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小說文體之“譜系”梳理及其學理化戰略

2015-07-30 01:13:01李桂奎黃霖
求是學刊 2015年4期

李桂奎+黃霖

摘 要:中國小說文體研究以往通常被納入“小說學”框架下進行,著力于闡釋“小說”命名及其類型。近年,在文體學研究的熱潮下,“小說文體學”研究不僅獲得了獨立,而且其研究規模和層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趨“譜系”化。其中,譚帆等積數年之功推出的《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通過對中國古代小說文體及文法術語的多維度考釋,對中國小說文體譜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使小說文體研究達到了學理化的高度。沿著這一路向,我們應進一步發揚“辨性質”、“明角度”的學術傳統,理出錯綜復雜的傳統小說文體譜系的脈絡與頭緒,并注重“跨學科”發掘和文化探尋,強化各個小說文體術語之間的邏輯關聯研究,既注重敘事術語考釋,又兼顧寫人術語考釋,使傳統小說文體“譜系”梳理全面開花,進而使中國小說文體譜系學建構水到渠成。

關鍵詞:小說文體;譜系梳理;譚帆;學理性

作者簡介:李桂奎,男,文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從事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黃霖,男,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文學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5)04-0016-09

自20世紀80年代初郭紹虞發表《提倡一些文體分類學》一文、褚斌杰出版《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專著之后,文體研究不斷升溫。而今隨著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曾棗莊《中國古代文體學》等著作接連推出,文體學研究越來越紅火,大有成為“顯學”之勢。只是這些研究多集中于詩文二體,戲曲小說文體研究相對冷落。近來,譚帆等合著的《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下文簡稱“《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不僅拓荒性地對小說文體文法術語進行了系統考釋,而且為我們開啟了一條深化傳統小說文體研究的路數,即從“譜系”高度著眼開拓中國小說文體研究的新局面。

一、“小說文體學”以往常被納入“小說學”

自近代“小說學”這一概念被提出以來,其具體運用的含義并非一致。寧宗一主編的《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羅書華所著《中國小說學主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等書主要是指古代小說理論。“小說學”的另一含義是小說研究。譚帆曾對這一概念的來龍去脈進行梳理,并指出它“大致包括小說文體研究、小說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說的文本批評”[1](P10)。通而觀之,以往“小說文體學”基本上是被納入“小說學”進行研究的,這些研究大致涉及文體類型、小說文體史、小說文本文法等問題。

首先,小說文體類型向來是小說文體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歷史地看,唐代劉知幾較早開始對小說進行分類。他在對魏晉六朝小說認識的基礎上,將當時的“偏記小說”分成十類。(《史通·雜述》)明代胡應麟則將劉知幾歸為“小說”的“郡書”、“地理書”、“都邑簿”之類剔除出去,重新分為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等六類。(《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只是他六類中的“辨訂”、“箴規”等類并不為后人所認同。關于白話小說究竟如何劃分,哪些屬“小說”,哪些不屬“小說”,也是眾說紛紜。這些主要都是由對“小說”特性認識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另外,分類角度的多種多樣和相互交叉也會引起矛盾。如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從內容、題材的角度著眼對明代小說進行了分類,而對清代小說的分類卻采取了表現手法角度,導致自亂了體系。在中國古代小說分類史上,較早自覺地討論“小說分類”問題的是管達如。他在1912年發表的《說小說》(《小說月報》第3卷第7期)中專列了一節“小說之分類”,從語言、體制、題材三個角度進行了分類。繼而,呂思勉作《小說叢話》(《中華小說界》1914年第3期)明確地提出“小說之分類,可自種種方面觀察之”。后來,胡懷琛之《中國小說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專論中國古代小說分類。其主要精神,就是先解決“何謂小說”的問題,對“中國小說二字之來歷”作了辨析;接著就從“實質上”、“形式上”、“時代上”三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小說的分類。近些年,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三篇專論“中國小說類型研究”。眾所周知,各種小說類別之“名”其實是由一系列相關聯的體裁與體貌術語組成的。經過長期探索,人們基本形成這樣的共識:盡管學界關于中國古代小說的文體類別說法不同,但最具影響力的類別當有四種,即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從學術史上看,較早明確地提出這一學說的學者應該是施蟄存。他在1937年發表的《小說中的對話》一文指出:“我國古來的所謂小說,最早的大都是以隨筆的形式敘說一個尖新故事,其后是唐人所作篇幅較長的傳奇文,再后的宋人話本,再后才是鴻篇巨制的章回小說。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小說的故事是由簡單而變為繁復,或由一個而變為層出不窮的多個;小說的文體也由素樸的敘述而變為絢艷的描寫。而小說中人物對話之記錄,也因為小說作者需要加強其描寫之效能而被利用了。”[2](P471)在此,施先生用演進的眼光,勾勒出中國古代小說從最早的“隨筆式的尖新故事”,中經“傳奇文”、“宋人話本”,到最后的“章回小說”一路演變的歷程。近年,孫遜、潘建國《唐傳奇文體考辨》一文更明確道:“古代小說可以按照篇幅、結構、語言、表達方式、流傳方式等文體特征,分為筆記體、傳奇體、話本體、章回體等四種文體,而不同文體的小說,可再按照題材分成若干類型,譬如將筆記體小說分為志怪類、志人類、博物類等,將章回體小說分為歷史演義類、神魔類、世情類、俠義公案類等。”[3]羅書華《中國小說學主流》把“小說”看成是“稗史小說”、“傳奇小說”、“平話小說”和“章回小說”的合義。這些類型研究取得了如下共識和成效:傳統小說文體之大類基本為四,小類又可分出若干,各種小說體既相對獨立,又彼此交叉。

