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梅

[摘 要] 影響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效率的因素包括融資結構、股權結構、董事會的獨立性、完善的監督機、高管人員的激勵機制。優化財務治理效率可以從財務資本結構和財務治理結構兩方面入手,調整國有企業的融資結構,發揮財務杠桿正效應;優化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引入機構投資者;合理配置公司的財務治理結構為財務治理效率的提供實現機制;全面考慮公司的董事會及獨立董事、監事會以及管理層等組織機構的權利分配和制衡,達到最小化公司的財務治理成本,實現財務治理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 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效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B
一、引言
財務治理是按照制定的財務資本結構等制度的安排,合理配置企業的財權,在包括股東、董事會、治理層等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財務激勵機制和財務監督機制等,最終實現公司的財務決策。
基于成本收益的觀念,財務治理效率由財務治理收益和財務治理成本共同決定。財務治理收益是指財務治理的多個主體共同努力實現的剩余,財務治理成本是指財務治理的多個主體在實施財務決策權、財務配置權、財務執行權和財務監督權來進行財務治理時所付出的代價。換句話說,財務治理效率的高低取決于財務治理收益和財務治理成本。財務治理效率是指既定的經濟條件和制度環境下,財務治理各個主體取得的財務治理收益最大,同時付出的財務治理成本最小,這樣使財務治理達到投入最少而取得的收益最大的狀態。
二、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效率的現狀分析
本文選取2014年12月31日國有持股上市公司作為分析的對象,經篩選得到322家國有上市公司。基于成本收益觀,對322家國有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比例、董事會召開次數、監事會召開次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資產負債率、每股收益七個方面進行統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322家國有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效率的相關指標統計結果表
數據來源:使用EXCEL整理國泰安數據庫下載的數據所得
2014年12月31日,322家國有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值保持在49.23%,其中有160家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在50%以上,可見資產負債率略高。國有股比例平均值為20.17%,其中國有股比例達到20%以上的公司有117家,在國有股比例較高的上市公司中,高管持股的比例較低,每股收益較低,表明國有企業對高管人員的股權激勵不足;反之,在國有股比例較低的上市公司中,高管持股比例較高,每股收益也較大。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30%以上的有219家,約占68%,說明股權集中度較高。監事會召開的次數較少,在322家公司中有258家2014年沒有召開監事會會議,召開董事會會議次數在10次以上的公司僅有91家,約占28.26%。
322家國有上市公司2014年12月31日的每股收益均值為0.3564元,其中有21家公司的每股收益為負值,275家公司的每股收益介于0-1元之間,約占85.4%,僅有3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在2元以上。
三、影響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效率的因素
(一)融資結構
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一般包括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財務治理結構在很大程度受企業融資結構的影響,財權能否有效地配置關乎公司財務治理目標的實現。股權融資不需要受期限的約束,有利于擴大企業整體規模和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此外,企業在發放股利方面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倘若發放股票股利就不需要現金流出。股東通過對企業內外部進行控制來影響財務治理效率的。債務融資給企業股東財富和公司業績帶來的影響是穩定的,企業保持一定的負債率能夠增強企業經理層的自身使命感和責任心,進而促進其努力控制經營風險并在提高資產的收益率的前提下,保證兩權分離帶來的代理成本較低,有利于維護股東的權益。但是,如果企業的外債過多,將不利企業資金的周轉。由此可見,只有保持適度的資產負債率,國有企業的財務治理效率才能得以進一步提高。
(二)股權結構
通過比較國有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狀況,發現大部分國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是國家,而且國家持股的比例較高。在外部法治機制及監督制衡機制相對不健全的情況下,國家絕對控股將不利于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效率的提高。在股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外部監督制衡機制很容易失效,形成“一股獨大”現象,從而使財務和經營風險加大。因此,從提高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效率的角度出發,股權分散型企業會有更好財務治理效益。
(三)董事會的獨立性
董事會作為重要的財務治理主體之一,其獨立性影響財務治理的效率。國有企業的董事會只有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職能,代表所有股東的財務利益,其所做出的決定應當不受大股東控制。倘若董事會由國有股東控制或由內部人控制,那么就難以形成獨立的董事會來保證健全的經營決策機制,不利于國有企業的財務治理效率的提升。
(四)完善的監督機制
一個好的財務監督機制應該是在擁有獨立的董事制度的前提下,獨立董事應充分發表獨立意見,并代替很多中小股東實行對企業財務的監督。此外,監事會要和獨立董事之間形成互補,從而更好的行使財務監督。如果只是依靠獨立董事的監督,那么財務監督將具有嚴重的滯后性,不能形成一個很有效的約束機制,更加不利于國有企業提高財務治理效率。此外,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必須充分發揮各自的監督職能,保證財務治理效率處于較高的水平。
(五)高管人員的激勵機制
高管人員是企業的管理人,而國有企業的高管人員多是委派的。作為能否有效地實施財務執行權的主要執行人員,他們并不會真的對企業的經營業績負責。因此,是否能提高高管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獨特的管理經營能力需要一定的激勵,主要奏效的是股權激勵。高管人員持股對財務治理效益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
四、結論
基于對國有企業財務治理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優化財務治理效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調整國有企業的融資結構,發揮財務杠桿正效應;二是優化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引入機構投資者;三是合理配置公司的財務治理結構為財務治理效率的提供實現機制;四是需要全面考慮到公司的董事會及獨立董事、監事會以及管理層等組織機構的權利分配和制衡。從財務資本結構和財務治理結構兩方面入手,達到最小化公司的財務治理成本,實現財務治理效率的提高。
[參 考 文 獻]
[1]張曉雁.西藏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效率影響因素及優化途徑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9):12-13
[2]周虹.上市公司財務治理效率影響因素及優化政策[J].財會通訊綜合,2013(7)中:71-72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