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羅吉
今年是第二輪扶貧“雙到”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是下輪扶貧工作的謀劃之年。自2013年以來,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樂昌市的扶貧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成效較為顯著。日前,記者走訪了該市第一、第二輪的扶貧點梅花鎮大富村和長來鎮羅村。
一
在去梅花鎮大富的路上,樂昌市好幾位同志都一再強調,大富以前真的是一窮二白。“以前這里十分閉塞,道路不通,老百姓吃不飽、穿不好,貧窮程度無法想象。”樂昌市社科聯主席王衛這樣說道,“一個月能吃上兩餐肉就已經很不錯的了。”以前的大富村確實窮得叮當響。由于處在石灰巖地區,沒資源、耕地少,交通不方便,農民又沒知識,大富村成了全省出了名的貧困村,村里的情況與其村名完全不沾邊。
如今的大富卻是另一番景象:村里水泥路通了,小洋樓多了,學校建起來了,文化廣場和運動場建起來了,而蔬菜及黃煙種植基地更是隨處可見……大富的變化怎么這么大呢?
“以前大富不富,現在大富要富了。”大富村支部書記范美養樂呵呵地說。據了解,大富村在幫扶之前,年人均收入才三千元,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幫扶后,大富村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多元,村集體收入每年穩定在4.5萬元以上,變化巨大。
據悉,大富之所以能搖身一變,全面實現脫貧,得益于扶貧“雙到”這股東風。2010年初,鶴山市委宣傳部、市委辦、文廣新局、供電局、廣播電視臺和廣播電視大學共同成為了大富村的幫扶單位。幫扶組來到大富后,經過詳細的摸底調查,與當地農業龍頭企業樂昌市農豐農場聯系,讓早已在大富村有小規模種植業務的農豐農場擴大蔬菜種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通過種養實現脫貧致富。
自進駐大富以來,幫扶工作組為大富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兩千多米的行政村道硬底化,實現了全部自然村道硬底化,方便了出行,解決了蔬菜外運的問題;投入了數十萬元為大富修建了一千多米的“三面光”水渠和四千多米的引水灌溉渠,大大提高了蔬菜、黃煙等農產品的產量。投入了上百萬元為大富村修建了圖書室、文化室、衛生所、文化及運動廣場,并添置了一大批圖書和文娛器材。
三年的幫扶時間里,幫扶組投入了400多萬元資金,完善了大富村的基礎設施,促進了大富的農業產業發展。大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下轄9個村民小組,425戶2321人全部實現了脫貧,走上了奔康的道路。
“大富村是我市第一輪扶貧成效最顯著的貧困村之一。”樂昌市扶貧辦主任黃邦輝告訴記者,大富村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和資源優勢,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例子,可謂開創了樂昌新式扶貧的先河,這一做法,被國務院副總理、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譽為“大富模式”。
黃邦輝告訴記者,“大富模式”非常適合樂昌這種山區縣、老區縣的扶貧。無論是第一輪扶貧還是第二輪扶貧,樂昌都十分重視這種“大富模式”,并把這種模式廣泛推廣。“實際上,‘大富模式就是一種‘精準扶貧模式,‘精準扶貧是我們扶貧工作的一大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我們整個扶貧工作的主要抓手。”龔有華說。
二
如果說樂昌第一輪扶貧只是對“大富模式”進行初步嘗試的話,那么,樂昌第二輪扶貧“雙到”則是把這種扶貧模式全面推廣并且深入踐行。黃邦輝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樂昌已把這種既加強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其村容村貌,又因地制宜,狠抓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產業帶動,使貧困村實現脫貧致富的“精準扶貧”模式深入推廣,“精準扶貧”已成為一個片區乃至整個樂昌市大扶貧格局的有效模式。
位于樂昌市長來鎮的羅村村,便是“精準扶貧”下的成功例子。羅村過去曾是一個非常普通、毫無亮點的貧困村,而如今,該村變了。現在的羅村不僅全面實現了道路硬底化,建起了運動場、文化室,還修建了羅、李、鄭“三姓合一”的羅村大宗祠,整個羅村村容整潔,村風文明。
羅村里的曲合村民小組,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據了解,曲合新村是2006年樂昌“7.15”特大洪災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重新選址統一建造的村民小組住宅區。村小組籌建起來后,直至2012年底,也沒有實現村道硬化,周邊衛生環境更是臟、亂、差,可謂有新房沒新村。而如今,該村小組50戶人家都住上了統一規劃的小洋房,家家戶戶喝上了干凈自來水,房前屋后不僅有小花園,巷道中還裝上了時髦的太陽能路燈……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氣象。
2013年,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全面展開,省政府辦公廳掛鉤幫扶羅村。兩年多時間里,幫扶工作組選擇曲合新村作為美麗幸福村居建設示范點,著力強化了曲合新村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美化了周邊衛生環境。修村道、通自來水、建運動場、搞文化室、完善排水系統、鋪設巷道、修建綠化帶、安裝太陽能路燈、搭建休閑平臺等等,幫扶工作組的一系列措施從曲合新村推向了整個羅村的每一個角落,羅村發生了質的變化,曲合更成為了羅村的名片。
羅村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十分適合種植蔬菜等農作物產品。幫扶組積極幫扶羅村搞起了蔬果種植,扶持沙糖桔和高品質蔬菜種植產業,推動連片開發,促進土地集約化使用,逐步形成生產有規模、質量有保證、銷售有渠道的村主導產業,達到村集體經濟增收,農民獲得勞動收入、租金收入、合作社分紅的多方共贏局面。
據幫扶工作組有關同志介紹,截至目前,幫扶組已為羅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貧困戶幫扶以及產業幫扶資金1300多萬元,打造了500畝蔬菜種植基地,1680畝沙糖桔種植基地,村集體收入已由2013年前的8000元提升到目前的12萬元,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013年前的3000元提升到目前的8000多元,貧困戶全面實現脫貧奔康。
三
在采訪時,記者得知,“精準扶貧”主要包括“精準項目”、“精準定位”、“精準布局”、“精準企劃”等幾個方面。精準項目是指加快惠民工程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精準定位指實施產業帶動戰略,拓寬脫貧致富長效渠道;精準布局指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提升農村整體經濟水平;精準企劃則是指創新扶貧方式,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成效。
據了解,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樂昌市“精準扶貧”之路正有條不紊地推向深入,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市4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到6.7萬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人均純收入7088元,全面達到了省考核驗收指標要求。
樂昌“精準扶貧”力度大、對焦準、成效好,“精準扶貧”極大地改變了貧困村的面貌,讓樂昌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成為了樂昌扶貧工作的最大亮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