其次,小說文體之“名”及“史”也受到關注。羅宗強在《我國古代文體定名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決定文體生成、定名和發展的,都不是單一的因素,又對于古人文體觀念的理解與評價,也亂如理絲。”“文體的定名涉及體裁與體貌兩大類。”[4]指出文體命名與釋名有著復雜的背景和文化基因。中國古代文體譜系的形成、結構、方法與觀念非常復雜,單是文體命名與分類就令人難以把握。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進行過歸納和概括,認為中國古代文體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四種,即功能命名法、篇章命名法、類同命名法和形態命名法,其中功能命名法是中國古代文體最基本的命名方式。[5](P145)具體到對“小說”進行釋名,應該重在“明其特性”與“辨其源流”。也就是說,不僅要注意分辨文體,而且還要注意辨其源流,辨明古今異同。近年,辨體制、溯源流、明正變、品高下這一研究路數不乏運用,如孫遜、趙維國《“傳奇”體小說衍變之辨析·傳奇小說“雜傳體”形態的確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就是釋“傳奇”之名而辨析其衍變之作,只是尚未形成規模化、系統化。此外,吳承學、何詩海《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在關于小說文體探討過程中也初步涉及到“‘說部考”,“論案頭小說及其文體”,以及文、史互動與唐傳奇的文體生成,關于興起時章回小說內容與形式的批評,中國古代歷險記小說論綱。程國賦《中國古典小說論稿》(中華書局2012年版)重點探討了“中國古代小說命名”、“中國古代小說命名的文體意義”等問題。紀德君《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生成及其他》(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主要從史傳、說書與小說的親緣關系入手,探尋了古代小說的生成機制、敘事特點及其文體形態,也蘊含著較強的“史識”意識。翁再紅《走向經典之路:以中國古典小說為例》(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以文體的命名與合法化問題為切入點,分別討論文本創作主體、文本闡釋主體、文本傳播主體以及文化參與主體等諸多因素在文本經典化進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總之,以往人們關于中國小說文體研究,除了要重點弄清文體認知與分類、命名與釋名的過程,還要注意不斷地發掘和闡釋小說文體的性能和特點以及某小說文體的地位。

再次,屬于文體研究意義的小說文本形態研究也有收獲。在陶東風看來,“文體就是文學作品的話語體式,是文本的結構方式”[6](P2)。因而文體研究包括文本結構方式研究。關于小說文本研究及其相關問題,劉勇強在《小說史敘述的文本策略》一文中說:“小說史的文本策略涉及到小說內容與形式的方方面面,如文體、語體、形象構成方式、情節類型、人物設置、時空背景、藝術風格等等,而這當中的每一方面,又可以從諸多細節加以展開。”“小說史不只是小說作品的層疊累積,甚至也不只是隨著社會生活發展而變化的小說創作態勢,它完全可以細化或解構為小說敘述與文體諸要素的產生、運用及融合的漸進過程。”[7]大致說,小說文本理論之“譜系”梳理的重心在于文法理論“譜系”梳理。楊志平《中國古代小說文法論研究》(齊魯書社2013年版)已經著重對小說文法論的來源及其自身流變進行了比較深入而系統的梳理。另外,傳統小說批評范式也可以進一步成為小說“譜系”梳理的線索。李正學《論古代小說批評的形態》(《吉首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指出,古代小說批評的形態主要有四種,即促進小說文體的獨立的“史余批評”、揭示小說的歷史真實的“本事批評”、提出作者的主體精神的“自敘批評”和發現小說的藝術美的“文法批評”。

