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余華 唐義明 趙明明


摘要:在低溫脅迫條件下,分析克恩氏冬青細胞內的超微結構和Ca2+分布與抗寒性的關系。結果表明:隨著低溫脅迫的增強,細胞內細胞器受損程度也增強,到-16 ℃時,細胞膜系統出現了嚴重的損傷,同時細胞內Ca2+沉淀量隨溫度的降低而增加。
關鍵詞:克恩氏冬青;低溫脅迫;葉片細胞;超微結構;Ca2+分布
中圖分類號: Q945.7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3-0166-03
克恩氏冬青(Ilex×koehneana ‘Emily Bruner)為冬青屬常綠闊葉小喬木,是近期引進的歐洲冬青雜交品種。許多冬青屬在低溫脅迫條件下有較好的耐寒性,可以引種到北方地區[1],一般來說,植物細胞內Ca2+分布及超微結構會隨著低溫的變化而呈一定的相關性[2],Ca2+作為胞內第二信使調節著植物體內的許多代謝和發育過程,因而起重要作用[3-6]。為進一步研究克恩氏冬青的生態適應性及其栽培和推廣的制約因素,于2012年對克恩氏冬青的耐寒性進行系統研究,解析不同溫度條件下克恩氏冬青的解剖結構和低溫脅迫的關系,從而深入研究克恩氏冬青的細胞學機制,為克恩氏冬青選育及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012年6月將6種克恩氏冬青扦插于南京林業大學內,待生根后及時上盆,放置于樹木園溫室內待用。
1.2 方法
將樣品在25 ℃下放置1周進行預冷,然后移至人工氣候室(-40~25 ℃),以5 ℃為1個階梯逐級降溫,分別降到0、-8、-16 ℃時各維持48 h,及時采取低溫處理好的植物頂端葉片迅速切成0.5 mm×0.5 mm的組織塊,并沉入到用 0.2 mol/L 磷酸緩沖液(pH值7.2)配制的2%多聚甲醛和2.5%戊二醛混合液中,室溫黑暗初固定6 h;然后用含2%焦銻酸鉀的緩沖液(pH值 7.6)洗滌3次,每次約0.5 h;再轉移到含2%焦銻酸鉀的緩沖液(pH值7.6)配制的1%鋨酸中,在4 ℃冰箱內固定過夜。將2次固定過的組織塊用重蒸水洗滌4次后,再用pH值為10.0的重蒸水(用0.1 mol/L KOH 調節pH值)洗滌2次,每次約0.5 h。隨后經系列冷乙醇脫水,環氧丙烷過渡,Epon812(環氧樹脂)包埋,LKB-V型超薄切片機切片,切片經0.5%醋酸雙氧鈾染色,在H-600 型透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照相。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低溫脅迫下克恩氏冬青葉片細胞的超微結構
2.1.1 0 ℃條件下克恩氏冬青葉片細胞的超微結構
由圖1可知,葉綠體仍然緊貼細胞壁排列,細胞核大部分較正常,少部分細胞核的核膜變得模糊,同樣近一端分布,液泡中有少量高電子密度的嗜鋨物質分布;葉綠體中嗜鋨顆粒含量仍然較少且不含淀粉粒,其中葉綠體類囊體片層排列雖然規則、有序,但少部分清晰可見,大部分已模糊不清,線粒體略正常。
2.1.2 -8 ℃條件下克恩氏冬青葉片細胞的超微結構
由圖2可知,葉綠體仍然緊貼細胞壁排列,細胞核較正常,仍然近一端分布,液泡中含少量高電子密度的嗜鋨物質;葉綠體中嗜鋨顆粒含量仍較多,同樣不含淀粉粒,其中類囊體片層排列仍然規則、有序;同樣,葉綠體大部分類囊體片層排列規則、有序且清晰可見,少部分葉綠體類囊體片層模糊,線粒體略正常。
2.1.3 -16 ℃條件下克恩氏冬青葉片細胞的超微結構
由圖3可知,葉綠體已不貼細胞壁排列,葉綠體及其他細胞器散落在細胞中;細胞中含有很少量的高電子密度嗜鋨物質,多數葉綠體被膜消失,所含嗜鋨顆粒含量較多,不含淀粉粒,其中葉綠體的類囊體片層擴張并且不清晰,細胞核、線粒體受損(圖3中的箭頭所指的部位為受損部位)。
2.2 低溫條件對克恩氏冬青葉片中Ca2+分布的影響
2.2.1 0 ℃條件下克恩氏冬青葉片中Ca2+的分布情況
由圖4可知,在0 ℃低溫下,克恩氏冬青葉片中的細胞間隙有Ca2+沉淀,在細胞壁外側、葉綠體膜和液泡膜上的Ca2+沉積比細胞器上多,細胞核上有少量沉淀。
2.2.2 -8 ℃條件下克恩氏冬青葉片中Ca2+的分布情況 由圖5可知,在-8 ℃低溫脅迫下,克恩氏冬青葉片的細胞壁外側、細胞間隙上有Ca2+沉積,大多情況下葉綠體、細胞壁、液泡上有少量沉積。
2.2.3 -16 ℃條件下克恩氏冬青葉片中Ca2+的分布情況
