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敏
在70年前,臺山市四九鎮南村,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抗日戰斗。村民在南村的碉樓上自發抗日,斷水斷糧依舊堅守了一天一夜。這場戰斗殲滅日軍百余名,村民陣亡25人。
筆者近日來到南村,尋找這段悲壯的抗戰歷史。如今的南村,已難尋昔日戰爭的痕跡,只有碉樓仍在,在村落間,在田野之上,像一個個戰士那樣,傲然屹立。
碉樓上的“傷痕”見證戰爭激烈
走進南村,便可見到田野間,村落里,坐落了不少碉樓。經過了近百年風雨的洗禮,碉樓布滿了歲月的痕跡。
說起碉樓的故事,南村的很多村民都會提到源興村的向賢樓,因為那里曾經是擊潰日軍的主要戰場。
源興村是南村最大的一條自然村,人數最多時村里人口達5000人。這是一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村落,村里老民居林立,大部分都是清末民初的青磚瓦片的老式建筑。讓筆者吃驚的是,村內仍存有不少輝煌、美麗的祠堂和家塾。這些建筑融合了傳統和西方的建筑風格,屋檐下的灰雕分明是中國傳統建筑設計,而柱子卻是西方的羅馬柱款式,兩者融合在一起卻不顯得突兀,更具風情。
向賢樓是位于村中央的一座5層高的碉樓。村民說,源興村是著名的華僑村。早在民國初期,就有很多華僑在外謀生,村民生活較好,引來了許多盜賊到村里來打家劫舍。因此,該村通過華僑捐資和村民集資等方式,分別在村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以及村中央,建了5座碉樓。
74歲的老人李達華,是向賢樓建設者的后人。他告訴筆者,民國初年,他的先輩移民到美國,經濟環境較好,就籌資在村里建了碉樓,并以老祖宗“向賢”的名字為碉樓命名。碉樓高五層,每層都有三個房間?!斑@個村里,只有我這一家才有碉樓,是私人的,以前村里來了盜匪,全家人就藏到碉樓里。等到安全后,再回到家里。”
如今,百年的向賢樓早已布滿了滄桑,墻體上滿是雨水沖刷的痕跡,甚至雕刻有“向賢樓”的樓頂石碑也因電擊而毀壞。碉樓有一處現代水泥補修的痕跡。“我小時候聽說過,抗日的時候,日軍打到了村里。村民在碉樓上抗日,日軍的炮彈打過來,在碉樓上形成了一個個炮坑。解放后,村民修補了這些痕跡,就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村民堅守炮樓一天一夜
有多少日軍來到南村?村民是怎樣擊退日軍的?整個戰爭堅持了多長時間?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看了不少歷史資料,在《臺山古今五百年》中,筆者找到了對這一段歷史的記載。
1944年七月初五,日軍自臺城侵犯四九南村。南村壯丁集合在百足山迎頭截擊,打傷日軍數人。5天后,敵人集中1200多人,兵分6路來攻,以圖報復。南村的村民,特別是壯丁形成自衛隊,大約六七十人,據守在南村的碉樓抗擊敵人。他們奮勇作戰,打退了敵人的沖鋒,捷報頻傳:有村民打倒日軍10多人;也有村民在碉樓上用鳥槍把1個軍官轟下馬。
戰斗對峙了1天1夜,敵人還是攻不下來,他們惱羞成怒,從臺城拖來10多門迫擊炮、小鋼炮,向碉樓發起轟擊。南村壯丁毫不畏懼,拚死抵抗。碉樓中的其中5名村民擊退敵人幾次沖鋒,奪門而出。村民李福源、李發源中彈倒地,其他3人跳落碉樓旁邊的水溪,繞出敵人包圍。其他的壯丁,也冒著敵人的炮火成功突圍,僅有村中向賢樓內的壯丁李德勝、蔡介想等8人未能撤出。
向賢樓的村民被困1天,干糧吃光,子彈也用盡了,他們仍然堅持著。突然,敵人1顆炮彈在碉樓北面爆炸,墻壁被爆開一個缺口,敵人的槍彈便從缺口密射過來。幾名日軍沖過來,在樓門口放置地雷。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6位村民情急生智,在樓內找到村人存放在此的1匹布,從窗口放下來,然后一個個沿著布條滑下沖了出來。正當壯丁撤走時,地雷突然轟響,走避不及的譚德堯當場被炸死;李德勝和蔡齊想被震暈過去,后來被日軍捉到綁在樹上,被兩只狼狗活活咬死。
根據記載,在這場戰役中,南村村民陣亡25人,殲滅日軍百余名。
日軍來攻打臺山,并不是為了攻占,因為臺山不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臺山是魚米之鄉,日軍把其當成后勤補給區,到處搜刮糧食,以供應主戰場。南村靠近臺城,臺城有通濟河,這些搜刮后的糧食在運到臺城后,通過水路運到北方。
南村是華僑村。臺山的華僑村都有一個特點,村民生活比較富裕,屢遭到劫匪的搶劫,所以紛紛蓋起了碉樓。并且每家每戶都配備了槍支,雖然火力不強,但家家戶戶的壯丁都會用槍,也會利用碉樓做簡單的防御。正因為這樣,當日軍來到南村時,當地的村民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抗,以至于在碉樓堅守了一天一夜,非常悲壯,為臺山抗戰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