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超 史社強 漆建忠



摘 要:該文主要介紹了榆林沙區毛烏素沙地甘草飛播造林技術,主要包括地類選擇、播前種子處理、選擇最佳播期和播種量等,并分析了飛播甘草的產量及效益。
關鍵詞:甘草;沙地;飛播;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3-04-110-02
由于甘草的經濟價值較高,加之國內外對甘草的需求數量猛增,采挖甘草已成為分布區群眾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當今,國內外甘草資源已經或正在遭到嚴重破壞,同時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大面積墾荒和過度采挖,導致甘草資源量的急劇下降,使甘草失去了自身恢復能力。大面積的甘草林地荒漠化,僅寧夏甘草林地面積1989年比1950年就減少了35.22hm2,為原來面積的37.2%;內蒙古阿拉善盟甘草林地面積減少了60%;新建巴楚、輪臺、阿凡堤、察布爾4縣1983年比1950年甘草林地面積減少40%,儲量減少60%;陜西1950年甘草面積38萬hm2,現在保存不到6.67萬hm2,比原來減少了約80%。
為有效保護甘草資源,迅速恢復并擴大甘草林地面積,提高儲量,使沙漠地區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增加新的植物種,提高飛播造林的科技含量,提高荒漠化地區土地資源利用率,筆者特進行了甘草飛播造林技術試驗研究。
1 榆林沙區甘草飛播造林技術
1.1 種子處理 為確保甘草飛播質量,首先應把好種子關,一般選用適宜播區生長的甘草品種,以最接近播區的自然分布區的新鮮種子為佳。并進行甘草種子的發芽試驗,選用室內發芽率70%以上,純度在85%以上的種子。播前種子進行脫毒、除臘處理。
1.1.1 機械處理 飛播甘草用種量大,若用硫酸處理用量太多,成本很高。故可用碾米機進行處理,處理的標準是甘草種子不被碾破為止。
1.1.2 ABT生根粉處理 用濃度25mg/kg的ABT生根粉3號伴種,處理后飛播造林后成苗面積率提高8.7%~15.1%,根系生長長度增加7.4%~11.3%。
1.2 立地類型對甘草飛播成效的影響 甘草飛播地類分為沙地、覆沙黃土地兩大類。沙地又分為固定沙丘地、半固定沙丘地、半流動沙地、流動沙地4種;覆沙地又分為覆沙黃土硬梁地、覆沙黃土堆、覆沙灘地、棄耕地4種。在這8種地類中以棄耕地的成苗面積率最高,達到94%,密度最大,為11.3株/m2,高生長最大,當年平均7.2cm,根系生長,當年平均32cm。成效依次是覆沙黃土堆、覆沙灘地、平緩沙地、半固定沙丘地、覆沙黃土硬梁地、固定沙丘地、低矮半流動沙丘地。覆沙黃土硬梁地和固定沙丘地成效差的主要原因是覆沙(土)效果不好,影響成苗和生長,低矮半流動沙丘地風蝕嚴重,影響成苗和幼株生長。
1.3 甘草飛播造林播期的選擇 經過近6a的播期試驗得出:在生長季節的5~7月份都可進行播種,但考慮到在播種季節影響播期的主要因素不是溫度而是降水,因此一般結合降水變化情況,根據當地氣象預報資料,最好選在有一次降雨過程的前幾日進行播種,這樣有利于提高種子發芽及成苗面積率(表1)。
1.4 播種量與成效的關系 播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成苗面積率和幼苗密度。播量9kg/hm2,成苗面積率達到83.1%,幼苗密度平均10.3株/m2,最多達到36株/m。混播設計各植物種播量1.125kg/hm2,實際甘草播量0.75kg/hm2,有苗面積率9.4%,有苗密度2.0株/m2,最多達到6株/m2(表2)。
根據方差分析比較得出:播量9kg/hm2同播量6.75kg/hm2、7.50kg/hm2、6.0kg/hm2之間差異顯著,與5.25kg/hm2、1.125kg/hm2差異極顯著(表2)。在棄耕地、黃土堆、覆沙黃土地建立甘草基地的播量不得少于7.5kg/hm2,為了保留種質資源,其播量不能低于1.5kg/hm2;在沙地上既要防止沙埋、風蝕,又要產生一定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播量不能低于5.25kg/hm2。
1.5 飛播甘草的生長發育及成效 甘草的經濟價值和固沙作用,主要表現在根系的生長發育。甘草的根系在發芽出苗后的30d內生長較慢,但隨著根系即可萌蘗新株,但新株的根系不發達,主要靠主根供應水分和營養,3a生甘草萌蘗株在地面與母株形成叢生狀(表3)。
2 甘草產量
2.1 天然生甘草貯量 野生甘草貯量前蘇聯為1 095~16 800kg/hm2;蒙古貯量為7 725kg/hm2;中國寧夏貯量為501~600kg/hm2;純群落貯量為2 322kg/hm2。
2.2 人工種植甘草貯量 前蘇聯在哈薩克斯坦三角州地,3a生實生苗干根重為1 845~3 090kg/hm2,4a生為5 490~9 690kg/hm2,6a生為9 000~33 495kg/hm2,土耳其4a生甘草貯量干根7 000.5kg/hm2。中國新疆4a生甘草貯量干15 240kg/hm2,甘肅民勤4a生甘草貯量干根重約有15 000kg/hm2,陜西榆林4a生甘草產干根5 250~9 600kg/hm2,5a生為10 500kg/hm2,8a生為15 000kg/hm2。
2.3 飛播甘草貯量 由于甘草存在延續出苗現象,在產量調查測定中,3a生甘草未統計2a生的植株,4a生甘草未統計2a生植株,因為立地類型不同它們的產量也相應不同。固定沙地3a生產579kg/hm2;濕沙地681kg/hm2;覆沙地871.5kg/hm2;覆沙黃土地4a生1 540.5kg/hm2;蓋沙灘地產2 550kg/hm2(表4)。
3 甘草飛播作用
甘草飛播擴大了甘草分布區域,甘草天然分布一般在荒漠化地區的黃土和泥土上,在沙漠和沙地邊沿也有分布。通過飛播,甘草已進入沙質荒漠化地類,不僅為沙質荒漠土地的治理增加了一個新的飛播植物種,而且提高了沙地飛播的直接經濟效益,使飛播治沙由生態型轉向生態經濟型,提高了沙漠化土地的生產力;使大面積野生甘草資源的破壞得到恢復,為甘草資源的永續利用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漆建忠.中國飛播治沙[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2]張景春,張重忱.飛機播種造林新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3]哈斯寶力道,呂偉,李亞英,等.提高渾善達克沙地飛播治沙造林成效的初步研究[J].內蒙古林業科技 2006(2):7-10.
[4]毛烏素沙地開發整治研究中心.毛烏素沙地開發整治研究中心研究文集(第1集)[M].呼和治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2.
[5]郜超.榆林沙區飛播造林成敗的關鍵因素探析[J].防護林科技,2010(3):101-10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