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文
產科管理與剖宮產率關系探討
陳穎文
目的 探討產科規范化管理對剖宮產率的影響。方法 選取500例初產婦、無合并癥及孕早期建冊接受系統管理的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妊娠結局是否存在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分為2組,觀察組(n=286)為出現妊娠高血壓疾病組,對照組(n=214)為正常妊娠組,對比2組孕婦的剖宮產率,分析其剖宮產的原因。結果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剖宮產率分別為36.6%、27.6%。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對孕婦系統規范化管理,可控制孕婦體質量,降低巨大兒誕生率,提高引導順產率。
產科管理;剖宮產率;巨大兒
對于現代醫學研究領域來說,剖腹分娩手術屬于臨床處理難產情況最為有效的輔助方式。但由于剖腹分娩有可能導致嬰兒夭折或使嬰兒出現殘疾,數據調查發現,近年當中,剖宮產率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但是孕產婦以及圍產兒的死亡率并沒有因此下降,剖宮產對母嬰健康進以及遠期的危害問題依然在日益顯現。如何在最大的限度內保障母嬰的安全,鼓勵孕婦自然分娩,嚴格控制剖宮產率顯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因此在20世紀80~90年代,全球醫學機構給世界各國提出剖腹分娩概率不可超過的年度產婦總數15%的忠告[1-2]。為了降低剖宮產率,2008年始產科全面實施規范化管理。為了解產科管理與剖宮產率的關系,本研究對500例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于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建冊(不滿孕20周)的500例孕婦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孕婦皆無臟器疾病、糖尿病、血液疾病以及免疫功能病癥。按照孕婦在分娩期間發生高血壓癥狀的實際狀況把500例婦女分到不同組別中,把發生高血壓癥狀的孕婦全部納入觀察組,共286例,對照組為正常妊娠組,共214例。入選孕婦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27.5±2.8)歲,產次1~2次,多胎17例,單胎483例。
1.2 方法 在確定入選孕婦后,立即為其建立孕早期檔案,檔案內容包括一般資料(孕婦年齡、產次、身體質量指數以及胎數等)、生化資料(肝腎功能與電解質情況、血漿白蛋白水平以及尿酸水平等)、血清胱抑素以及尿微量蛋白/肌酐[3]。所有孕婦均必須每4周前往醫院進行復檢1次,復檢內容均包含上述孕早期檔案內容,醫院或孕婦均應高度重視,不可漏檢,此外,還應按照孕檢的相關標準及要求,詳細記錄孕婦在孕期內的生命體征變化與胎兒的發育狀況,主要包括胎兒大小、臍血流以及羊水量等。
1.3 產科管理措施 (1)提高產科整體質量,規范醫務人員行為:對所有產科醫生進行孕期保健、胎兒位難產的識別及處理、剖宮產的指征等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制定產科診療常規,并由三級醫師負責制落實[4-5]。(2)對剖腹分娩手術的實施制度進行規范:基層醫院必須詳細制定管理剖腹分娩手術的有關條例,如手術的操作流程及施術要點、手術質量評定模式、實施剖腹分娩的詳細臨床指征等[6]。(3)加強對無指征剖宮產孕婦的宣教及管理:對已住院部分孕婦分別由三級醫師進行普及科學分娩知識,充分說明剖宮產分娩利與弊的關系,最后由科主任審批手術。(4)加強圍產保健:對所有在本院就診孕產婦進行系統管理,實行三級醫師轉診制度,開展孕期營養指導[7-8]。(5)在實施剖腹分娩手術期間給孕婦開展手術知識教育:為消除孕婦對分娩及剖腹手術的憂慮與恐懼,醫務人員要給孕婦開展手術知識講座,使孕婦可以正確認識分娩及剖腹術,盡可能地動員孕婦接受常規的分娩方式。
2.1 2組孕婦剖宮率比較 本研究中,所有入選孕婦均積極配合本院進行的產科管理工作,觀察組的剖宮產率為27.6%(79/28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6.4%(78/2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孕婦受社會因素影響行剖宮產的情況比較 本研究中,對照組受社會影響行剖宮產手術22例,社會影響因素最終均分為70分,占10.3%(22/214),觀察組則為27例,社會影響因素最終均分為72分,占9.4%(27/28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社會影響因素主要有分娩恐懼、對剖宮產的局限認識、封建思想等幾個方面,采取百分制,各項目綜合后最終均分越高,則表示受到影響越大,得分越低,受到的影響越小。
