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燕
C反應蛋白水平對判斷炎癥和創傷轉歸的價值分析
畢燕
目的 分析C反應蛋白水平判斷炎癥和創傷的轉歸價值,為患者的臨床治療和理論研究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慢性膽囊炎以及乳腺腫瘤等外科疾病患者20例,選取化膿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10例,針對患者治療前后的C反應蛋白水平作出判斷,對比分析。結果 經過抗菌治療,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下降,檢出均值為(8.1±0.3)mg/L,以化膿性腦膜炎患者表現最為顯著。患者體內白細胞增多時,C反應蛋白水平隨之增加,但也有幾例除外。治療前,C反應蛋白水平為(94.3±73.6)mg/L,對應白細胞計數為11×109/L;治療后,C反應蛋白水平為(8.1±0.3)mg/L,對應白細胞計數為7.6×109/L,故而,白細胞水平與C反應蛋白水平基本保持平行狀態。外科患者手術后24 h內C反應蛋白水平均有所升高,手術成功率高且沒有感染情況發生,1周后C反應蛋白水平均恢復正常。結論 C反應蛋白水平對于判斷炎癥和創傷的轉歸有一定臨床價值,可廣泛推廣應用。
C反應蛋白;轉歸;炎癥;創傷;價值
炎癥與創傷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表現,醫學中用于檢驗炎癥與創傷的指標頗多。當人體內有炎癥時,體內的血漿蛋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C反應蛋白的變化[1]。隨著近幾年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C反應蛋白水平能夠很迅速的被檢測出來,從而能夠更加快速的觀察結果的各項指標評價病情。通過研究發現C反應蛋白與細胞因子等等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關于C反應蛋白水平的研究越來越多,為臨床的研究與治療提供參考依據[2]。本研究根據不同組患者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分析觀察,研究C反應蛋白水平判斷炎癥和創傷的轉歸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云南省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慢性膽囊炎以及乳腺腫瘤等外科疾病患者20例,選取化膿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10例,年齡28~57歲,平均年齡(42.5±1.7)歲。所有患者身體其他指標均正常。針對10例化膿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在抗菌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查看C反應蛋白水平。遵照醫囑需要檢測白細胞水平,同時也需要檢測C反應蛋白水平,針對發燒的患者要做白細胞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的跟蹤調查[3]。針對慢性膽囊炎及乳腺腫瘤等外科疾病患者手術前后24 h、1周內的C反應蛋白水平進行跟蹤觀察。
1.2 方法 針對所有30例患者采用美國生產的C反應蛋白水平分析儀器以及相關的配套試劑,對血液標本中的C反應蛋白水平以mg/L的形式進行檢測[4],得出相關結果,進行觀察分析。
1.3 觀察指標 本組研究分析觀察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水平、白細胞數量。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化膿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在治療前C反應蛋白水平均明顯升高,其中前者最為顯著。經過治療之后,化膿性腦膜炎患者完全痊愈,C反應蛋白水平恢復正常水平。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經過治療,由于病情比較頑固,恢復較慢,雖然病情保持穩定,但是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居高不下,其中3例患者為71.3 mg/L、76.5 mg/L和79.4 mg/L。因此可以得出,腦膜炎患者根據病原體不同炎癥的性質以及恢復的時間也不同。
2.2 患者白細胞與C反應蛋白水平的關系 針對所有患者在檢測C反應蛋白水平的同時還對人體內的白細胞進行檢驗。經過檢測統計得出,9例患者白細胞在10×109/L以上,C反應蛋白(94.3±73.6)mg/L。91%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3.1倍以上,其中高出正常值10.2倍以上的占56%。11例患者白細胞在10×109/L以下,C反應蛋白水平的均值(8.1±0.3)mg/L。這樣的結果表明,患者白細胞數量與C反應蛋白水平呈正相關的關系。10例化膿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每隔3 d檢測一次白細胞數量和C反應蛋白水平,其中5例患者病情好轉白細胞數量有所減少,C反應蛋白水平也呈下降趨勢。剩余5例患者病情仍保持穩定并伴有發熱的情況,白細胞與C反應蛋白水平增高。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分析(x±s)
2.3 外科手術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 針對10例化膿性腦膜炎和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術后的固定時間內隨訪測量C反應蛋白水平。結果顯示,術后患者恢復較快,術后24 h內患者均能C反應蛋白合成,1周內C反應蛋白水平恢復正常。
C反應蛋白是人體受到感染或者組織受到損傷時血漿中急劇上升的一種蛋白質。它能夠加強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清除病原微生物以及死亡的細胞,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5]。本研究使用反應蛋白水平判斷炎癥和創傷轉歸的價值表明患者病情緩解或者治愈C反應蛋白水平就會恢復正常,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的數量也大致呈正相關關系[6-7]。對外科手術患者的進行隨訪檢測,24 h內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上升明顯,出現應急反應,1周之內恢復正常,手術順利,沒有感染情況發生。這就可以推測,術后1周內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若沒有恢復正常就可以考慮患者傷口是否感染[8]。簡單來說,C反應蛋白對炎癥與創傷評定的參考價值在于:在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的24 h內,C反應蛋白多可達到最高值,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身體上出現了嚴重的創傷,多指手術切口。隨著手術完成時間的不斷延長,患者身體上的手術創口有逐步愈合的趨勢,在這一過程當中,C反應蛋白的檢出值有一定的下降趨勢,其反應了患者體內CRP與身體創傷嚴重程度呈正比,即身體創傷嚴重則體內C反應蛋白越高;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患者病情經過治療逐漸好轉且恢復穩定,體內C反應蛋白呈現出逐漸下降趨勢即患者病情好轉程度越明顯,體內C反應蛋白越低。所以在手術中醫院可以以C反應蛋白水平作為判斷炎癥和創傷的一項指標,對感染和并發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1] 楊澤權.C反應蛋白水平對判斷炎癥和創傷及心肌梗死轉歸的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7):880-881.
[2] 李毅夫,李向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及內分泌因子的動態化[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10,25(5):460-462.
[3] 郝麗萍.腦脊液免疫球蛋白和C反應蛋白檢測在4種顱內疾病的臨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0,10(11):1313.
[4] 陳肇杰,馮廣滿,吳見歡,等.PCT和CRP檢測在炎癥診斷中的價值[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6):52-54.
[5] 梁麗梅,黃照河,藍號生,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TNF-d和CRP表達的臨床研究[J].右江醫學,2011,39(6):727-728.
[6] 黃光龍.腦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3):324-325.
[7] 楊錄波.C反應蛋白水平對判斷炎癥和創傷轉歸的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13(21):224.
[8] 譚英.C反應蛋白、心肌鈣蛋白I在腦梗死、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8):43-4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8.012
云南 661100 云南省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