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循證護理在預防喉癌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王玉玲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在預防喉癌術后患者并發癥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對收治的72例喉癌術后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護理;觀察組患者遵循循證護理理念實施循證護理,對2組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僅3例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8.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22%(P<0.05)。所有出現并發癥的患者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結論 循證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降低了喉癌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喉癌術后;循證護理;預防;并發癥
喉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北方地區尤為高發[1]。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全喉切除手術或喉部分切除手術,手術的成功與否與術后護理質量密不可分,優異的護理質量可預防和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在治愈腫瘤的同時,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循證護理是受循證醫學的影響而產生的護理理念,是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地、明確地、明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過程[2]。主要步驟包括提出問題、尋找據證、篩選證據、制定計劃、按計劃對患者實施最佳的護理。本研究對收治的36例喉癌術后患者試行循證護理模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集吉林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2010年6月~2014年8月喉癌切除術后、均行氣管切開術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住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其中全喉切除23例均為氣管切開術,喉部分切除術13例。觀察組:男23例,女13例,其中全喉切除25例,喉部分切除術11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吸煙史、喉癌的分期、手術方式及住院時間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 遵醫囑給予常規處置,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飲食、心理等方面進行治療及護理,重點是喉癌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注意事項。同時給予患者及家屬術后的健康宣教及相關知識的指導和解惑。
1.2.2 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模式進行護理 首先結合醫學文獻與臨床實踐,確定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此將預防術后出血、皮下氣腫、呼吸道感染、氣管套管脫出、切口感染及咽瘺等[5]并發癥的發生確定為循證護理問題。
1.2.3 尋找并篩選證據 針對上述問題確定“喉癌術后護理;預防并發癥”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醫學數據庫及醫學書籍中進行文獻查閱、檢索,并對所得資料進行對比、評價篩選,選擇其中10篇近年來等級較高的、科學而實用的護理文獻作為證據。
1.2.4 制定護理方案 將尋到的證據、患者不同需求、我們臨床經驗及專業判斷相結合,制定出最適宜的護理方案并加以實施應用。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喉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出現并發癥的患者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

表1 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3.1 循證護理問題發生的原因及采取的護理對策
3.1.1 術后出血 術后出血是喉癌術后嚴重的并發癥,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出血多因術中止血不當,結扎線脫落;或因患者躁動、劇烈咳嗽靜脈壓升高致原封閉的小血管再度擴張引起;繼發性出血多因不合適的氣管套管長期摩擦周邊血管或切口感染致血管壁糜爛而引發。如處置不及時,短時間內即可使患者窒息而死[3]。護理對策:(1)患者全身麻醉清醒后取半臥位,使頭頸部輕度前傾,減輕頸部水腫和皮膚切口縫合張力[4]。(2)囑患者避免劇烈咳嗽,頸部及上肢不可過度伸展,避免牽拉引起出血,有利于切口愈合。(3)積極預防切口感染。(4)密切觀察病情,一旦發生立即通知并配合醫生采取有效措施止血、清除血腫、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快速補充血容量防止休克[3]。
3.1.2 皮下氣腫 喉癌手術在切除病變及淋巴組織時創傷大,皮下氣腫多由氣管前軟組織分離過多、縫合皮膚過緊或患者劇烈咳嗽所致。常見于頸部切口及鎖骨平面附近,觸之有捻發音[3,5]。護理對策:(1)加強氣道的護理,消除引發患者咳嗽的因素,一旦發生應告知一般3 d內可自行吸收,避免產生緊張情緒[5]。(2)嚴密觀察皮下氣腫的發展情況,區域如有擴大,及時報告醫生剪除切口的縫合線,降低皮下壓力,防止縱膈氣腫及氣胸的發生[3]。
