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龍
一、明代理學四大門派
明代理學繼承和發展了宋元理學。影響較大的有明初北學和南學,明代后期的王學與江門學派。北學由于代表人物薛瑄正統時入閣而號稱“正學”;南學由于創始人吳與弼是江西崇仁人又叫崇仁學派。明代后期王陽明獨創姚江學派,又叫陽明學派。江門學派和陽明學派相對立,主張“端坐澄心于靜中養端倪”,特別是諶若水先與王陽明共同講學,后又公開與王陽明分庭抗禮。明代四大理學門派中,江門學派對貴州文化影響最大,北學傳入貴州最早但影響不及江門派,王學影響再次之,崇仁學派影響最小。
二、江門學派對貴州文化影響巨大
江門學派創始人陳獻章影響巨大。陳獻章弟子祁順,字致和,成化十九年(1483年)任石阡府知府時把江門學派帶入貴州,纂修《石阡府志》,在游歷貴州各地時創作了不少詩文,游歷貴陽創作的《圣泉流云》詩有“貴陽八景茲尤勝”句,是“貴陽八景”首見于文獻。江門鼻祖陳獻章有《寄祁致和知府詩》:“六年飽讀石阡詩,習氣而今想破除,血月風花還屬我,不曾閑過邵堯夫。”祁順可與邵堯夫即南宋理學家邵雍相提并論,是江門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明代貴州理學人物中,影響最大的是江門弟子蔣信,清代以來的貴州方志多誤以其為陽明弟子。萬歷《黔記》稱王陽明貴州弟子僅私傳者有馬廷錫、孫應鰲、李三渭3人,并未提到蔣信;《王陽明全集》所附《鎮遠旅邸書札》共提到其貴州弟子陳文學等20人及朱氏昆仲等,也無蔣信之名,故蔣信確非王學弟子。馬廷錫和李渭是蔣信高足,只有孫應鰲確為陽明再傳弟子。《明史》蔣信傳附于諶若水傳,諶若水集江門心學之大成。蔣信,字卿實,常德人,正德三年(1510年)王陽明謫龍場過常德時曾去拜望過王陽明,但當時王學尚未形成,王陽明未收蔣信為徒,也不可能傳授尚未形成的“王學”給蔣信。蔣信先后3次師從諶若水,1523年從學數月就獲得“吾道西矣”的極高評價;1525年入南京太學師從一年多后回常德道林講學;1527年再入南京太學師從一年余,確實為諶若水嫡傳弟子。
蔣信任職貴州期間(1540-1543年)無門戶之見,既新建正學書院傳播江門之學,又修建文明書院傳播王學,還集中全省優秀士子于兩書院學習并親自執教,又購置陽明祠祭田。
馬廷錫,字朝寵,貴陽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后任內江知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到湖南從蔣信學成歸來即在貴陽城南鰲磯建棲云亭(今甲秀樓)靜坐養心并開始講學。他講學幾年就創造了明代貴州科舉考試的歷史高峰。貴州宣慰司自明初到嘉靖時,每科一般中舉人3-5名,最多不過8人,馬廷錫講學5年后的嘉靖乙卯科(1555年)就創造了中舉15名的歷史最高紀錄,貴州巡按王紹元因此專門在城南漁磯灣新建漁磯書院請其主講。后來戊午科(1558年)和甲子科(1564年)又分別中舉10名和14名,王紹元隨即舉薦馬廷錫先后主講文明書院和正學書院。隆慶四年(1570年)按察使馮成能新建陽明書院請馬廷錫主講后,聽者常達數百人,并且有成就者很多。馬廷錫是貴州教育史上最早號稱“桃李滿天下”的著名學者和教育家,講學30年間弟子數千人遍布全省。
由于蔣信和馬廷錫胸懷寬廣,無門戶之見,對陽明心學等采取寬容和兼收并蓄的科學態度,馬廷錫還親自主講陽明書院多年,貴州方志因此才誤以二人為陽明派弟子。
三、北學對貴州文化的影響
明代最早傳入貴州的理學派別是北學。早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貴陽就建有澄心亭在東察院——貴州按察司署(今中華南路達德學校舊址處),即明初貴州按察使和巡按御史衙門。“澄心”最早見于《淮南子》,南宋陸九淵主張澄心,其三傳弟子李侗首次把澄心引入理學并提出“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元初何基等繼承李侗衣缽,進一步提出“澄心慮定”之說。明初北學創始人薛瑄提出了“澄心精義”說。可見,早在1433年理學澄心說就已傳入貴州,比王陽明入黔要早至少75年。
