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浪華
化療后三維適形放療治療術后中晚期胃癌的臨床研究
梅浪華
目的 探討應用化療后三維適形放療方式對中晚期胃癌患者在術后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術后中晚期胃癌患者42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n=21)。采用同步放化療方案對對照組患者實施術后治療;采用化療后三維適形放療方案對治療組患者實施術后治療。結果治療組患者術后治療效果(局部控制率71.6%,近期有效率90.5%)與對照組(局部控制率66.7%,近期有效率85.7%)相當;出現不良反應的例數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中晚期胃癌疾病治療中治療組患者耐受性(85.7%)顯著優于對照組(66.7%)(P<0.05)。結論 應用化療后三維適形放療方式對中晚期胃癌患者在術后實施治療的效果非常明顯。
化療;三維適形放療;胃癌;中晚期;治療
胃癌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類疾病,在我國該病患者的實際發病率在男性患者中次于肺癌與肝癌居第3位,在女性患者中次于肺癌與乳腺癌居第3位,在撫州地區男女均位居第2位,而該病的實際死亡率則高居各種惡性腫瘤疾病患者死亡率的首位,胃癌一旦確診,大多數患者已達中晚期,以局部晚期居多,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對胃癌疾病進行根治的唯一有效手段[1-3]。本研究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中晚期胃癌患者應用化療后三維適形放療方式治療的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術后中晚期胃癌患者42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n=21)。對照組患者胃癌疾病患病時間1~6年,平均患病時間(2.2±0.5)年;男15例,女6例;年齡47~89歲,平均年齡(64.7±1.4)歲。治療組患者胃癌疾病患病時間1~5年,平均患病時間(2.1±0.4)年;男14例,女7例;年齡45~88歲,平均年齡(64.6±1.3)歲。2組上述3項自然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在手術治療后2~4周同步放化療,具體方法:完善相關檢查,實施三維適形放療,實施3~7個左右共面適形野照射治療,選擇6 MVX線進行照射,每次2.0 Gy,每周治療5次,以90%等劑量線包括PTV,并以劑量線作為實際的處方劑量,總劑量標準控制在DT 45~50 Gy,劑量體積直方圖進行靶體積,對關鍵器官和結構的劑量進行評價。60%肝臟接受30 Gy照射,一側腎臟33%。體積接受最大劑量在22.5 Gy以下,另一側腎臟1/3體積接受劑量控制在15 Gy以下,小腸50%控制在20~30 Gy之間,脊髓控制在40 Gy以下[4]。同期開始化療靜脈滴注給予奧沙利鉑,劑量控制標準為100 mg/m2,第1天,靜脈滴注甲酰四氫葉酸,劑量控制標準為200 mg/m2,共5 d,持續靜脈滴注氟尿嘧啶,劑量控制標準為750 mg/m2,共120 h,間隔21 d,共計治療6個周期[5]。治療組:在接受6個周期化療后,實施三維適形放療,化療方法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選擇耐受性、不良反應、近期有效率及局部控制率等作為觀察指標。
1.4 療效評價方法 近期無效:復查出現復發或轉移病灶或血清CEA、CA 199顯著升高;近期有效:復查未出現局部復發或轉移病灶或血清CEA、CA 199正常;耐受性好:放療或同步放化療順利完成;耐受性差:放療或同步放化療過程中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實施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觀察 治療組患者治療耐受性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局部控制率和近期有效率無兩項指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晚期胃癌治療效果比較[n(%)]
2.2 不良反應 2組患者在化療期間均出現腹痛、反酸、惡心嘔吐、腹脹、粒細胞減少、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但治療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放化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 D-CRT)始于20世紀90年代,該技術應用的結果使高劑量區與靶區的適形度較常規治療有大幅度提高,進一步減少了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卷入高劑量區的范圍,其有效性已在前列腺癌、鼻咽癌、肺癌等的3 D-CRT與常規治療的研究中得到證實。特別是近年來3 D-CRT在食管癌放射治療中取得的顯著療效,說明3 D-CRT對空腔器官腫瘤也具獨到的優勢。而3 D-CRT正因為其良好的適形性,能在提高腫瘤組織劑量的同時減少(至少不增加)正常組織的受量[6]。撫州地區為貧困欠發達地區,胃癌發病率高,且一經發現大多已達中晚期,患者體質大多偏差,化療后放療效果與同步放化療相當,不良反應輕,且患者的耐受性好。病情處于中晚期階段的胃癌疾病患者在接受根治術治療的時候,其胃部切緣的陽性率水平相當高,據臨床相關文獻報道稱該數據可以高達30%左右[7]。在手術治療后有50%左右的患者病灶會在局部再次復發。復發的部位主要包括瘤床、吻合口、或(和)局部淋巴引流區。因此,局部中晚期胃癌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提高亦有可能在不增加正常組織損傷的情況下通過3 D-CRT加量照射來實現。同步放化療提高患者有效率及生存率,療效確切,許多大宗臨床試驗已證實,但同時勢必增加患者胃腸道毒性及骨髓抑制反應,降低患者治療耐受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導致死亡。基于這些因素,患者往往畏懼接受放療,導致局部控制受限,患者出現復發及遠處轉移。而術后化療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 D-CRT)不會導致局部水腫、纖維化而影響化療效果,同時不與化療同步增加毒性,患者比較耐受,易于完成惡性腫瘤綜合治療[8]。
總之,術后化療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 D-CRT)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胃癌同步放化療中的難題,胃癌術后化療三維后適形放射治療(3 D-CRT)與同步放化療綜合治療的近期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相當,且能減少放療毒副反應,其遠期療效和毒副反應有待今后進一步觀察。
[1] 李桂超,章真.胃癌輔助化放療的臨床研究[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1,17(15):409-410.
[2] 季加孚,武愛文.進展期胃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0,17(10):394-395.
[3] 儲大同.當代腫瘤內科治療方案評價[M].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100-101.
[4] 楊芝萍,李金瑞.三維適形放療技術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2,20(16):519-520.
[5] 李桂超,章真,顧衛列,等.胃癌術后三維適形或調強放療加化療的毒性及初步療效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1,17(13):203-205.
[6] 余傳定,王新保.胃癌新輔助化療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10,13(11):720-723.
[7] 路平,梁秋冬,牛紅蕊,等.單藥每周紫杉醇同步放療治療中晚期老年或低生活狀態食管癌42例臨床觀察[J].實用腫瘤雜志,2010, 22(13):161-162.
[8] 孫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國胃癌死亡率20年變化情況分析及其發展趨勢預測[J].中華腫瘤雜志,2009,26(14):104-1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5.039
江西 344000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梅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