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娛
強迫癥患者50例性格分析
張娛
目的 探討強迫癥患者的性格特征,為強迫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擇50例門診強迫癥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50例健康青少年作為對照組。對所有被研究者采用強迫癥狀量表(YALE-BROWN)對其性格進行調查,比較2組被研究者的性格。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重度以上強迫率為0%明顯低于觀察組的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強迫癥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性格基礎,及時糾正青少年的不良性格,可有效減少強迫癥的發生率。
強迫癥;性格;青少年
有研究資料顯示,強迫癥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疾病之一[1]。強迫癥屬于慢性疾病,病程相對較長,青少年一旦患有強迫癥,會對其學習以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另有研究提示,青少年強迫癥的發生率在5%左右,在所有精神障礙住院患者中有4.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強迫癥[2]。為了對強迫癥患者的性格特點進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將對本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50例門診強迫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西京醫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50例門診強迫癥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7例,女13例,患者年齡12~19歲,平均年齡14.7歲。該組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對于強迫癥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的強迫癥狀量表(YALE-BROWN)≥16分,患者不存在藥物依賴、嚴重軀體疾病以及腦器質性疾病等情況。另選50例健康青少年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0例,女10例,患者的年齡13~18歲,平均年齡12.6歲。該組患者的不存在精神障礙、發育遲緩、家族精神病史等情況。2組被研究者的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選擇專業水平較高精神科醫生,讓其對待測者來進行統一指導,然后讓測試者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問卷中相關問題的填寫。對所有被研究者采用強迫癥狀量表(YALE-BROWN)判斷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深入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研究者的強迫癥狀量表評分結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重度以上強迫率為0%明顯低于觀察組的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強迫癥狀量表(YALE-BROWN )評分結果比較[n(%)]
2.2 2組研究者性格結果比較 觀察組中,性格固執者10例,為20%(10/50);性格孤僻者12例,為24%(12/50);性格多疑者14例,為28%(14/50)。對照組中,性格固執者2例,為4%(2/50);性格孤僻者3例,為6%(3/50);性格多疑者1例,為2%(1/50)。2組研究者的性格特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強迫癥主要是指以強迫觀念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礙,主要特點是有意識的反強迫與強迫并存,二者之間相互矛盾,導致患者出現痛苦以及焦慮等情緒[3]。本研究結果顯示,強迫癥患者的精神質、內外向以及神經質均存在不健全的情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以做自我為中心,同時還存在不能適應現實環境、懷疑、固執、倔強、冷漠孤僻等心理特征。一般情況下,強迫癥患者的自卑感很強,在日常生活中沉默寡言,且性格比較內向,此次部分患者還表現為憂心忡忡、情緒波動較大、多愁善感等。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強迫癥狀量表(YALE-BROWN)評分結果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有學者指出,容易產生依戀情緒、刻板僵化、易疲勞、害羞、悲觀、害怕不確定以及躲避傷害是強迫癥患者的主要三維性格特征。導致強迫癥患者出現UPI性格的主要原因有自卑、敏感、擔憂、猜疑、不果斷、無毅力以及不專注等[4]。
由于青少年強迫癥的病程相對較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但患者的認知功能尚未發育完整,因此患者但對于自身的情緒不能完整的表達出來,這就導致了此類患者的臨床特征比成人強迫癥更為復雜[5]。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證實,對于青少年強迫癥患者不僅要給予有效的藥物治療,同時還必須對患者給予充分的心理支持,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此來確保患者的性格以及心理向著健康方向發展[6]。此外,在對強迫癥青少年進行治療時,一定要讓患者家長參與到治療過程中,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患者給予鼓勵、支持,以便于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格[7]。但對于強迫癥患者而言,絕大部分患者具有較強的求治欲望,其自知力也相對較為完整,不過由于受到心理以及個性等因素的影響,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具備典型性[7]。對于青少年強迫癥患者而言,其性格的可塑性相對較強,周圍人的行為以及語言均有可能影響到其性格的發展。基于此,在對強迫癥青少年進行臨床治療時,一定要對其環境治療引起高度重視,在與患者進行接觸時,不僅要主動熱情,同時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尊重患者的人格[8]。通過與患者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交流,協助患者完善自身性格,對于存在矛盾心理的患者,一定要讓患者自己做出選擇,讓其明白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9]。
綜上所述,對于強迫癥患者而言,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基礎。因此,對于此類青少年的不良性格一定要給予適當的糾正,以此來降低其出現強迫癥的幾率,提高其生活質量。
[1] 張華.青少年強迫癥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8):86-88.
[2] 化振,陳強,陳良梅,等.強迫癥的森田神經質性格與艾森克人格的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1,42(10):822-824.
[3] 牛琪惠,李幼輝,張華,等.青少年強迫癥患者及其父母性格特征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6):58-59.
[4] 化振,楊來啟,吳興曲,等.強迫癥的森田神經質性格與應付方式的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3):203-205.
[5] 孫秀麗,栗克清,成玉敏,等.強迫癥與伴強迫癥狀的精神分裂癥臨床特征比較[J].河北醫藥,2012,10(19):2919-2921.
[6] 劉奎.高中生強迫癥狀表現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中南大學,2012.
[7] 楊榮梅.三例強迫癥病例報告[D].浙江大學,2012.
[8] 陳漢華.帕羅西汀與氯丙咪嗪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2,43(35):23-24.
[9] 許曉峰,周朝昀,沙維偉,等.難治性強迫癥患者心理防御機制特點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11,5(6):447-4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4.047
陜西 710032 西京醫院心身科(張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