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必然有獨特的歷史,有充滿希望的未來,有從歷史里代代相承而來的精神氣質。一個城市的精神,體現了城市的歷史、氣候、植被、建筑、風土人情、環境文化等多種因素,是城市全體市民的整體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水平的突出反映。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貝淡寧與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艾維納·德夏里特合著了《城市的精神》,兩位哲學家用街頭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后認為,重新發現城市的精神是哲學和社會學的重大任務。對城市管理者和普通公民來說,發現城市的精神,通過保有獨特的精神在全球化過程中保有獨特個性,給予在城市生活的人最重要的身份認同,這就是城市精神的意義所在。
一座城市的建設發展,更應該挖掘城市精神傳統,以生態文明為基礎。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同年,貴州省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環境立省”戰略,強化“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理念,堅持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徑。
2007年12月29日,中共貴陽市委八屆四次全會通過了《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對全市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做出部署,確定了貴陽生態文明城市的基本內涵和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產業發達,文化特色鮮明,生態觀念濃厚,市民和諧幸福,政府廉潔高效。
2009年8月22日,首屆“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在貴陽召開,以“發展綠色經濟,我們共同的責任”為主題,形成了第一個“貴陽共識”。此后,一年一度的生態文明論壇活動,成為貴陽與世界往來的橋梁。
第二屆,2010年7月30日召開,主題為“綠色發展,我們在行動”。
第三屆,2011年7月16日召開,主題為“通向生態文明的綠色變革,機遇與挑戰”。
第四屆,2012年7月26日召開,主題為“全球變局下的綠色轉型與包容性增長”。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闡明了“生態文明”對中國發展的意義,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明確指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同年12月17日,《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規劃(2012—2020年)》由國家發改委首次批復實施,貴陽在未來8年間將著力打造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
2013年1月,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正式獲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舉辦,成為國內唯一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論壇,永久落戶貴陽。升格為國際論壇的年會主題,也更加具有國際視野。
2013年年會(7月19-21日),主題為“建設生態文明:綠色變革與轉型——綠色產業、綠色城鎮和綠色消費引領可持續發展”。
2014年年會(7月10-12日),主題為“改革驅動 全球攜手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政府、企業、公眾:綠色發展的制度框架與路徑選擇”。
今年的年會,于6月26日——28日期間舉行,主題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新議程、新常態、新行動”。
從貴陽會議到貴陽國際論壇,體現著貴陽城市現代文明的進步,更體現著這座城市的精神也正在進步。責任、行動、機遇與挑戰、轉型與增長、變革與可持續性發展,再到與全球攜手,生態文明會議一步一個臺階,向著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標前進,開放探索,智慧碰撞,一次次達成的《貴陽共識》不斷在更大范圍內形成生態文明社會共識,共同推進社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