,塘壩3座,總蓄水量8000m3。溝道治理工程現狀較好,有攔水谷坊3座,攔沙谷坊26座。本期溝道治理布設攔沙谷坊6座,蓄水池6個。修建的6座谷坊布設在土壤侵蝕嚴重,對溝岸農田造成危害的溝道內。橫斷面均呈倒梯形,平均溝寬20m,采用重力式干砌石壩,斷面采用梯形斷面。
2.3坡面治理工程
根據抱犢崮小流域總體規劃,進行相應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林果業生產將成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對山坡中上部坡度較大,生產條件差,不適宜農作物種植的耕地,全部發展經濟林,經果林面積將增加183.7hm2,經濟林樹種的選擇以因地制宜為前提,同時注重觀賞性效果,使之成為旅游觀光的一道風景線。
1)水平梯田及石坎梯田整修。根據小流域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建土坎水平梯田面積103.4hm2,其主要巖性為砂巖,土壤為砂壤土,地面坡度8°。由于風化殼較厚,通過一定人為措施,能夠改善地塊土壤厚度和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力。水平梯田以耕作方便、埂坎穩定、少占耕地為原則。在滿足耕作條件下,能安全穩定,用工量最小地優化斷面。梯田沿等高線布設,在地形復雜的地塊,采取“大彎就勢、小彎取直”,避免彎曲度太大,不便耕作。
結合本次規劃,修復部分地塊水毀工程石坎,梯田田面整修采用0.5m3的挖掘機整修,根據石坎損壞情況進行修復,在原石坎之上加高20cm,以達到擋土墻作用,實行就地取材,成本較低,可防止水土流失。
2)經濟林及水保林種植。植苗造林是種植經濟林首選的方法。要求苗木隨起隨運,泥漿蘸根,包扎濕草,及時栽植。為了保持苗根濕潤,提高成活率,盡量采用當地苗圃苗木,隨起隨栽。栽植時做到栽植深淺適當,苗木根系舒展,土壤與根密切接觸。幼苗撫育3年,每年秋季修剪一次,并及時松土,除草、澆水。
在雨季采用“一镢松”造林方式進行水保林的造林,雨季造林要抓住降雨集中的時機,宜在7月中下旬進行,不宜超出8月。造林時苗木隨起苗隨栽植,苗土栽植確保根部密實,以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一年生實生苗,根系完好,接近根部的主干直徑不低于0.6cm,苗高不低于30cm。
2.4山頂防護工程
目前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注重生態自我修復,采取大封禁、小治理、多修復、重點治理。劃定封山育林明顯區域界線,設立封山育林標志桿、標志牌,制定嚴格的管護制度,嚴禁人為毀壞林木和亂墾濫牧現象,通過自然生態修復提高林木郁閉度,計劃封育治理686.2hm2。布置標志欄桿110根,設立標志牌7塊。
由于封禁區域內水保林較為集中,大多分布在高中丘上部,主要樹種為側柏。其中一地塊面積359.4hm2,為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郁閉度相對較好,但景區內人為開發缺乏合理有序性,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地貌植被;另一地塊面積94.3hm2,郁閉度偏低,因此對現有林地進行封禁,加強管護。其他3塊地面積232.5hm2,野生灌木蓋度較高,通過自然修復恢復植被,提高郁閉度,達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封禁采取全封方式,按成林撫育方式安排專人管護,設立標志牌、標志桿,標志碑。即不準在封禁區樵采、放牧、從事多種經營等一切不利于植被恢復的人為活動,封禁期一輪為5年。
3.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
抱犢崮項目區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一是縣政府成立了以分管縣長任組長的蒼山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建設指揮部,統一組織、協調、監督工程進展情況。二是臨沂市水利局以臨水保[2013]14號文批復成立蒼山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具體負責工程實施。三是本期工程已列入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主要考核內容,對在治理中有突出貢獻的干部及技術人員進行表彰。四是項目區基礎條件好,群眾積極性高,易于管理和施工,涉及鄉鎮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工程建設指揮機構。
3.2管理規范,責權明確
一是按設計施工,嚴格按照圖紙尺寸施工。二是工程建設監理人員全過程監督,嚴格按照設計規定的技術要求進行施工,如:施工隊在建設水沙谷坊過程中,沒有按照施工流程施工,監理人員對其制止,施工隊不聽勸阻,監理及時向建設局領導匯報,建設局領導要求監理及時下達停工通知,拆除重建,并對施工隊進行反省、罰款。三是在治理控制上,采取工程質量報驗制度,所有完成工序不經監理單位人員現場驗收不得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四是采取工程質量終身制,即工程在以后的運行中出現質量事故,不但追查施工企業的責任,還追查具體技術監督人員和監理單位的責任。杜絕質量監督人員、施工監理人員與施工隊串通一氣降低工程質量標準。五是建設工程實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嚴格落實各項防范措施,蘭陵縣水利局專門下發“一崗雙責”的文件,確保施工安全。
3.3加強預防監督,標識明晰
對流域內潛在的水土流失現場實行預防監督,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發生。按照要求設立永久性小流域標志牌和標志碑,并對所建工程刷印水土保持標志。
3.4加強工程管護,規范檔案管理
治理是手段,利用是目的,管理是關鍵。在全面貫徹落實水土保持法規,加大執法監督力度的基礎上,建立了嚴格的管護制度,鞏固治理成果,及時發揮效益,工程完好保存率100%。
建立和完善了工程建設的檔案管理工作。對施工過程中的施工日志和監理日志整理備案。工程竣工后,縣水土保持辦公室設立專門的檔案管理人員,負責收集全部檔案材料。從項目立項到初步設計方案的編制,到竣工驗收報告、合同、及相關批復文件等各檔案資料,都及時進行整理和歸檔,嚴格規范管理。
4.1生態效益
治理后,90.6hm2經濟林發展成為優質櫻桃示范基地,66hm2經濟林發展為葡萄種植示范基地,加上27.1hm2的石榴種植、59.5hm2水土保持林,區內林木覆蓋度提高到32.5%。通過686.2hm2的水保林和荒山的封育,郁閉度提高到70%。通過各項措施的蓄水量,蓄水總量為56.474萬m3。各項措施實施后,年保土總量為29128t。
通過治理措施合理布設,有效減少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最終達到了綠化美化流域及周邊環境,減少污染、涵養水源的目的,促進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良性循環。
4.2經濟效益
通過綜合治理,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程度、土地利用率達到91.2%。水平梯田工程162.8hm2,增加收入24.42萬元。新建經濟林183.7hm2,增加收入總計220.44萬元。水保林共營造59.5hm2,累計增加收入6.11萬元。新建蓄水池6座,增加灌溉面積2.3hm2,每公頃凈增產值1500元。合計年增加經濟效益263.06萬元。各項措施的實施,達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果則果,給當地群眾帶來可觀的收益。

表1效益評價表
4.3社會效益
治理后,群眾生活水平會有很大改善,社會總產值也將較大幅度增長,農民人均年增加經濟收入350元。不僅可促進流域內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可起到輻射示范作用,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抱犢崮小流域通過實施梯田整修,營造經濟林、水保林,修建谷坊蓄水池等工程措施和封山育林,流域內初步形成綜合防護體系,能有效遏制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模數由原來的3159t/km2·a下降到1258t/km2·a,林草覆蓋率由原來的25.2%增加到32.5%。隨著項目區內生態環境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山丘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責任編輯張玉燕)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159(2015)-05-0057-03
作者簡介:高潔(1982—),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