3.1.3 呼吸道感染 多見于術前已有肺部疾病和年老體弱者,因手術創傷及長期臥床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氣管切開后因路徑的改變,呼吸失去了鼻咽部的濕化功能和屏障保護,致呼吸道黏膜干燥、損傷及深部分泌物殘留;加之機械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均易導致呼吸道感染[4]。護理對策:(1)保持空氣清新,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防止交叉感染。(2)濕化氣道,套管外口用雙層無菌生理鹽水濕紗布覆蓋,并及時更換;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每天2次;向氣管內滴入抗生素及3%碳酸氫鈉溶液或蛋白溶化液[3]。(3)定時給患者翻身、拍背,輔助有效排痰[6]。(4)嚴格無菌操作規程,防止醫源性感染。
3.1.4 氣管套管脫出 術后隨著患者頸部組織的不斷修復、腫脹逐漸消退,固定套管的頸帶松弛;在患者劇烈咳嗽及變換體位時[3],脫管可瞬間發生。護理對策:(1)每天調整套管固定帶的松緊度,以帶子和皮膚之間容納一指為宜[3,7]。(2)取內套管時應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轉動內管缺口至相應位置方可拔出。如遇內套管拔取困難時,應查明原因,對癥處置,不可粗暴硬取[8]。(3)一旦確定發生拔管,應立即撐開氣管,防止窒息,并通知醫生及時處置。
3.1.5 切口感染及咽瘺形成 咽瘺是喉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6%~38%[9]。與患者的抵抗力、術前放療、手術創傷、腫瘤的病理分期、切口感染、吞咽動作及過早進食有密切關系[3,10]。除應選擇合適的手術時間和手術方式盡可能地減小創傷因素外,術后護理對預防咽瘺的發生尤為重要。循證護理:(1)術前要增加營養,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術后的恢復能力。(2)加強氣管套管的清洗、消毒、更換及傷口周圍的消毒處理,保證該處皮膚及輔料的清潔、干燥,防止切口感染。(3)加強口腔護理,根據患者口腔的pH值選擇口腔護理液[4];每天2次;及時清理患者口腔、鼻腔內的分泌物,以減少吞咽動作,降低傷口縫合的張力,同時防止其下流致傷口感染。(4)一旦咽瘺發生,應延長鼻飼管的留置時間。
目前,全喉切除手術或喉部分切除手術是喉癌患者主要的治療方法,預防和減少術后并發癥是手術的成功的關鍵。喉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與手術前、中、后諸多因素相關聯,而術后護理尤為重要。優質的護理能防患于未然,及時發現并處理并發癥的潛在隱患,從而降低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循證護理強調任何護理決策均應建立于相關證據之上,要求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實踐中首先應查閱相關文獻,了解臨床相關問題的最新信息,尋找科研證據,同時結合專業知識、臨床經驗及患者的需求,制定出縝密的、科學而有效地護理計劃并加以實施,使患者得到最優質的護理,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康復的目的。通過本研究的護理實踐,我們體會到循證護理不僅能給予患者最完美的護理,而且能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促使大家對工作中出現及可能出現的問題,主動地查閱資料并進行分析、研究及總結,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不斷加以改進,使臨床護理質量持續提高,降低了喉癌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1] 李曉明,宋琦.喉癌治療后復發的外科手術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8):701-704.
[2] 黃郢荷.循證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導管感染發生情況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2,25(5):103-104.
[3] 郭海濤,董艷麗.200例喉癌術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全科醫學,2011,9(10):1640-1642.
[4] 翟付敏,閆鳳云,田臨紅,等.循證護理在喉癌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7):111-112.
[5] 陳軍,郭麗英.喉癌術后并發癥的臨床觀察和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1,18(5):45-46.
[6] 沈麗英.循證護理在喉癌術后呼吸道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7):2707-2708.
[7] 廖美英,韋審.喉癌術后的呼吸道管理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5):1792-1793.
[8] 鄭亞玲.喉癌術后氣道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J].安徽醫藥,2012,16(8): 1206-1207.
[9] Amano H,Uchida H,Sato K,et al.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of pyriform sinus fistula between neonates and young children[J].Pediatr Surg Int,2012,28(1):15-20.
[10] 周陽萍,趙明.喉癌術后并發咽瘺的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策略[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2):29-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78
吉林 132001 吉林市人民醫院 (王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