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萍 李海英
小兒難治性腎病36例臨床探討
姜新萍 李海英
目的 對小兒難治性腎病的病理及治療方法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選取36例難治性腎病患兒進行腎臟穿刺活檢,了解病理類型,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結果 假性難治性腎病18例(50%),主要因素為:感染8例,服藥依從性較差、用藥不規范6例,合并嚴重高血壓、高凝等導致的4例。真性難治性腎病18例(50%),其中反復/頻發4例,激素依賴4例,激素耐藥10例。根據病理及臨床表現采用相應治療后,患兒的臨床指標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小兒難治性腎病需積極尋找病因,并根據疾病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選擇治療方案,才能提高治療效果。
難治性腎病;小兒;治療效果
腎病綜合征為兒科常見性與多發性疾病,臨床上關于該病的發病原因尚未明確[1]。研究資料表明,它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T細胞介入的紊亂性疾病,該種疾病嚴重地影響兒童的生存質量。為探討該病的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本研究對36例難治性腎病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難治性腎病患兒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7.2±1.4)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病程(4.1±0.3)年。所有患兒均符合《腎內科學》(諶貽璞主編)中關于難治性腎病的診斷標準[2],發病不受季節影響。
1.2 治療方法
1.2.1 尋找發病原因 了解用藥過程是否規范、科學,是否存在服藥依從性較差;對患兒進行腎、肝功、血脂、電解質等常規生化檢查,了解患兒是否存在合并癥;進行尿二聚體、凝血酶原、血液黏度及凝血活酶時間等檢測,了解患兒是否存在高凝狀態;進行血、尿、痰細菌培養,進行血清學及病毒學檢查了解患兒是否存在潛在感染;進行CT、腎臟靜脈造影及血管數字減影等了解是否形成腎動靜脈血栓。
1.2.2 病因學治療方法 根據藥敏檢查結果積極采用抗生素治療,以控制感染;對治療方案進行規范,提高患兒與家屬的治療依從性;對高凝狀態的患兒以肝素進行靜脈滴注,劑量為50~120 U/kg,口服潘丁生,劑量為3~5 mg/(kg·d),以低分子右旋糖酐進行抗凝治療,劑量為10~20 mL/(kg·d),連續使用7~10 d。
1.2.3 特異性治療 對患兒進行腎活檢,做出病理診斷,根據不同的病理類型及對不同治療方法的反應,選擇出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1)復發患兒治療方案 在以激素治療后復發、在減量過程中復發的患兒調整激素用量。以口服潑尼松治療,劑量為40~60 mg/(m2·d),持續6~8周,在治療有效后,減少潑尼松的使用劑量。如果患兒在服藥1個療程之后為部分效應、尿蛋白為(+)~(++)。可口服潑尼松,劑量為0.5 mg/(kg·d),隔日服用,持續1年。
(2)激素依賴患兒治療方案 首先采用復發治療方案;對反應不佳的患兒口服左旋咪唑,劑量為2.5 mg/kg,隔天服用,以氫化潑尼松治療,初始劑量為2 mg/(kg·d),持續2周,然后改為隔日頓服,持續4周,之后每4周減量2.5~5 mg,直到隔天服用0.5 mg/kg。左旋咪唑的劑量不減少,4~6個月之后,停止使用氫化潑尼松。
(3)激素耐藥患兒治療方案換為激素甲潑尼龍治療,劑量為15~30 mg/(kg·d),靜脈滴注1~2 h,持續3 d,在治療48 h以后以潑尼松維持治療;口服潑尼松聯合環磷酰胺治療,劑量為2 mg/(kg·d),持續8~12周,總劑量≤200~250 mg,有效后以小劑量潑尼松進行維持治療,持續1~3年;口服潑尼松與環孢素,劑量為5~6 mg/(kg·d),持續1~3個月,在顯效后,劑量減為4 mg/(kg·d),持續6~12個月。
1.3 評價指標 根據全國腎臟病學會制定的診斷與治療標準對療效進行評定[3]。并對比患兒治療前、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及治療8周后的血清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醇及血清總膽固醇水平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假性難治性腎病18例(50%),主要因素為:感染8例,服藥依從性較差、用藥不規范6例,合并嚴重高血壓、高凝等導致的4例。真性難治性腎病18例(50%),其中反復/頻發4例,激素依賴4例,激素耐藥10例。
對上述患者根據病理類型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后,完全緩解32例,其中30例患兒已經停止使用激素,停用1~3年者27例;>3年者3例;其余2例患兒以潑尼松維持治療,劑量為10~20 mg/d;部分緩解3例,激素依賴1例。患兒治療后血清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醇及血清總膽固醇水平比治療前得到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x±s)
研究表明,該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參與T細胞介入引發的免疫紊亂性疾病[4]。由于臨床上對于該病的認識不足,且治療容易受到治療方案及診斷技術的影響,加上腎穿刺活檢診斷技術尚未得到普及和推廣,使得很多患兒無法得到規范系統的治療[5]。本研究結果表明,導致原發性難治性腎病的因素與腎外誘發因素沒有關系,與病理類型相關,如反復頻發、激素依賴、激素耐藥等[6];根據病理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
總之,對小兒難治性腎病的發病原因進行分析后,根據原因采取相應的激素聯合其他藥物的方法治療,治療效果明確,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清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甘油三醇及血清總膽固醇水平等臨床指標,降低不良反應,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7-8]。
[1] 汪樓生.激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33(21):2952-2953.
[2] 諶貽璞.腎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3-136.
[3]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病學組.小兒腎小球疾病的臨床分類診斷和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2):746.
[4] 羅琪.環磷酰胺沖擊治療小兒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用藥體會[J].當代醫學,2013,12(35):445-446.
[5] 吳國祥,邱強.環孢素聯合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32(7):419-420.
[6] 何香芝.環孢素A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29(1):372-373.
[7] 王一川,錢辛玲,趙丹.小兒難治性腎病41例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0,12(4):67-68.
[8] 浮紀玲,賈新利.促皮質素聯合鹽酸氮芥治療小兒原發性腎病綜合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44(7):243-24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8.027
湖南 417000 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院兒科(姜新萍 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