由圖5、圖6可以看出,在-16 ℃低溫處理下,Ca2+沉淀明顯多于-8 ℃低溫處理。類囊體片層或消失或模糊不清,葉綠體游離到細胞內,不再緊貼細胞壁,且多數嚴重腫脹,細胞中液泡內、細胞質和葉綠體中、細胞壁上有少量Ca2+沉積(圖6)。
3 結論與討論
隨著氣溫越來越低,克恩氏冬青葉肉細胞超微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在 0 ℃條件下,克恩氏冬青葉綠體呈長橢圓形且多數緊貼細胞壁分布,細胞核靠近一端,葉綠體片層清晰可見,液泡和葉綠體中有少量高電子密度的嗜鋨物質分布,不含淀粉粒。總體來說,葉片細胞較正常,葉色較正常。在 -8 ℃ 條件下,細胞核結構正常,葉綠體稍有膨脹,片層彎曲,嗜鋨顆粒增加,出現了較多的環狀片層。在-16 ℃條件下,葉片細胞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嗜鋨顆粒增多且變大,細胞內大部分細胞器散亂于細胞內并變得模糊。可見,隨著低溫脅迫的增強,細胞核、葉綠體等細胞器受損程度也增強,細胞膜系統出現了嚴重的損傷,主要有葉綠體膜、細胞膜或解體或模糊不清。在0、-8 ℃脅迫下,克恩氏冬青葉片的基本結構沒有改變,能適應此低溫;而到-16 ℃時,細胞內線粒體受到破壞,說明此時植物體已發生凍害。克恩氏冬青細胞內的超微結構發生變化,說明與其抗寒性密切相關。試驗中細胞內的線粒體、葉綠體同樣是對低溫比較敏感的2個細胞器,而質膜則是低溫傷害的首要部位[7],這說明植物與低溫的適應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克恩氏冬青細胞內Ca2+分布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 0 ℃ 低溫脅迫下,細胞質中的Ca2+濃度很低;到-8 ℃低溫條件時,細胞內Ca2+濃度明顯增加;到-16 ℃時,克恩氏冬青細胞內 Ca2+濃度增加,并沉淀成聚集狀態分布,此時細胞內Ca2+濃度已經超出植物的承受能力,Ca2+濃度平衡被打破,從而破壞和擾亂細胞正常的結構與功能。細胞質內Ca2+變化通過啟動細胞內生理生化過程,導致植物的外部抗寒性反應,起著傳遞和放大信號的作用[8]。此外,Ca2+濃度過度增加會擾亂以無機磷為基礎的能量代謝系統[9]。由 Ca2+信使誘發的這一系列變化致使植物發生低溫傷害。
參考文獻:
[1]張紀林,謝曉金,教忠意,等. 幾種冬青屬植物抗凍能力比較[J]. 園藝學報,2005,32(3):477-481.
[2]曾愛松,嚴繼勇,宋立曉,等. 甘藍幼苗葉片超微結構及細胞內Ca2+分布對低溫的響應[J]. 華北農學報,2011,26(6):129-135.
[3]楊鳳娟,魏 珉,蘇秀榮,等. 不同濃度NO3-脅迫下黃瓜幼苗根系分生區細胞內Ca2+分布為化的差異[J]. 園藝學報,2009,36(9):1291-1298.
[4]張銀志,孫秀蘭,劉興華,等. 低溫脅迫和變溫處理對李子生理特性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03,24(2):134-138.
[5]Blancaflor E B,Masson P H. Plant gravitropism. Unraveling the ups and downs of a complex process[J]. Plant Physiology,2003,133(4):1677-1690.
[6]雷江麗,杜永臣,朱德蔚,等. 低溫脅迫下不同耐冷性番茄品種幼葉細胞Ca2+分布變化的差異[J]. 園藝學報,2000,27(4):269-275.
[7]Kratsch H A,Wise R R. The ultrastructure of chilling stress[J].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2002,23:337-350.
[8]Bush D S. Calcium regulation in plant cells and its role in signaling[J].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1995,46:95-112.
[9]Hepler P K,Wayne R O. Calcium and plant development[J]. Ann Rev Plant Physiol,1985,36:39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