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黎
摘 要:該文簡述了阜南縣晚秋黃梨生產現狀和特點,分析了當前晚秋黃梨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栽培技術、品牌建設、產業發展等角度提出了發展對策。主要包括:開展技術培訓、建設標準示范園、提高梨果品質等。
關鍵詞:阜南;晚秋黃梨;生產;現狀分析;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3-04-63-02
近年來,阜南縣圍繞加快土地流轉,培育特色產業為目標,通過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大力發展黃梨產業,把黃梨生產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的4大支柱產業之一。2015年,縣財政計劃列支3 000萬元獎補資金,扶持晚秋黃梨、蔬菜等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全縣晚秋黃梨規模種植戶已發展到295戶,總面積0.15萬hm2,戶均4.97hm2。
1 阜南縣晚秋黃梨生產現狀和特點
阜南晚秋黃梨種植始于2007年,經過8a的發展,晚秋黃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默默無聞到初具知名度和較大的美譽度,給農民帶來了較大的收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為我縣農民增收探索了一條很好的路子。目前阜南晚秋黃梨生產現狀和特點是:
1.1 規模經營發展迅速 2013-2014年新植梨樹3.33hm2以上的118戶,面積1 195.91hm2,戶均10.13hm2。其中3.33~13.27hm2的45戶,面積189.59hm2;6.67~13.27hm2的42戶,面積368.99hm2;13.33~33.27hm2的27戶,面積472.11hm2;33.33hm2以上3戶,面積111.93hm2。
1.2 生產經營主體多元 全縣規模種植黃梨3.33hm2以上面積1 195.91hm2,占總面積的81.5%,其中大戶種植的1 005.85hm2,占總面積的68.5%,合作社種植的149.46hm2,占總面積的10.2%,家庭農場種植的40.6hm2,占總面積的2.8%。
1.3 梨樹品種日趨合理 已掛果的品種大多是愛宕品種,占90%以上。為合理配置,實現黃梨品種多樣化,2012后以來先后從鄭州果樹研究所引進了中梨1號、9918、華山、若光、圓黃、黃冠、晚秀、紅香酥、羅莎、紅茄梨等日韓梨和西洋梨等近10個名特優品種。
1.4 質量水平顯著提高 2011年阜南縣興農果樹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晚秋黃梨被阜陽市評為“最暢銷十大優質蔬菜瓜果”;2012年“蒙洼牌”富硒黃梨獲淮河流域十佳特色農產品;2014年阜南縣晚秋黃梨獲第7屆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產品金獎;2014年6月13日,富硒晚秋黃梨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通過市科技成果鑒定,獲阜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應用該技術集成,制定了《阜南縣晚秋黃梨標準化栽培技術》,開發的富硒黃梨,總硒含量達20~30μg/kg,是同類產品的2倍,是普通梨的10倍,提升了功能梨產業的發展。
1.5 綜合效益顯著提高 一般4~6a梨樹產量2 000~
3 000kg/667m2,平均單價6元/kg,667m2純收入在1~1.5萬元。此外,對1~2年生的梨園,推行林下間作套種經濟作物,667m2均年純收益在4 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果園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
1.6 市場認可度有了提升 2013年9月13,在合肥農交會上種植大戶李玉典培育的梨樹盆景大放異彩。2013年11月11日在合肥召開的第三屆硒與人體健康國際會議上,阜南的富硒晚秋黃梨受到專家的贊賞,備受與會同志的青睞。就連最早種植晚秋黃梨的河南省,他們也稱晚秋黃梨是阜南人命名的,是阜南的特色。
1.7 備受領導和專家關注 幾年來,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有關領導多次到阜南考察黃梨生產。美國農業專家蓋瑞、盧旺達農業專家拉賽耳哈嘛嘧、國家梨產業技術育種專家李秀根、省水果技術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徐義流等國內外專家先后到阜南考察指導晚秋黃梨生產。
2 當前晚秋黃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阜南縣晚秋黃梨生產通過政策扶持和政府引導,每年以666.67hm2的發展速度遞增,有不少農戶通過種植黃梨家庭收入數倍增長,過上了小康生活。如我縣2007年開始種梨的苗少金、劉瑞普等成為全縣聞名的富裕戶。但隨著面積的快速發展,一些不足和問題也隨之暴露,主要表現在:
2.1 生產技術缺乏 一方面,梨樹栽培不像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在我縣種植那么普遍,且又自古到今每年都在種植,農民可以耳聞目睹的掌握一定的栽培技術;另一方面,梨樹是多年生作物且產量較高,需要有長期保持樹體健壯生長的理念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梨果。但在我縣眾多的種植戶中,能夠熟練掌握黃梨栽培技術的種植戶不到5%。在縣、鄉兩級的農技人員中,學習果樹專業的只有2人,在全縣整個農技人員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118個3.33hm2以上的種植大戶中,只有1戶聘請了技術員,而且還是兼職。
2.2 重間作輕養樹 全縣0.15萬hm2梨園中,118戶3.33hm2以上規模種植戶,都是通過土地流轉按700~1 200元/667m2不等的價格從農民手中租賃過來的,每1戶的生產投入和土地租賃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些開支,有的大戶是用自己的其它方面資金挪動過來的,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從銀行或從親戚朋友處借貸過來的。為提高耕地產出,在最短時間內獲取一些收益來彌補資金的缺口,全縣0.15萬hm2梨園基本上都間作套種了其它農作物。且有的梨園套種棉花、玉米等高稈作物,有的在間作套種時不給梨樹留清耕帶,導致間作套種后不僅沒有收益,而且嚴重影響了梨樹的正常生長,給以后的梨園管理帶來了困難。
2.3 重面積輕銷售 2013年之前,我縣梨樹面積不到20hm2,由于面積小、總產量少,因此產出的梨果銷售暢、價格好,甚至供不應求,表現為種梨收益較高,較早種植的梨園效益是普通糧食作物的10倍。有些大戶看到種梨有利可圖,盲目大面積發展。其中,3.33hm2以上的大戶中最多的1戶種了50.2hm2,而且是一個品種,這樣的情況不僅導致生產、采收、貯藏等集中,更嚴重的是集中上市,必將給銷售帶來困難,甚至出現滯銷、價跌現象,不利于黃梨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4 重產量輕質量 由于缺乏技術、不懂管理,多數種植戶在施肥上只施用化肥不施有機肥、在整形修剪上只知短截不知緩放;在病蟲草害防治上只知治而不知防、在花果管理上只知留而不知疏等,造成想要產量沒有產量,或者是有點產量而質量不高,梨果商品性能差,優質果率低。一般晚秋黃梨優質果形扁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2%、Vc含量≥7.78mg/100g。而目前阜南晚秋黃梨不規則果形比例較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Vc含量≤7 mg/100g,沒有市場竟爭力。
2.5 產業鏈條不完整 根據目前我縣梨樹種植的樹齡推算,2015年晚秋黃梨將有0.1萬hm2進入結果期,其中有近0.05萬hm2可達3 000kg/667m2以上,預計2015年晚秋黃梨總產將達3 500萬kg。但目前在市場還沒有打開之前,不僅及時銷售有問題,而且我縣沒有果品貯藏庫,更沒有保鮮庫和加工設備等產業鏈條。
3 發展對策
針對晚秋黃梨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穩步發展的情況下,晚秋黃梨要向著依靠科技、提高品質、拓寬銷售渠道、延伸產業鏈條的方向發展
3.1 開展技術培訓 由政府牽頭組織,邀請農業院校、科研機構、果樹產業技術體系等單位有關果樹專業技術人員或專家,對果農定期開展黃梨栽培技術培訓,全面提高廣大果農的栽培技術水平。同時,組織一批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或種植大戶到有關農業院校進修學習果樹專業知識,培育地方果樹專業人才,構建果樹專業技術指導、服務隊伍,為全縣果樹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2 建設標準示范園 對有一定經驗和積級性比較高的大戶或家庭果園場,通過政策、資金、項目的引導支持,鼓勵黃梨標準化栽培示范園建設。把示范園建成黃梨標準化栽培教學基地、展示窗口,讓全縣果農跟著學、學著干,輻射帶動全縣梨園種植水平的快速提高。
3.3 提高梨果品質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梨果的需求特別是高檔梨果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大,劣質產品、低檔產品和沒竟爭力產品將會越來越沒有市場。要通過標準化栽培,切實加強梨園管理,確保產量合理、質量達優。尤其要大力推廣富硒栽培技術,注重富硒梨等功能保健梨的開發。
3.4 提升品牌影響力 目前我縣晚秋黃梨已登記注冊了3個梨果品牌,但品牌知名度仍然較小,市場影響力較弱。今后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廣告和各類農交會等多種形勢,加大阜南晚秋黃梨宣傳力度,強化品牌促銷,使阜南晚秋黃梨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走進千家萬戶。
3.5 延伸梨產業鏈條 要強化產銷銜接,注重產后加工,在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適度規模發展的同時,要特別在產后服務方面下功夫。抓好梨果銷售、貯藏、保鮮和加工等,使梨果不僅能生產出來,而且能賣出去,賣個好價,切實解決果農種梨的后顧之憂。真正達到優質優價、豐產豐收,使阜南黃梨產業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