2.3 2組新生兒出生體質量情況比較 2組新生兒中,對照組巨大兒(>4.0 kg)與偏大兒(3.5 kg<體質量<4.0 kg)分別為7.9%、18.7%,觀察組分別為7.3%、16.1%。對照組Apgar’s評分>7和Apgar’s評分<7分別為140(65.2%)和74(34.5%),觀察組為217(75.9%)和69(24.1%)。2組新生兒出生后體質量情況以及Apgar’s評分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新生兒出生情況比較[n(%)]
我國的優生組織公布的相關調查報告指出,在20世紀80~90年代之間,國內年度接受剖腹分娩手術的婦女已占產婦總數的19.6%,且呈逐年上升情況,進入21世紀后,國內年度接受剖腹分娩手術的婦女已占產婦總數的49.2%,發達地區的概率超過了70%。大量醫學研究指出,在健康婦女中,可以通過正常途徑進行分娩的人數幾乎超過90%,但仍有許多婦女選擇通過剖腹進行分娩,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般有下述幾點:(1)產婦自身因素:孕婦對分娩的過程以及分娩時的疼痛感有所恐懼,同時,一些孕婦擔心分娩后自己的身材會出現嚴重變形。其次,孕婦分娩的年齡不斷增長,超過33歲的孕婦群體持續擴大,處于安全考慮不得不進行剖腹。最后,許多孕婦擔心在分娩過程中發生難產或不可預知的狀況危害自身以及嬰兒的生命健康。(2)基層醫院制定的剖腹分娩實施指征越來越寬松。(3)醫療因素:近年,我國產科技術飛速發展,剖宮產方式簡單,手術時間短。術中產婦的出血量大幅度降低,同時,腹部切口結束也在不斷升級,即使縫合過后腹部肌膚依然美觀,看不出痕跡。加之各種高效抗生素的應用,促使術后感染率下降。(4)社會因素:很多家庭對胎兒的質量高度重視,很多家庭只生育一個孩子,胎兒越顯珍貴,很多家長為了避免陰道順產帶給孩子的擠壓,會選擇剖宮產。同時很多家長存在封建迷信思想,認為孩子的出生時辰對其今后大為有利,為此會通過剖宮產選擇孩子出生時間。(5)其它因素,例如高齡產婦或者巨大兒等等。
本研究中,對照組與觀察的剖宮產率分別為36.4%、27.6%,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醫院應組織醫生、護士參加技術培訓,提高義務工作者的助產技術,同時醫院應轉變產前護理模式,全面實施人性化助產護理,減輕產婦對陰道分娩的恐懼,使產婦愿意接受自然分娩。根據觀察組、對照組產婦受社會原因影響接受剖腹分娩手術的對比結果,產婦因社會原因接受剖腹分娩的比率分別為10.3%與9.4%。由于強化了三級管理及入院時的宣傳教育,2組間所占剖宮產的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從2組新生兒出生體質量情況比較結果可以看出孕期體重管理的重要性。嬰兒的健康水平不但會影響其家庭,同時還與社會的安定存在關聯。所以基層醫務人員一定要給孕婦實施分娩訓練,并開展健康知識科普教育,經由不同方面采取措施,面向社會大眾推廣產科健康知識,提高大眾對自然分娩的了解,使大眾能夠選擇最科學的醫療服務方式。
綜上所述,基層產科應運用科學措施開展綜合治理,控制剖腹分娩率。
[1] 俞康民,洪志成,夏珊敏,等.產科新模式(FCMC)五年實踐和探索[J].中國衛生資源.2010,13(2):76-77.
[2] 張文化.探討剖宮產率上升的原因[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65-66.
[3] 葉湘,王群興,張真.產科病房醫院感染的隱患及預防控制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16(6):2015-2017.
[4] 陳燕.社會因素對剖宮產率的影響及控制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15):2918-2919.
[5] 宋杰,陳敦金.建立產科快速反應團隊在持續改進產科質量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8(2):149-151.
[6] 李娟.陰道分娩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7):600.
[7] 伍金林,母得志.選擇性剖宮產術相關性新生兒疾病及預后[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1,7(1):57-59.
[8] 劉建蒙,李宏田.剖宮產與子代健康[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 44(3):334-3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5.071
廣東 528415 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人民醫院) (陳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