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慧 李芳芹 李猛等



摘 要:針對皖北地區玉米生育期常發的病蟲草害,從玉米拌種、播種到收獲整個生育期著手,選用新型藥劑,優化植保技術在玉米生長期的應用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玉米病蟲草害造成的損失。結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應用植保技術的示范田比常規防治田、空白對照田的苗情好,病蟲草害明顯減輕,產量增幅明顯。
關鍵詞:玉米;病蟲草害;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3-04-73-03
Abstract:Focusing the main disease pest and weeds during maize growth period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the novel pesticide and plant protection techniques were optimized at seed dressing,sowing and harvest stages to maximally reduce the loss caused by disease pest and weed.Results showed that applic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field were better in seedling growth,disease pest and weed damages and yield increased obviously than that with routine control field and blank control field.
Key words:Maize;Disease pest and weed;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玉米是安徽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約100萬hm2,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區。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耕作制度以及氣候條件的變化,皖北地區玉米病蟲草害種類增多,發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1],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因此,抓好玉米病蟲草害防治是保障玉米高產穩產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為探求皖北地區玉米全生育期病蟲草害防控技術對增產效果的影響,2014年筆者開展了不同藥劑處理防治效果試驗,系統研究了全套技術方案,為促進全省玉米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基本情況 試驗示范安排在安徽省宿州市開發區紫蘆湖農場試驗田內,土壤為砂姜黑土,肥力中上等,pH值7.2。夏玉米種植品種為東911,購于安徽綠丹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月12日用單粒播種機播種,播種量1.5kg/667m2,株距30cm,行距60cm,設計密度為3 700株/667m2。播種時施氮磷鉀復合肥25kg/667m2。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每處理面積為667m2,不設重復,全試驗示范區凈面積3 335m2。各處理采用的具體技術措施見表1[1-2,4]。
1.3 試驗示范觀察及調查方法
1.3.1出苗率調查 種子出苗7d后,在每個處理區選取3個20m2大小的區域進行出苗情況調查,計算出苗率,取平均值作為本處理的出苗率。
1.3.2 除草情況調查 在噴施除草劑后14d調查除草效果。具體調查方法為:每個處理區域選取3個點,每個點1m2,調查田間雜草密度,確定除草效果。
1.3.3 防蟲效果調查 在灌漿初期每個處理區域內選取3個點調查活蟲數及被害株數,每個點選取30個單株。收獲期各處理示范區隨機選取30個玉米穗調查每個處理區域的蟲穗率。
1.3.4 防病效果調查 在灌漿初期每個處理區域內選取3個點調查病株率,每個點選取30個單株[1,3]。
1.3.5 產量測定 定苗時在每個處理區域中選擇土壤肥力一致、生長均勻的4行10m長區域,作為最終的產量測定區。具體計產方法:收獲測產區每行的第5、10、15個果穗作考種樣本,稱樣品鮮穗重;12穗樣品風干后脫粒并稱粒重,記為樣品干粒重(統一折成14%含水量)。統計4行10m長收獲果穗數,加上12個樣品穗記為收獲穗數。收獲后在田間即刻稱量4行所有收獲果穗重,并記錄4行鮮穗重。根據樣品干粒重和鮮穗重計算干鮮比,繼而測算出全區干籽粒重,據此折算出單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種子出苗率的影響 播種出苗后7d田間調查各處理的出苗率,結果顯示,各藥劑處理區平均出苗率分別為88.69%、78.08%、77.74%、90.07%,均低于空白對照區的93.15%,說明藥劑拌種對玉米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2 不同處理對雜草的防除效果比較 7月10日田間觀察各處理的除草防治效果,結果顯示,處理2、3、4苗后除草效果非常好,田間雜草密度為零,但處理4對玉米有明顯藥害現象;處理1用金都爾播種后封閉處理的除草效果較差,平均雜草密度(不含自生麥苗)達35株/m2,田間雜草量較多,但與空白對照(196株/m2)相比,雜草密度相對小,且雜草種類也較少。說明播種后利用金都爾封閉除草的效果差,這可能是由于試驗示范區在播種后一直未有有效降雨,降低了金都爾的封閉除草效果。
2.3 不同處理對蟲害的防效比較 灌漿初期田間調查各藥劑處理對蟲害的防效,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的平均被害株率分別為1.75%、2.13%、2.08%、3.57%,平均100株蟲量分別為1.42頭、1.67頭、1.18頭、2.79頭,而同期調查空白對照區平均被害株率、百株蟲量分別為25.4%和13.5頭。收獲時調查蟲穗率,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分別為13.7%、8.35%、12.5%、19.43%,遠低于空白對照區蟲穗率58.3%。說明,新藥劑的使用可有效防治玉米蟲害,且較常規方法防治蟲害有很大的提高。
2.4 不同處理對病害的防效比較 玉米小喇叭口期以前,各處理試驗田基本見不到玉米病害發生;進入小喇叭口期后,天氣條件對病害發生較為有利,田間多種病害混發,主要病害有銹病、彎孢葉斑病、小斑病、褐斑病、紋枯病等。灌漿初期調查結果顯示,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平均病葉率分別為23.17%、23.39%、24.8%、30.4%,且發生程度較輕,防效較好,而空白對照區病葉率高達70.3%,特別是后期的玉米銹病,個別玉米整株布滿病菌孢子。說明新型藥劑對于玉米病害具有明顯的防治效果,且對比常規防治方法相比,也有一定的優勢。
2.5 不同處理對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開花期田間觀察各處理區的玉米長勢長相。觀察發現,藥劑處理區玉米植株高大、莖稈粗壯、葉色濃綠,病蟲害發生也較輕;同期觀察空白對照區,玉米植株較弱,莖稈纖細,長勢長相明顯弱于藥劑處理區。成熟后田間取樣室內測產[3-4],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藥劑處理區單穗粒重、667m2穗數、千粒重均高于空白對照,新技術方案3個處理理論產量分別為628.08kg/667m2、638.73kg/667m2、657.69kg/667m2,常規處理區理論產量為583.66kg/667m2,空白對照區理論產量為418.00kg/667m2,新型藥劑處理區較空白對照增產幅度為50.25%~57.34%,較常規處理區增產幅度為7.61%~12.68%,其中處理3增產幅度最高,分別達到了57.34%和12.68%,增產明顯。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研究表明,選擇新型藥劑在玉米關鍵生育期有針對性的用藥,集成植保技術進行種子處理以及病蟲草害的防治,能起到很好的控害效果,同時能顯著提高玉米產量。特別是在2014年皖北地區玉米整個生育期前期旱情較重,中后期雨水較多的情況下,增產效果更為突出。根據本試驗結果,提出以下生產建議:(1)如播種期土壤墑情較差,且天氣無有效降水,建議玉米田除草劑在出苗后使用;(2)近年各地秸稈禁燒力度不斷加大,隨著秸稈還田量的增大,田間病蟲草害的基數隨之增加,全生育期控害技術的推廣應用更為重要;(3)新技術方案中的處理2和處理3對比常規方法防控病蟲草害的優勢比較明顯,今后可在安徽省北部地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盡松,徐榮燕,李瑞花,等.玉米病蟲草害防控技術示范及增產效果[J].中國植保導刊,2014(9):53-54.
[2]馬巍,寧艷麗.玉米“一拌三噴”病蟲草害全程無公害防控技術示范與效益評估[J].中國植保導刊,2014(6):29-31.
[3]農業部.GB/T 17980.1~17980.53-2000,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4]丁麗,仝連芳.不同種子包衣劑防控夏玉米病蟲害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7):146-14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