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晶


根據插畫作家奧利弗·杰弗斯的暢銷書改編的歌劇《回家之路》,是英國國家歌劇院的第一部兒童歌劇,2014年12月在倫敦西區小維克劇院上演。
不同于傳統歌劇,該劇的開場既沒有盛大的開幕儀式,樂池里也沒有那種鑼鼓巨響,而是讓指揮直接從觀眾席走向指揮臺,簡單直白地拉開全劇的帷幕。雖然開場通常是歌劇中的一個不起眼的部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無論是開場還是形式、內容等,該劇都不同于平常那些標準歌劇,而是一部為小學生群體度身定做的兒童歌劇。
不僅如此,該劇的指揮還穿上了一件滿是星星圖案的斗篷,頭戴夸張、鮮亮的小丑般的橙色假發。四位被稱為“小東西”的小丑也頭戴這種橙色假發,走上舞臺,面對這些5-8歲的小觀眾們,憨態可掬地做自我介紹。這些“小東西”不僅是全劇的旁白敘述人,也為舞臺增加了不少活力。此外。劇中還有不少孩子們喜愛的角色。比如企鵝、小男孩和火星人。
故事展開場景的方式與順序就如同一頁一頁地翻書一般。這樣尊重原作并非出于導演凱蒂·米切爾的本意,也不是她典型的處理方式。但米切爾年輕的同仁告訴她,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所以她這樣做了。
原本這部歌劇可以更吸引孩子們,小男孩(維多利亞·賽蒙斯飾演)到月球的探險本該很有看點,在那里小男孩遇見了火星人并成為朋友,最終一起返回地球。雖然孩子們可能很喜歡企鵝這個角色,但在杰弗斯的原作中,企鵝僅出現了一次,而且對推動情節發展沒有做出任何貢獻。該劇卻將企鵝設定為主角,而小男孩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打醬油”的角色。
但是,這樣做很奏效,40分鐘的劇目長度甚至顯得有點短。孩子們靜靜地坐著,集中注意力觀看演出。他們表現得像任何成年觀眾一樣,甚至更好,他們沒有像成年觀眾咳嗽、煩躁不安或不時檢查手機,只是安靜、聚精會神地觀看演出。
事實上,孩子們被迷住了。這確實有點讓人感到奇怪,因為作曲家喬安娜·李并沒有為這部歌劇注入任何甜蜜的元素,音樂風格非常嚴肅,沒有任何瑯瑯上口的旋律來吸引觀眾。她運用了乒乓球、平底鍋和爆炸的氣球聲等,機智地將杰弗斯的童話世界拉近現實生活。奧利弗·坤森用玻璃堆砌而成的舞臺也充滿飄逸、夢幻之美,與之相得益彰的是,凱蒂·米切爾和維姬·莫蒂默的導演團隊。他們出色的工作,使得該劇舞臺處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散發著魅力,也巧妙地將杰弗斯的插圖風格與史蒂芬·希金斯的穿著結合在一起。
英國國家歌劇院的第一部兒童歌劇絕對不是瑪蒂爾達般的音樂劇,也不是優美旋律的集錦,它就是一部歌??!但在演出后采訪這些小觀眾,聽到他們喜悅的贊美之詞,看到照相機鏡頭下他們興高采烈的神情,似乎該劇真的成功了。
記者問孩子們,是否愿意再看一遍該劇還是看其他電視節目。他們沒有一秒遲疑地回答我:“再看一遍?!鄙踔劣形宸种男∮^眾們已經決定,他們想成為歌劇演員。
還有一些關于小觀眾的現象值得一提。該劇吸引了來自倫敦的兩所小學不同階層的孩子們中的大多數,也反映出英國的首都——倫敦的多元文化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本質。這些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社會階層和民族的孩子們,快樂地分享一起觀看這部歌劇的共同經驗,今天或明天,他們會在學校的操場上談論。也有可能,他們會在20年后,在一家咖啡館里再次聊起觀看該劇的經歷。藝術永遠被說成具有經濟影響力,或能將一個破舊的地方起死回生等。但藝術很少被看作是社會凝聚力的工具。而實際上,藝術卻能很好地凝聚人心。
在全球化時代,伴隨著大規模移民和邊界的開放,藝術在幫助人們分享自己的想法、恐懼、經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這方面來說,該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