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平
[摘 要] 近年來,我國人口開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養老問題成為社會人士關注的焦點。農村年輕一代涌進城市,產生很多“空巢老人”,被接到城市的老人缺乏安全感,很多城市子女常因工作忙,無法照顧老人。根本原因在于“空巢老人”生活無保障,子女少,精神無寄托,養老保險制度不健全,養老模式單一,夕陽產業發展不健全。我國應加快提高農民收入,強化年輕一代養老意識,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豐富城鄉老人的娛樂生活,多種方式養老,大力發展夕陽產業。有效解決我國城鄉養老問題。
[關鍵詞] 城鄉養老;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A8 [文獻標識碼] B
一、我國目前城鄉養老現狀
《老有所依》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該劇深刻的表現了目前我國城鄉養老體系的存在極大的漏洞和制度不健全問題。人早晚會步入老年,這是任何人都難以幸免的自然發展規律。但是,當前我國農村和城市都面臨著養老問題:確保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比較下兩者存在的養老問題,我們不難發現:農村“養兒防老”、“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根深蒂固。然而農村年輕一代養老觀念日益淡薄,再加上農民工向城市流動造成“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等多種因素,造成了農村養老問題存在著“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嚴重局面。因此全社會的老人都應該成為重點保護對象,孝敬老人和贍養老人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加強養老意識。
城市養老問題也不容小覷,它著重表現在城市老人在退休之后,離開自己的工作單位。與農村老人相比,然而他們面對的更多的是是精神方面的煎熬,退休之后沒有工作可做,這種心理落差比較大。另一種情況就是子女在城市穩定下來把父母接到身邊,老人們剛到城市在生活習慣方面會有很大的不適應。城市的養老問題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城市老人退休之后子女無時間陪伴造成老人產生負面的情緒;另一種是農村老人來到城市養老會有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的消極心理。
二、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一)“空巢老人”生活來源令人堪憂
受我國古代儒家傳統文化的熏陶,養兒防老的思想觀念在我國不僅具有強有力的輿論壓力和濃厚的社會認同心理,更深受相關法律的維護。這一觀念特別是在封建閉塞的農村更是根深蒂固,但農村大多數子女沒有穩定的收入,外出務工掙得辛苦錢只能維持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開支,對于父母的基本生活根本難以保障。
(二)精神沒有寄托,幸福感較弱
在農村,子女外出打工長期不在自己身邊。空巢老人特別是體弱多病的老人經常感到特別的孤獨無助,有事無人幫,有話無處訴說,時間久了就會憋出毛病。對于單身孤寡老人來說,這種無助的感覺更甚。同時農村老人們的娛樂活動幾乎為零,活動空間只局限在自己并不寬敞的家里和一畝三分地里。在城市,有些老人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子女忙于工作也無暇關心他們,有時還會產生家庭矛盾,這些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心情。而有些老人選擇單住雖然距離產生美,不會有不必要的矛盾,但是也存在著子女長時間不去看望父母,甚至因為離的遠父母發生意外不能及時發現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會使老人們感到無依無靠﹑壓抑的情感。
(三)老齡化加重,獨生子女增多,加大養老難度
時代在發展進步,人們的生存需要和物質需要得到極大地滿足。生活水平條件的提高和醫療設施的完備等一系列積極因素,促使老年人的壽命在逐漸增長。目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正在迅速增長,與此同時老年人口數量也在急速增多。再加上以前家家戶戶孩子多,父母的養老問題能分攤解決,贍養父母的能力都能負擔起。子女結婚之后夫妻雙方又都是獨生子女,這樣夫妻兩個人就不得不贍養兩家的四個老人,兩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再加上孩子小帶來的各種生活壓力,夫妻兩人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的家里四個老人。
(四)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存在不足
首先,農村養老保險統籌級別低,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實行縣級統籌,這樣就造成養老保險關系在省級甚至縣級轉移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這實際上就是對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加以限制。其次,政府資金支持力度不足,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金的籌集方式是以個人交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最后,自從城鄉實行合作醫療保險,雖然保障了老人們生大病后能及時治療,看不起病的現象得到緩和,但是對于花費報銷的額度和報銷的范圍都有明確的規定,有些藥物還不在報銷范圍內。因此我國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嚴重的漏洞與不足,改革和完善我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迫在眉睫。
(五)家庭養老為主,養老模式單一
受儒家傳統文化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孝”文化在我國根深蒂固,為了傳承孝文化大多數家庭選擇把父母留在身邊,這就是家庭養老模式也是我國的首要養老模式。在西方大多數國家養老模式多樣化,這一點值得我國加以借鑒。歐洲國家政策傾向于讓老人們獨立的居住在設施完備的具有老年特色的公寓中,老人們共同的生活在一棟公寓中,也讓他們不再感覺孤獨,因此歐洲的老年公寓很受老年人的青睞并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歐洲的養老模式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福利制,較高的福利待遇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養老模式比較單一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存在著生活條件差、娛樂活動少、福利待遇差、醫療設施不完備等突出問題。完善養老模式借鑒各國先進經驗是解決我國養老問題的關鍵。
(六)銀色產業發展不健全