另外,我們也曾通過中西小說文體比較做文章。除了樂黛云、饒芃子等比較文學研究者擁有數量可觀的成果,楊星映《中西小說文體比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特別值得一提。該書通過深入分析中西小說文體的歷時形態,重點闡述了中西小說文體發展的共同規律和不同特色,突出了小說文體形態賴以形成的文化機制,并關涉到小說文體學和小說敘事學等問題。

總體而言,以往人們在小說文體研究上已經起步,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只是這些研究常常被納入“小說學”框架內進行,顯得較為零散膚淺,期待專門而細致的探究。

二、“小說文體學”的獨立及其“譜系”梳理

中國小說文體有中國本土天然的特點。就拿當下趨熱的文體學研究而言,貌似發自西方相關理論傳入的驅動,而事實上重視“文體”,“以文體為先”早已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大傳統。豈不聞我們的先輩就不斷地發出諸如“文章以體制為先”(王應麟《玉海》卷202引倪正父語)、“假文以辨體”(徐師曾《文體明辨序》)以及“文莫先于辨體”(章學誠《文史通義》卷5內篇5《古文十弊》)等聲音。中國文體理論“譜系”的梳理自然主要是基于中國傳統文體研究的優勢。歷史地看,劉勰《文心雕龍》已經為我們確立了早期文體學研究的經典研究模式,明代的《文章辨體》、《文體明辨》、《文章辨體匯選》等又大體勾勒出傳統文體的研究范圍。況且,我們先輩所謂的“文體”并非僅指文學體裁,而是兼指體貌、體式,幾乎囊括“文類”、“風格”、“形式”以及“體性”、“章法”與“文法”等多重內涵,且帶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印記,本土特性較為鮮明。以故,我們的文體研究應該帶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性。早在西學開始不斷滲入的光緒二十七年(1901),文體學家王兆芳即在《遺曲園先生書》中與國學大家俞樾談到寫其《文體通釋》的設想時就說過:“今者西術與我學爭,我若固守專家之師承,而儒道反不振。兆芳以為學通天地人而考道于古圣賢,譣道于事物,祖述不搖,引申不已。使我儒道之大,足以抵西術之長,而西術之長不足以抗我儒道之大。若是亦善守師承者乎。”[8](P1)認為通過“祖述”和“引申”傳統學術足可實現文體學研究的師承與創新。不言而喻,而今把小說文體研究作為本土文體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也自然肩負著文化回歸的使命。1當然,我們提出小說文體學研究要回歸或基于本土本體,并非意味著簡單地拒絕外來文化。在實際操作上,我們還是既要以西方理論為鏡照,注重與西方小說文體譜系進行比較,又要自主地探討中國古代小說批評,深入探討中國小說譜系的特質。需要指出的是,而今中國小說文體學研究不僅應該擁有自主性和獨立性,而且要系統化、理論化,即注重“譜系”梳理。

何為“譜系”?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譜系”原本指世族、宗族、家族之緊密關聯。由于它肩負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思源報本、認祖歸宗等功能,因而備受重視,以至于出現了鄭樵《通志·氏族略》所謂的“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現象。海外“譜系”理論則源于尼采的《道德的譜系》,以法國哲學家福柯所倡之“譜系學”最具影響力。雖然中西“譜系”分別隸屬于宗法和哲學,但其基本精神又是相通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中西譜系及譜系學的研究對象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點:一是注重研究對象演化的歷程和淵源關系。二是注重尋找對象新元素的發生及其變異而形成的新的組成部分。三是注重研究對象門類種屬的區分及其結構關系。”[9]可見,中西“譜系學”可以相互激發,為我們梳理中國文學“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當然,文體往往承載著某段歷史時期的文化,文體“譜系”梳理首先要關注文體命名與解讀闡釋等問題。當然,打鐵還靠自身硬。傳統小說文體“譜系”梳理是我們全面梳理本土文學傳統“譜系”這一宏大工程的主要項目之一。既然原生態的中國小說文體“譜系”是一種已然存在,那么它自然會期待我們繼續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運用現代眼光去進一步加強梳理和研究。當今學人正在為此努力。陳文新《中國小說的譜系與文體形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一書集中展示了他從“辨體”角度即從身份意識、題材選擇、風格定位、敘述語調等層面把握不同文體的特點和不同文體之間的異同,上編從文體視角就子部小說(筆記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章回小說做系統探討;下編就中國古代小說的重要個案做具體分析,史論結合,顯示了作者梳理中國古代小說譜系的功力。更為有意識地本著“譜系梳理”目標而致力于小說文體文法研究者,當數譚帆等的《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該論著以皇皇篇幅著意于將批評史、文體史與學術史融會貫通,通過術語考釋而實現知微見著。其撰述思想非常明確,即“梳理中國小說之‘譜系”[10](P1)。正如著者所言:“中國小說實有其自身之‘譜系,與西方小說及小說觀頗多鑿枘之處,強為曲說,難免會成為西人小說視野下之‘小說史,而喪失了中國小說之本性。近年來,對中國小說之反思不絕于耳,出路何在?梳理中國小說之‘譜系或為有益之津梁,而術語正是中國小說‘譜系之外在顯現。所謂‘術語是指歷代指稱小說這一文體或文類的名詞稱謂,這些名詞稱謂歷史悠久,涵蓋面廣,對其做出綜合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考知中國小說之特性,進而揭示中國小說之獨特‘譜系,乃小說史研究的一種特殊理路。”[10](P1)這部論著能夠瞄準“梳理譜系”并身體力行地對小說文體和文法術語進行了一一考釋,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

