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宏春
腸內外營養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作用分析
舒宏春
目的 分析腸內外營養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作用。方法 選取8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抽簽將其均分為2組(n=40),對照組患者行美沙拉嗪藥物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腸內外營養支持療法,對2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等進行比較。結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7.5%,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腸內外營養治療炎癥性腸病效果明顯,不良發生少,值得臨床深入探究應用。
腸內外營養支持療法;炎癥性腸病;益生菌;作用
炎癥性腸病主要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2種形式,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病因多等特點[1]。相關研究表明,炎癥性腸病患者中25%~80%伴有營養不良癥狀[2],而治療(藥物或手術)及病情加重又會進一步加劇營養不良,反過來影響治療及預后[3]。因此,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同時加強營養支持療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對炎癥性腸病患者行常規藥物聯合腸內外營養支持療法治療,效果明顯。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炎癥性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后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抽簽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n=40),對照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1~62歲,平均(33.5±6.8)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3.2±0.5)年;實驗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0~64歲,平均(34.2±6.6)歲,病程4個月~13年,平均(3.5±0.8)年。2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信息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該組患者采取美沙拉嗪治療,美沙拉嗪(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 19980148)3次/d,口服1 g/次,連續治療8周。
實驗組:該組患者在對照組藥物治療基礎上行營養支持療法:(1)腸內營養療法。該療法主要是經口攝食或管飼為患者補充營養素,根據患者病情及要求選擇合適的給藥途徑,腸內營養包括要素膳、組件膳及非要素膳等幾種營養素,科學選擇[4]。(2)腸外營養療法。對于嚴重營養不良的炎癥性腸病患者來說,術前5 d給予腸外營養治療,如口服益生菌膠囊,1 d服用2次,2粒/次,可也采取管飼給藥。治療8周。
治療期間對2組患者不良反應全面觀察和記錄,并給予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2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顯效:患者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提示黏膜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腹痛、腹瀉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結腸鏡檢查提示黏膜輕度炎癥;無效:患者腹痛等臨床癥狀、體征及結腸鏡檢查結果不變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顯效率為57.5%,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治療顯效率為27.5%,總有效率為70%,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炎癥性腸病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實驗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2例(5%),其中腹瀉1例,腹痛1例;對照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15例(37.5%),其中腹痛2例,腹瀉3例,皮疹2例,惡心2例,納差6例。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43,P<0.05)。
營養不良作為炎癥性腸病常見癥狀,其影響因素眾多,主要包括:(1)營養攝入量少。炎癥性腸病患者進食后易出現腹痛等癥狀,因此部分患者害怕進食,導致攝入營養不足[5]。(2)丟失多。患者炎癥、腹瀉等臨床癥狀導致機體內微量元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流失;而患者發病期間因感染、發熱等需補充更多的營養。(3)吸收不良。受到腸管病變及消化酶量減少的影響,患者對進食的物質消化不完全,難以充分補充營養。(4)藥物影響。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會對鈣吸收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導致患者營養不良。患者長期營養不良不僅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而且不利于機體生長,特別是兒童[6]。因此,治療炎癥性腸病的基礎在于營養支持。
營養干預主要包括胃腸外營養與胃腸內營養,其中胃腸外營養主要是通過靜脈途徑為患者提供營養素[7],建議采取管飼方式,不僅可以緩解患者腹瀉、腹痛等癥狀,而且可以減少食物對炎性黏膜的損傷,減少腸道細菌,適用于病情較為嚴重、治療無效、不宜手術治療等的炎癥性腸病患者中[8]。胃腸內營養給藥方式與胃腸外營養相同,在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中重度營養不良等患者中比較常見,它可以預防靜脈營養療法過程中出現的腸道粘膜萎縮等癥狀,維持腸道與體內重要激素的平衡,有利于營養不良癥狀恢復[9]。本研究除了對炎癥性腸病患者行美沙拉嗪藥物治療,還給予患者腸內外營養支持療法,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顯效率為57.5%,比對照組高30%;總有效率為95%,比對照組高2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比對照組低32.5%。可見,相比于藥物治療,藥物聯合腸內外營養支持療法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腸內外營養能有效促進炎癥性腸病臨床癥狀緩解,治療效果安全且有效,不良反應少,可作為炎癥性腸病治療的重要手段。
[1] 農智新.益生菌治療炎癥性腸病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2,10(29):91-92.
[2] 孫靜,朱維銘.腸內外營養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價值[J].醫學與哲學(B),2013,34(4):20-23.
[3] 韋軍民.炎癥性腸病腸內營養制劑選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7):544-546.
[4] 徐平如,周鋒.益生菌聯合美沙拉嗪對炎癥性腸病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0,2(4):7-8,10.
[5] 趙程進,李玉明.營養干預在炎癥性腸病治療中價值探討[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2):136-138.
[6] 孫麗娟,薛森海,閆鳳,等.添加益生菌的低脂高蛋白腸內營養制劑在炎癥性腸病中的療效觀察[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2,19(5):260-262.
[7] Alastair F,Emma G.Nutrit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2011,35(5):571-580.
[8] 楊向東,秦宗英.益生菌在炎癥性腸病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7(3):194-197.
[9] 楊中方,白姣姣.炎癥性腸病營養評估及營養護理的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2):40-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8.030
江西 334000 江西省上饒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舒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