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月
摘 要:禽流感是指由于禽流感病毒導致人與動物共患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雞、鴨等禽類中,嚴重時臨床癥狀表現為全身敗血癥等。根據禽流感病原體的不同,可分為非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3種類型,其中高致病禽流感發病急、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A類動物疫病。該文通過對高致病禽流感抗體檢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改善抗體檢測的措施,為有效防控高致病禽流感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致病禽流感;抗體檢測;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3-04-120-02
禽流感是由于A型流感病毒而導致家禽及野禽出現病癥的一種傳染病,而高致病性禽流感則是由于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1]。禽類在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后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以下2種:一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癥狀不太嚴重,死亡率也較低;另一種則極為嚴重,表現為出現全身性、敗血性癥狀,該病傳播速度快,嚴重時死亡率高達100%,而且可以直接傳染人類,致人死亡,給生產造成極大損失和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目前,最為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注射禽流感疫苗,使易感動物體內產生保護性抗體。近年來,通過對高致病性禽流感H5疫苗注射后進行抽樣檢測發現,多數養殖場免疫后抗體檢測合格率普遍偏低。在此背景下,通過對高致病禽流感抗體檢測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預防措施,對于防控高致病禽流感有著重要意義。
1 實驗安排
養殖條件和養殖量基本相同,試驗場地設在廣德縣張某、楊某2個肉雞養殖場,由同一防疫隊分別進行高致病禽流感H5N1滅活苗免疫,其中對張某養殖場的免疫注射現場安排一個村級防疫員進行現場指導。免疫時間為2012年3月26日,于免疫后21d、25d、30d分別對2個養殖場肉雞群的抗體水平進行抽樣檢測。
2 試驗方法
抗體檢測方法采用血凝和血凝抑制實驗,具體步驟如下:⑴測定抗原效價:在96孔V形微量反應板的1~12孔均加入25μL生理鹽水;吸取25μL標準抗原或病毒液加入第1孔,混勻;從第1孔吸取25μL液體加入第2孔,混勻后吸取25μL加入第3孔,如此進行對倍稀釋至第12孔,從第12孔吸取25μL棄之,換滴頭;每孔再加入25μL生理鹽水;將體積1%的雞紅細胞懸液充分搖勻后,每孔均加入25μL雞紅細胞懸液;微量振蕩器上振蕩混勻,室溫(20~25℃)靜置30min后觀察結果。對照孔細胞將成明顯的鈕扣狀沉到孔底;將板傾斜,觀察紅細胞有無呈淚滴狀流淌。判定抗原效價,配制四單位病毒抗原液。(2)測定血清抗體效價:在微量反應板的1~11孔加入25μL生理鹽水,第12孔加入50μL生理鹽水;吸取25μL血清加入第1孔,充分混勻后吸25μL于第2孔依次倍比稀釋至第10孔,從第10孔吸取25μL棄去;1~11孔均加入含4HAU混勻的病毒抗原液25μL,微量振蕩,室溫靜置至少30min每孔加入25μL1%的雞紅細胞懸液混勻,微量振蕩30s,室溫靜置約30min觀察結果,紅細胞對照孔成明顯的紐扣狀沉到孔底時即可判定結果。
3 試驗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在免疫后21d時2個養殖場的抗體檢測合格率分別為0和50%,25d時抗體檢測合格率分別為30%、70%;30d時抗體檢測合格率分別為50%、80%,張某養殖場的合格率一直高于楊某的養殖場。通過20/1000的抽樣檢測,按照相關標準,抗體檢測結果合格率在70%以上視為免疫合格,可知楊某養殖場免疫失敗,張某的免疫基本符合要求。
表1 不同時間點對2組抗體的檢測結果
[抗體檢測時間(d)\&組別\&抗體檢測合格率(%)\&21\&楊某\&0\&張某\&50\&25\&楊某\&30\&張某\&70\&30\&楊某\&50\&張某\&80\&]
4 分析與討論
通過上述實例結果可以反映出在肉雞免疫的過程中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2],從而造成檢測結果不好,免疫失敗。筆者現結合日常工作出現的問題作如下分析:
4.1 高致病禽流感的流行特點及防控現狀 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多樣,不僅對家禽、野禽等禽類具有感染力,而且對豬、馬、人也有感染的可能,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感染人類并造成死亡。目前對該病的主要防控措施是人為的給易感動物進行免疫接種使機體產生抗體,而群體的抗體水平直接影響到免疫接種的效果,與疾病防治的效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國內外對禽流感抗體進行監測的技術多種多樣,主要包括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酶聯免疫吸附技術以及RT-PCR等等,其中最為常用的為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然而,近來的報道表明,該病主要易感動物禽類的免疫接種療效并未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農業部2007年制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術規范》中規定的禽血凝抑制(Hl)試驗方法,對免疫后21~120d的禽群進行禽流感免疫抗體檢測,抗體效價≥4log2為免疫合格,存欄禽群免疫抗體合格率在70%以上為群體免疫合格。然而在日常的抗體監測中發現,有部分禽群在免疫21d后,抗體水平仍達不到合格水平;不同種類、不同日齡的禽群免疫抗體水平也參差不齊。
4.2 抗體檢測合格率低的原因
4.2.1 防疫員和技術因素 從以上2組抗體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張某養殖場的抗體檢測合格率明顯高于楊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張某養殖場免疫時有防疫員在現場監督。這也反應了目前抗體檢測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進行防疫的過程中技術不夠規范,出現漏防、少防。在對這些家禽進行高致病禽流感的防疫過程中,可能會由于防疫人員工作的不仔細而導致一些免疫動物疏漏和注射劑量不足,從而導致在對家禽進行抽樣檢測時得到的檢測結果不令人滿意。
4.2.2 時間因素 本次實驗在21d、25d和30d時的抽樣檢測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增加,抗體檢測合格率也在逐漸上升,這就說明了抗體檢測合格率低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是目前多數抗體檢測都是在免疫后21d的進行有關。在實際工作中,大量事實證明肉雞首次免疫H5N121d采樣抗體結果極少能達到70%的合格率。
4.2.3 疫苗質量 疫苗質量是影響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防疫隊的防疫人員在使用前沒有對疫苗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查,忽略了疫苗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從而可能導致家禽的檢測結果不合格。
4.3 提高抗體檢測水平的措施 根據檢測結果對高致病禽流感抗體檢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了有效的提高抗體檢測的水平以及降低高致病禽流感的發病率,筆者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如下措施[3]:一是加強對各個動物防疫隊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因防疫隊員操作造成的漏免、注射劑量不足等造成的免疫失敗;二是把好所需的疫苗質量關。在進行防疫前,防疫人員一定要對疫苗的質量進行嚴格的檢查,避免使用出現破損、顏色改變、有無沉淀、有效期等,同時在進行使用前要對疫苗進行預溫,以利于減少在防疫過程中動物的應激反應,從而有效的保證抗體檢測的水平;三是規范疫苗操作技術。在進行疫苗的注射前,檢測人員一定要對注射器、針頭等器具進行消毒,同時要保證疫苗的注射劑量符合規定以及注射的部位準確,避免因疫苗的技術操作不規范而對抗體檢測的水平造成影響;四是檢測人員要認真做好抗體檢測和疫病監測工作。檢測人員對來樣要及時檢測,做到認真細致,檢測報告準時送達到養殖戶手中,對于免疫不合格的家禽要及時通知做好的補防工作,從而提高抗體水平,有效控制疫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肖康,周碧君,王開功,等.貴州省禽流感免疫抗體監測結果分析[J].畜牧與獸醫,2011,43(1):51-53.
[2]成進,彭曉玲,夏俊,等.2009-2010年新疆地區家禽禽流感免疫抗體監測與分析[J].中國動物檢疫,2011,28(7):51-53.
[3]劉紅英.浦江縣防控禽流感的主要技術措施[J].浙江畜牧獸醫,2009,34(4):3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