中國小說文體學研究若要更有前途,就必須既注重本土化和本體化,又要著力于“譜系”梳理。從這個意義上講,《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具有特殊的學術意義。

三、《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之“譜系”梳理

梳理中國傳統小說“譜系”應該從何處入手呢?曰:主要從文體認知與文本考釋入手。“考釋”,顧名思義,即考證與闡釋,兼取兩種傳統治學方法。小說文體之“名”是對小說認知觀念的命名,文法之“名”是對小說文本審美感性的命名,二者的具體表現即為小說文體文法“術語”。布爾迪厄說:“命名一個事物,也就意味著賦予了這事物存在的權力。”[11](P138)小說術語考釋就是要從根本上挖掘小說本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當下,譚帆掛帥的團隊以“梳理中國小說文體譜系”相號召,其階段性成果《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頗具造詣。

其一,該書做到了厚積薄發,有的放矢。譚帆于2006年發表的《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流變研究論略》強調小說本體研究主要在于文體與文本,成為這項研究的綱領和資料基礎。關于研究方向和目標,他們這樣說:“以回歸還原中國古代小說文體和文體觀念的本體存在為出發點,對古代小說文體的整體形態及各文體類型的起源、發展演變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勾勒出古代小說文體的體制規范和藝術構造方式、形態的淵源流變,同時從小說文體理論、創作與傳播、雅俗文化與文學、社會歷史文化等多角度對小說文體流變進行全面的綜合融通研究,揭示文體發生、發展流變的原因與規律。”“在研究思路上,我們回歸中國小說史發展的本土語境,以小說文體術語的解讀為切入點,盡可能地還原中國小說的獨特譜系。在理論上采取原始要終、追本溯源的方式,力圖完整呈現每個術語演變過程中的原貌;在史料上試圖涸澤而漁、一網打盡,既為術語的解讀提供盡可能完備的佐證,也為后來者提供可資參考的線索。”[12]后來,他又于《論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的四種關系》一文中提出了這項研究的著力點:“梳理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的歷史脈絡,我們認為,小說文體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或許還需解決三個問題:‘細化、‘深化和‘本土化。具體而言,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應著重處理四種關系:‘中與‘西的關系、‘源與‘流的關系、‘動與‘靜的關系和‘內與‘外的關系。”[13]基于這些思考和規劃,階段性成果《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便應運而生。

