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泳儀 勞妙嬋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治療
羅泳儀 勞妙嬋
目的 探討康復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急性發作次數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75例COPD合并CVD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康復治療組(n=38)和常規治療組(n=37),常規治療組給予常規治療,康復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呼吸康復治療12個月。結果 康復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急性加重的次數分別為(0.73±0.21)次、(1.42±0.25)次,康復治療組急性加重的次數顯著少于常規治療組(P<0.05);康復治療組患者心力衰竭及再發心絞痛發生率(2.7%、2.7%)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18.9%、24.3%)(P<0.05)。結論 對COPD合并CVD患者采用呼吸康復治療,可減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數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且經濟成本低,值得在社區大力推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康復治療;心血管不良事件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末梢氣道疾病,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在可防治的同時也存在較為明顯的肺外效應,且易反復并導致多種并發癥和全身多系統損害,其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COPD最常見的合并癥之一,也是導致COPD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來,臨床研究證實系統性呼吸康復治療可有效延緩COPD進展,減輕肺功能損害,緩解呼吸困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本研究對COPD合并CVD患者進行呼吸康復訓練,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廣州市南沙區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COPD合并CVD患者共75例,所有患者入組前均行心電圖、影像學、肺功能等檢查,并結合臨床特征確診為COPD合并CVD,均符合2007年中華醫學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COPD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及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制定的CVD診斷標準[3]。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康復治療組(n=38)和常規治療組(n=37)。常規治療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49~83歲,平均年齡(68.4±7.6)歲;合并心律失常者9例,合并高血壓19例,合并冠心病7例,合并擴張性心肌病2例。康復治療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67.9±6.7)歲;合并心律失常者7例,合并高血壓21例,合并冠心病9例,合并擴張性心肌病1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合并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組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 (1)合并骨關節病、四肢功能障礙等疾病不能配合運動者;(2)治療前3個月內,出現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難治性心律失常、高血壓危象及重度肺動脈高壓者;(3)伴有可能影響效應指標觀測、判斷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狀況。(4)特征人群(孕婦、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等)。
1.3 方法
1.3.1 常規治療組 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祛痰、平喘、止咳及舒張支氣管等COPD對癥治療,針對不同的CVD疾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1.3.2 康復治療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呼吸康復治療12月,治療內容包括:(1)健康宣教:定期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疾病和呼吸康復治療的相關健康知識宣講,介紹康復治療的必要性及可能預后,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勸誡其徹底戒煙;(2)飲食指導:飲食應少食多餐,低鹽低脂低膽固醇,多食富含維生素C、植物蛋白質(大豆、豆制品)及適量纖維素的食物(新鮮水果、蔬菜);少食過冷、過熱、過粘或油炸食物,注意營養平衡,防止便秘。排便、起臥及其他運動時,應注意動作輕緩,避免動作過猛導致血管壓力突然變化;(3)日常鍛煉:為患者制定日常有氧運動計劃,每天步行時間應>30 min,運動時心率應<170次/分;(4)建立家庭氧療:采用鼻導管低流量吸氧,強調夜間持續吸氧,每天吸氧時間不少于12小時;(5)胸部物理療法:利用器械或徒手進行胸部叩擊,以幫助患者排痰、呼吸及體位引流等;(6)腹式呼吸: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上腹部;吸氣時,用鼻深呼吸,右手隨之抬起;呼氣時,縮唇緩慢呼氣,保持胸部不動,右手稍用力將腹部壓至胸背部方向;呼氣與吸氣時間比為4:2,5 min/次,3次/d,患者取坐、立、臥位均可進行;(7)縮唇呼吸:患者閉口經鼻吸氣,呼氣時縮唇做吹口哨狀,緩慢將肺內空氣全部呼出,呼氣與吸氣時間比為4∶2,5 min/次,3次/d。
1.4 觀察指標 呼吸康復治療期間以到院復診、上門、電話等方式進行隨訪,記錄病情變化情況,包括急性加重次數、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次數及死亡病例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加重指標比較 隨訪12個月間,康復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急性加重的次數分別為(0.73±0.21)次、(1.42±0.25)次,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急性加重指標比較(n)
2.2 心血管不良事件指標比較 治療后,康復治療組患者心力衰竭及再發心絞痛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2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COPD是一種呈進行性發展的肺部疾病,該病以氣流受限為特征,臨床表現為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因COPD病情多呈行進性發展,其急性加重期由于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黏膜水腫等原因,使呼吸道阻力加大,產生內源性呼氣末正壓(PEEPi),使吸氣功耗增加,容易產生呼吸肌疲勞,導致PaO2下降,PaCO2升高,甚至出現呼吸衰竭及意識障礙[4]。COPD遷延不愈,易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CVD則是COPD最常見的合并癥之一,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有一定基礎疾病,且肺功能較差,結合氣流受限、系統性炎癥反應及血管功能障礙等因素,從而加大COPD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5]。COPD患者因肺泡、細支氣管及周圍組織結構行進性破壞,氣道支撐力下降,呼吸肌功能減退,臨床主要表現為通氣阻力增加、肺順應性降低、呼氣時間延長、呼氣末功能殘氣量增多等,因此改善氣體交換能力是治療COPD合并CVD的重要原則[5-6]。
現代醫學認為,呼吸康復治療可調節肋間外肌抗疲勞的I型和Ⅱ型肌纖維比例,調節呼氣流速,避免外周小氣道過早陷閉,從而有效改善COPD患者氣體交換能力[7-8]。2006年WHO已將呼吸康復治療列入COPD防治指南中非藥物治療的主要推薦方法。呼吸康復治療包括健康宣教、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等多方面內容,需專業醫學保健人員參與指導治療。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著重于康復治療對COPD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生活質量及呼吸困難程度的影響,但對患者急性發作次數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響鮮見報道。本研究結果提示,與常規治療相比,采用康復治療可有效減少COPD合并CVD患者急性加重次數,與陳敏等人的報導結果一致[9]。康復治療組患者的再發心絞痛及心力衰竭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治療組,提示康復治療可改善COPD合并CVD患者氣流受限、血管功能,從而延緩或逆轉COPD的進展;2組患者腦卒中、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再發心肌梗死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考慮可能與隨訪時間短、研究樣本量少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對COPD合并CVD患者采用呼吸康復治療,可減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數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且經濟成本低,值得在社區大力推廣。
[1] 涂雄文.BiPAP呼吸機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6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學,2008,28(3):15-16.
[2] 中華醫學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0.
[3] 馮穎青,李勇,張宇清,等.β受體阻滯劑在高血壓應用中的專家指導建議[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3,14(194):8-10.
[4] 周忠,劉曉嫻.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慢性呼吸衰竭時酸堿失衡分析[J].上海醫藥,2010,31(9):420-421.
[5] Center M.COP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Effect Modification By Severit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2,185:4532-4538.
[6] 顧為麗,陳榮昌.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12):946-948.
[7] 陳琰,吳菊芬,熊華,等.一體化護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訓練依從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28-29.
[8] 胡丹紅.呼吸訓練治療不同病程穩定期COPD患者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143-145.
[9] 陳敏,賴天文.家庭氧療配合呼吸操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1,26(7):634-6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4.056
廣東 511470 廣州市南沙區第六人民醫院(羅泳儀) 510000廣東省人民醫院(勞妙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