在貴州創建澄心亭的為北學創始人薛瑄好友王子沂,字思詠,號率庵,浙江奉化人,建文元年(1399)舉人,洪熙元年(1425)以監察御史巡按貴州,積勞成疾卒于任所,在積勞成疾后曾寫信向“出監湖廣銀場”的好友薛瑄求助,薛瑄《答侍御王子沂書》,其中有“韓公有曰:將息之道,當先理其心”之語。可見薛瑄早在宣德時就已提出理心、澄心等主張,并用以勸導好友王子沂理心養病,王子沂任貴州巡按時已接受薛瑄澄心說并在貴陽東察院新建了澄心亭,標志著北學正式傳入貴州。成化時鄒魯撰《澄心亭記》追述了王子沂建澄心亭引入心學后的傳播簡史,并闡述了自己澄心之要。所以北學澄心說從宣德時傳入貴州到王陽明入黔之前近80年間,早就對貴州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前后影響明清貴州文化近兩百年。水東宋氏土司中宋斌、宋昂、宋昱等三人先后受到北學人物王子沂、楊剛、鄒魯等影響,成為推動貴州早期儒學傳播的有功之臣。王子沂任貴州巡按時,宋斌在洪邊新建私衙并形成“洪邊八景”后,王子沂專門創作了《洪邊八景詩》一一詠之。宋昂、宋昱受其父宋斌及楊剛、鄒魯等理學人士影響,不僅自己儒學修養很高,還不遺余力傳播儒學,有效促進了儒學扎根貴州。江門學派、北學及水東宋昂等對貴州文化的貢獻遠勝過王陽明。
四、王學對貴州文化的積極影響
王學對貴州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所謂王陽明“首開貴州書院講學之風并開創了貴州一代學風”并無史據。首先,王學對貴州文化影響不及北學和江門學派,也遠不及宋昂等土司。王學入黔較晚,在其傳入之前北學和江門學派早已在貴州傳播了數十年,對貴州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德時王陽明謫戍貴州任驛丞不到3年(1508.4-1510.3),他在貴州期間王學并未形成,根本不能與北學和江門學派相比,當時絕不可能對貴州文化產生實質影響。王陽明在龍場和貴陽講學總共不過兩年,其嫡傳弟子有名可查的僅十余人,其中以陳文學和湯冔影響最大,但二人中舉成進士后一直在外為官,對貴州文化教育影響甚微,根本不能和江門派弟子蔣信、馬廷錫等相提并論。王學在貴州影響最大的是陽明再傳弟子清平(今凱里)孫應鰲,孫應鰲中進士后入翰林院,其對文教事業的主要貢獻是在任陜西任提學使和北京國子監祭酒期間作出的,他雖兩次回清平講學近十年并創建學孔精舍,對凱里文教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對整個貴州文化的貢獻卻十分有限。反而,王陽明再傳弟子鄒元標萬歷貶謫都勻時,為都勻文化教育作出的貢獻較大。
其次,稱王陽明“首開貴州書院講學之風”有失公允。早在王陽明入黔之前近300年的元皇慶時(1312-1313年),何成祿就在貴陽建有文明書院并首開貴州書院講學之風;王陽明貶龍場前的1505年,貴州提學副使毛科重建文明書院并選有志儒生200余人分齋教誨。故王陽明在貴州講學比何成祿晚近300年,比毛科等晚3年,貴州書院講學之風并非王陽明首開。
第三,王陽明來黔之前貴州早已涌現出一批影響較大的儒士。元代何成祿是貴州有史可查的最早傳播儒學者;元末江西名儒范匯1340年草擬詔書驅逐宰相伯顏后任八番順元宣慰司副使,號稱文學政事聞于一時;江西名儒芒文縝明初任國子監學正后轉任貴州儒學教授,號稱兩典文衡,為時所重;王訓和易貴號稱開明代貴州文化草昧之功;宋昂宋昱兄弟儒學淵源深厚,合著《聯芳類稿》詩文集,詩人羅玘作序稱贊“其意欲與中原大家相角逐”。因此,早在王陽明入黔前百數十年間,貴州文教事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宋昂昆仲以詩文家學傳播儒學取得了巨大成效,儒學在王陽明入黔之前就已在貴州生根發芽。
五、崇仁學派對貴州文化影響較小
崇仁學派影響最大的是創始人吳與弼及弟子胡居仁和婁諒。松江華亭(今上海)人沈霽,正德辛未(1511年)進士,曾師從胡居仁,嘉靖初1526年改貴州兵備副使,駐銅仁時建孔子廟,立朱子祠,百姓信服,從此漸知禮儀。這是沈霽為銅仁文化事業作出的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