其二,該書發揚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章學誠《校讎通義序》)的學術傳統。我們知道,“命名”與“釋名”是中國傳統重要的學術之道。漢末劉熙作《釋名》即用先秦以來傳統訓詁方法之一的“聲訓”來探求事物典禮命名的本源。劉勰《文心雕龍·序志篇》所提出的文體研究方法是“釋名以章義”、“原始以表末”、“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承此古老傳統,《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緒論”部分以《術語的解讀:小說史研究的特殊理路》和《文法術語:小說敘事法則的獨特呈現》兩篇專論為壓軸,詳細分析了中國古典小說文體術語和文法術語的基本情況和價值,可謂全書的行文綱領和指導思想。“正文”部分由上下兩卷構成,共考釋了27個在古代小說史上影響深遠的小說術語,包括“小說”、“志怪”、“寓言”、“稗官”、“筆記”、“傳奇”、“話本”、“章回”、“說部”、“稗史”等15個小說文類、文體術語,“草蛇灰線”、“羯鼓解穢”、“獅子滾球”、“白描”、“章法”、“絕妙好辭”等12個小說文法術語。盡管每篇考釋并非出自同一人,但均注意考鏡源流、梳理內涵、抉發意旨、評判價值,體例大致相同。如,關于“演義”這一術語的考釋同樣做得很到位。在“明其特性”方面,指出“演義”一詞非始于白話小說,并將“演義”分成對義理之闡釋的“演言”與對史事之推演的“演事”兩個系統。明代以來,白話小說繁盛,“演義”便由《三國志通俗演義》等歷史小說逐步演化為指稱一切白話小說,而其特性即在于“通俗”。“通俗”是“演義”區別于其他小說的首要特性。在“辨其源流”方面,指出“演義”既以通俗為歸,則其源流亦應有別。進而通過引用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敘》的記載,指出以“通俗”為特性,以說話為源頭,以“教化”、“娛樂”為功能是“演義”的基本性質。最后得出結論說,古人從“特性”、“源流”、“功能”角度辨別了“演義”(白話小說)之性質,其義例、畛域均十分清晰。[10](P145-162)再如,在關于“說部”的考釋中,指出其與“小說”之名一樣具有源遠流長的特點,其指稱之對象亦復與“小說”相類。在考“源”方面,指出其肇始于劉向《說苑》和劉義慶《世說新語》,至于其名稱則較早見于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而后對這一術語應用的頭緒又做了如下梳理:明人鄒迪光撰《文府滑稽》,其中卷9至卷12亦名為《說部》;至清宣統二年(1910),王文濡主編《古今說部叢書》10集60冊,乃蔚為大觀。近代以來,“說部”專指“通俗小說”,王韜《海上塵天影敘》云:“是書兼而有之,可與以上說部家分爭一席,其所以譽之者如此。”[10](P213-227)這種既追蹤術語名實,又考鏡源流的做法,使得我們較全面而清晰地認識到“說部”這一術語的內涵和本質。由此可見,《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一書學術章法和寫作筆法之嚴密。

其三,該書力求條分縷析,富于創新。整體而言,它能分而論之地考釋每個術語,均言必有據,言之鑿鑿;若將經過考釋的各個術語綜合起來看,則足可分別成為一部小說文體理論史和小說文法理論史,當然可以視為一部較為嚴密的小說文體“譜系”。我們以往接受魯迅等人的看法,通常認為中國小說如同西方小說,均起源于神話。而經過譚帆等的梳理,結論卻是:中國小說由“子”而“史”再到“通俗小說”,而在這一“譜系”中,“子”、“史”二部是中國小說之淵藪,也是中國小說之本源。“小說”既是一個“歷時性”的概念,即其自身有一個明顯的演化軌跡,但同時,“小說”又是一個“共時性”的概念,各子概念之間常常“共存”。[10](P23)這就改變了過去單線或直線演進或變遷的印象。再如,我們一向認為中國小說的本質也如同西方小說,在于其“虛構性”和“敘事性”。但經過譚帆等一番梳理,結果卻是:中國小說糅合“子”、“史”,又衍為“通俗”一系,其中維系之邏輯不在于“虛構”,也非全然在“敘事”,而在于中國小說貫穿始終的“非正統性”和“非主流性”。[10](緒論,P7)至于中國獨有的“筆記體小說”,通過一番考釋和梳理,譚帆等也做了較為精要的概括:這種以記載鬼神怪異之事和歷史人物軼聞瑣事為主的題材類型,其價值定位是“資考證、廣見聞、寓勸誡”,其寫作姿態是“據見聞實錄”,其篇章體制則是隨筆雜記、簡古雅瞻。根據一番系統全面的梳理。該書認為,將中國小說之特性定位于“虛構之敘事散文”,以“神話傳說——志怪志人——傳奇——話本——章回”作為中國小說之“譜系”,并不符合中國小說實情。[10](P88)另外,該論著還注意從術語角度審視中國小說文體,并較為清晰地梳理出中國小說之文體構成和文體發展,且從價值層面指出各種術語也顯示了小說文體在中國古代的存在態勢,那就是“重文輕白”、“重筆記輕傳奇”,這一態勢一直延續到晚清。[10](緒論,P13)根據這些創新論斷,我們不僅較為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小說文體不同于西方小說文體,而且對整個本土小說輪廓和“譜系”也有了大致印象。