銀色產業,也稱夕陽產業,是指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新興的特殊行業。銀色產業消費對象主要針對老年人,它能較大程度上滿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老年人口消費能力與消費范圍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國相關的銀色產業發展并不如人意,也就是說目前我國銀色產業存在較大的空白。然而現實卻是我國銀色產業的滯后發展和老年產品的嚴重短缺,老年生活用品市場亟待擴展。另外養老機構尤其是在農村稱得上是合格的更是少之又少,居住條件、衛生標準、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娛樂活動設施等各方面更是不值一提。endprint
三、解決城鄉養老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收入,加大養老支持力度
首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政府和全社會保障有充足穩定的就業崗位,確保不再有大量閑置勞動力擾亂社會秩序的現象。同時加大投資力度促進城鄉教育發展,減少青壯年文盲和開設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以此來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知識。其次,政府應通過相關的土地政策來引導農民如何高效率的合理的利用土地,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并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下鄉指導農民如何種植經濟作物。最后,政府應適當降低農藥化肥等價格,降低農民的土地投資成本,適當提高農產品價格,以此來保障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收入。
(二)重視道德教育,強化年輕一代養老意識
隨著時代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利己主義思潮的涌入嚴重沖擊著我國傳統的養老尊老觀念。年輕一代不再受“百善孝為先”傳統觀念的束縛,孝敬老人和贍養老人的意識成為天方夜譚,年輕人親情觀念淡化對老人不聞不問甚至還存在打罵﹑拋棄老人的現象。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尊老愛老活動,進行相關法律的普及宣傳,并對不贍養老人虐待遺棄老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譴責和用法律加以嚴懲。
(三)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
首先要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國實行對城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標準的貧困人口實行經濟補助的制度。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城鄉醫療合作保險體制。大多數農村老人和經濟狀況不好的城市老人在生病時選擇小病忍﹑大病扛﹑小病熬成大病﹑大病干脆不治療的現象比較普遍。最后,加大力度推廣新型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的新農保政策,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
(四)豐富城鄉老人的娛樂生活,關心理解老人
城市和農村老人都存在著孤獨空虛的現象,尤其是農村老人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再加上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甚至還要一邊照看孫子一邊做農活,精神壓力和身體狀況都不樂觀。而城市老人雖然生活環境優越,娛樂活動豐富多樣,但在退休之后突然閑下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適應,子女們又忙于工作和家庭。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態保持豁達的心情,就會產生壓抑和郁郁寡歡的不良心態,對老年人的身體危害很大。因此要真正實現城鄉老人“老有所依”,保障他們有個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子女們的時常陪伴和家人的關心理解至關重要。養老機構更要豐富老人們的娛樂生活,保障養老機構娛樂設施完備,娛樂活動多樣化,這樣就會使老人即使生活在養老院也能感到家人的溫暖和愛。
(五)家庭養老為主,多種養老模式并存
我國城鄉目前仍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老人們在自己的家和子女們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去冷清無情的養老院,也不會遠離家鄉,這樣就會讓老人們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存在子女外出務工“空巢老人”獨住無人看護和子女不孝順拒絕贍養老人等突出問題,因此我國必須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開展以養老地產﹑以房養老﹑國外養老﹑社會養老和集體養老并存的模式。如以房養老是一種新興的養老方式,是指有房產的老人將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然后定期獲得一定數額的養老金來保障基本生活,或者是住在銀行或保險公司提供的老年公寓。國外的醫療條件和機械設備相對來說比我國發達,在一定程度上能給老年人提供一個較為安心的居住環境。以上幾種養老模式都可以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各地和個人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養老模式。
(六)大力發展銀色產業,擴大老年市場
銀色產業是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新興產業。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使銀色產業成為二十世紀的新興產業,它包含著醫療保健業、家庭服務業、生活用品業、旅游和娛樂業、咨詢服務業等多個領域,而我國在很多領域還存在巨大的空白,這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在銀色產業的各個領域開拓市場。旅游服務業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老年人退休之后比較空閑,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開展娛樂活動,這時出去旅游就是一個可取的娛樂方式。因此,組織老年人出國旅游,或是在國內旅游也是一項可取的經驗。最后就是養老機構的整體功能問題,要杜絕養老機構存在床位擁擠,護理人員專業素養不合格,環境臟亂差等影響老人晚年幸福的現象。
[參 考 文 獻]
[1]張紅云.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構建和諧社會[J].林區教學,2007(3)
[2]曹燕文.發展銀色產業解決中國養老問題[J].學子論壇,2004(5)
[3]張亞楠.農村居民養老模式變與不變[D].華東理工大學,2011(4)
[4]劉福垣.建立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險體制[J].社會保險制度,2003(1)
[5]蘇保忠.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6]宋健.中國農村人口的收入與養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