《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是海內外學術界第一部全面、系統整理和研究小說文體術語的論著,將對中國小說文體研究、中國小說史研究和小說理論批評史研究產生重要影響,也可為當今的文藝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當然,這部論著還只是這項宏大工程的一部分或初始階段。我們期待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小說文體發展史”以“還原古人對小說文體的認識”為出發點的后續研究早日順利問世。

四、中國小說文體“譜系”研究應學理化

一個完備的理論體系,總是和豐富的術語群、成熟的方法論以及經典的理論著述相聯系的。盡管當下關于中國小說文體“譜系”梳理已是成績斐然,且至譚帆等推出《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但是這份事業遠沒有了結,其開拓余地和可為空間仍然很大。為此,我們應該進一步使這一研究系統化、學理化,并使中國小說文體譜系學水到渠成。

首先,進一步發揚“辨性質”、“明角度”的學術傳統,理出錯綜復雜的傳統小說文體譜系的脈絡與頭緒。傳統小說分類至今纏夾不清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認知“小說”性質的多變,二是各種分類角度的交叉。時至今日,對于“何為小說”及有多少角度來分類,都可以討論,但是,總結古往今來的小說分類經驗,尤其是近代管達如、呂思勉、胡懷琛等的“小說分類”精神,有兩點是一致的:一是“辨性質”,二是“明角度”。這也當是我們今天進行小說分類的基本原則。在這基礎上,我們現在還必須注意從當前研究的實際出發,對那些實在無法限定或歸結的小說類別,要根據較為流行、大家接受的角度來進行,這種策略就叫作“趨大流”。比如,對于“何為小說”的問題,有兩點大家一般都可接受:一是“小說”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二是起碼要有點情節和人物。至于分類的角度,從語言角度來分,兩分為文言與白話(當然也有一些界線不清的),這是一般通行的。在文言小說的分類中,一般先是從形式來分類的,至于再細分某一朝代的文言小說時,則往往又從題材上來區分,如將唐代的傳奇分為“別傳”、“劍俠”、“艷情”、“神怪”等。至于對白話小說,目前較多的還是從題材上加以分類。當然,在特殊的情況下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加以區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拈出一種全新的、獨特的分類角度,但切不可一會兒從這個角度,一會兒又用另一種標準,這就使人摸不著頭腦了。概言之,對中國古代小說“譜系”梳理應該注意三條原則:辨性質,明角度,趨大流。[14]我們相信,依據這三條,中國小說文體“譜系”梳理的一系列難題定會迎刃而解,中國小說“文體譜系學”構建的實現即指日可待。

其次,進一步注重“跨學科”發掘和文化探尋,并通過“古今演變”與“互文”意識強化各個術語之間的邏輯關聯。中國小說文法術語往往源自古老的哲學、史學以及畫學、建筑學等領域,只有帶著“跨學科”意識打開視野才能夠辨明淵源、理清來龍去脈,從而真正把握好其基本內涵、特點以及應用場域。眾所周知,中國小說敘事深受古代史學影響,在理論上的反映是,一些評論高超敘事技巧的術語便經常與史學有關,如“史遷筆法”、“龍門筆法”等。古代畫學對小說寫人影響深遠,其理論反映是“龍眠白描”等。另如,“門筍”本是古代建筑工藝學術語,“大落墨法”源自繪畫技法。對于這類術語,都應該從“跨學科”視野予以審視研究。需要重點提及的是,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除了采取“細讀歸納法”、“比較方法”、“還原驗證法”,特別注意“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并指出:“在跨學科平臺對小說評點概念與其他姊妹藝術的聯系作互文性研究,更全面地把握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的基本特征與中國文化的原創性特點。”[15](緒論,P7)根據這種學術意識,她對“間架”、“一線穿”、“脫卸”、“犯筆”、“勾畫和白描”、“襯染與背面傅粉法”以及“字法”、“句法”、“章法”等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進行了系統清理和界定,尤其對這些敘事概念中的建筑結構意識、戲曲段落意識、書法用筆意識、繪畫圖像意識、語言學修辭意識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時間性與空間性特性等蘊意進行了挖掘,其探討之精細與嚴謹值得借鑒。近年,筆者也撰有《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的“跨界取譬”傳統鳥瞰》一文,指出:“在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人們常常跨界性地攀附或援引史傳、古文、繪畫與戲劇等諸文類的專門性術語,以裨補難以自足言說的缺憾,從而形成‘擬于史傳、‘擬于古文、‘擬于繪畫、‘擬于戲劇等‘跨界取譬的修辭批評傳統。”[16]無論如何,對中國小說文體文法“譜系”進行梳理既需要有寬闊的學識,也需要“跨學科”的研究理念;既要注意小說敘事理論研究與歷史敘事理論相嫁接,又要注意與哲學觀念形成關聯和互動。對此,賴力行《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術語的類型和特點》指出:“除了詩歌批評的簡約性用語,我們在大量的評點派批評文字中,還隨處可見從社會人生體驗中借用而來的分析小說戲曲形式技巧的術語,諸如‘寒冰破熱、‘草蛇灰線、‘急脈緩炙、‘笙簫夾鼓、‘一擊兩鳴等等。運用這些不同于詩文評論的術語,往往能夠使批評家的文學理解與讀者的閱讀經驗和社會經驗協調起來,增加批評的可讀性。”[17]總之,談到“譜系”研究,我們不能不注重其多元性、差異性、關聯性、互滲性。在中國小說文體“譜系”梳理中,比較理念也與“跨學科”理念相輔相成,中外比較、古今比較必不可少,歷史的、邏輯的、美學的研究理念自然也要努力信守。

再次,進一步注重促使傳統小說文本文法理論“譜系”梳理全面開花,精益求精。前幾年,在反思傳統小說研究所存在的問題時,劉勇強曾經指出:“小說史的文本策略涉及到小說內容與形式的方方面面,如文體、語體、形象構成方式、情節類型、人物設置、時空背景、藝術風格等等,而這當中的每一方面,又可以從諸多細節加以展開。”[18]事實上,傳統小說文體研究也要盡量涉及小說文本的方方面面,敘事理論與寫人理論應該有所兼顧。眾所周知,“小說學”當以“敘事為宗”,“寫人為本”。在西方小說理論中,無論是20世紀曾經風行的福斯特《小說面面觀》也好,還是而今新版的杰夫·格爾克《情節與人物——找到偉大小說的平衡點》也罷,都強調人物和情節在小說文本中同樣重要,不可偏廢。因此,文法“譜系”又可一分為二:敘事文法譜系與寫人文法譜系。中國傳統小說文本及理論“譜系”梳理自然應該花開兩朵,既關注小說敘事史論梳理,又重視小說寫人史論梳理。相對而言,以往關于“敘事史論”的研究成果已經較為豐富。就小說文本研究而言,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可以稱為一部敘事演變史,只是重在晚清那段特殊歷史時期古今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隨后,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借鑒現代西方敘事學理論框架,從“結構”、“時間”、“視角”等方面來建構中國敘事學,時刻注意“返回中國敘事本身”,并列出“評點篇”專門探討中國小說敘事理論問題。董乃斌《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中華書局2012年版)帶有較為鮮明的“敘事史”梳理意識,只是面向整個文學敘事。專門小說敘事理論的梳理主要有張世君的《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下卷之“文法術語考釋”,包括“草蛇灰線”、“羯鼓解穢”、“獅子滾球”、“背面鋪粉”、“橫云斷山與山斷云連”、“水窮云起”、“門筍”、“大落墨法”、“加一倍法”、“章法”、“白描”、“絕妙好辭”12個,也主要集中在敘事文法方面,未免顯得有點單薄。除了一些術語考釋,對敘事文化的探尋也有較大空間。如,敘事的基礎是“故事”,中國小說文體術語中多含“故事”成分。如,就“話”字而言,其意義指向首先就是“故事”。但這尚不能全面理解這個詞的意蘊。細加追蹤,人們又發現它本身還含有詼諧之義。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16“談話”注引《博雅》曰:“話,謔也。”[19](P2116)據此而言,凡以“話”為名之“話”體著述皆應有輕松活潑之特點。于是,“詩話”、“詞話”、“曲話”、“文話”以及“小說話”雖然都是文學批評方式,但這些理論發生的場景尤其是其中的對話體表達場景大多包含“深入淺出”、“詼諧幽默”等“敘事”意味。再如,從觀念層面來看,一個小說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往往還具有外在表層敘述結構與深層思想結構的相互配合。諸如天人感應、五行、因果報應、報恩復仇、輪回、圜道等,都可能成為中國小說結構的關鍵要素,這些問題都存在繼續研究的空間。另外,在小說行文中慣用的套話,如指示節奏懸念的“說時遲,那時快”、指示時間頻率的“有話即長,無話則短”、指示“時間滿格”的“夜住曉行,不則一日”,以及指示時空轉換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等也可以作為“術語”來進行深入探討研究。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小說“寫人史”與“寫人學”更是一片等待開墾的處女地。由于近些年“敘事”研究較為紅火,因而“寫人”研究遭遇冷落。寫人理論梳理顯得相當滯后。我們眼下主要的先期成果還是多年前關于人物理論的探討研究。筆者《中國“寫人論”的古今演變》(《文史哲》2005年第1期)曾粗線條地梳理了從“形神論”、“性格論”到“典型論”以及“多元論”的理論演變“譜系”。而今,梳理中國寫人理論“譜系”的可為空間仍然較大,一大批寫人理論術語有待考釋,“傳神”、“傳情”、“得態”、“作態”、“肖貌”、“如畫”、“點睛”、“頰上三毛”、“逼真”、“肖似”、“人情物理”、“白描”、“犯中有避”、“比襯”、“千古若活”、“個個活跳”、“活起來”、“真如活現”、“追魂攝影”等。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譜系”是一種有機組成,包括生成機制、演變機制、變遷機制等要素。在梳理小說文體“譜系”的同時,文本“譜系”梳理同樣重要。細數一部小說研究史,對小說文體文法術語進行考釋并非什么新鮮事物。單說關于金圣嘆小說批評術語的考釋即不絕如縷。大到金圣嘆對“格物”論、“忠恕”論、“因緣生法”論等敘事觀念的整體把握,小到對他提出的“正筆”與“閑筆”、“靈眼覷見”與“靈手捉住”等具體概念的辨析,都有人認真做過。至于評點《水滸》所提出的“倒插法”、“夾敘法”、“草蛇灰線法”、“大落墨法”、“綿針泥刺法”、“背面鋪敘法”、“弄引法”、“獺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極省法”、“欲合故縱法”、“鸞膠續弦法”等其他文法術語,也要不斷闡發。

在中國傳統小說“文體譜系學”的研究與構建過程中,我們可以對那些至今仍然充滿活力的文體文法術語信手拈來,活學活用;也可以經過反復磨洗、質疑、證偽、融合工序,將那些久經沉沙的文體文法術語適度地投放到現代文論話語空間。

參 考 文 獻

[1] 譚帆等:《中國分體文學學史·小說學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2] 施蟄存:《小說中的對話》,載嚴家炎:《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2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 孫遜、潘建國:《唐傳奇文體考辨》,載《文學遺產》1999年第6期.

[4] 羅宗強:《我國古代文體定名的若干問題》,載《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5]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7] 劉勇強:《小說史敘述的文本策略》,載《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8] 王兆芳:《文體通釋》,北京:中華印刷局,1925.

[9] 趙輝:《談中國文學譜系研究的意義》,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10] 譚帆等:《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文法術語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1] 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 譚帆、王慶華:《中國古代小說文體流變研究論略》,載《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

[13] 譚帆:《論中國古代小說文體研究的四種關系》,載《學術月刊》2013年第11期.

[14] ?黃霖:《辨性質 明角度 趨大流——略談古代小說的分類》,載《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3期.

[15]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6] 李桂奎:《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的“跨界取譬”傳統鳥瞰》,載《求是學刊》2013年第1期.

[17] 賴力行:《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術語的類型和特點》,載《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18] 劉勇強:《小說史敘述的文本策略》,載《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9]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責任編輯 馬麗敏]

Summary of “Spectrum” of Style in Chinese Fiction and

Academic Strategy

——Also on Interpretation of Glossary of Style and Method in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by TAN Fan

LI Gui-kui1,HUANG Lin2

(1.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Shanghai 200433, China; 2.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Study of style of Chinese fiction is included in “fictional studies” frequently in the past, which focus on the appellation of “fiction” and its types. Recently, due to the upsurge of stylistics, “stylistics of fiction” become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and undergoes a breakthrough of scale and level of study, leading to a “spectrum”. Among them, Interpretation of Glossary of Style and Method in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by TAN Fan investigates style, method and glossary of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and summarizes stylistic spectrum of Chinese fiction, which reaches an academic level. Along with that, we should develop academic tradition such as “knowing the nature” and “knowing the perspective” so as to sort out the vein and main thread in the complicated stylistic spectrum of traditional fiction, and have an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and cultural ques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logic connection among each stylistic term. The focus on investigation into narrative term and term about person will lead to a fruitful summary of “spectrum” of stylistics of fic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study of the spectrum.

Key words: stylistics of fiction, summary of spectrum, TAN Fan, academic natur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av无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91免费在线看|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www.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xxx|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欧美伦理一区| 午夜免费小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门事件在线| 欧美午夜视频| 九色最新网址|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国产拍在线|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综合九九|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福利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9999在线视频| 噜噜噜综合亚洲|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jizz在线观看| 爱做久久久久久|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在线亚洲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