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良 譚振剛 劉 建
急性膽囊炎行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療效對比分析
周 良 譚振剛 劉 建
目的 探討對急性膽囊炎患者采取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對比。方法 選擇8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40),觀察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照組行開腹膽囊切除術,對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和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嚴格手術適應證選擇、嚴格無菌操作流程下對急性膽囊炎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創口小,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急性膽囊炎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腹腔鏡技術已經逐漸成熟,開始逐漸應用于臨床手術中,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依然是腹腔鏡手術中最為成熟的手術技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手術,是膽囊性疾病中的首選治療方案[1]。但是,急性膽囊疾病是否能夠采取腹腔鏡進行手術,在臨床上依然存在較大爭議。本次研究收集8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取腹腔鏡和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丹東市解放軍地二三零醫院2010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8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40)。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51.3±5.6)歲,病程2~94h,平均病程(21.3±5.2)h,經B超檢查,膽囊厚度為(4.2±1.7)mm;對照組40例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齡
21~74歲,平均年齡(49.5±5.2)歲,病程1~91h,平均年齡(22.5±4.9)h,經B超檢查,膽囊厚度為(4.3±2.0)mm。2組患者年齡、性別、膽囊厚度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并行氣管內插管。對照組行開腹膽囊切除術,經右肋緣下斜切口進腹,也可經右上腹經腹直肌切口,將順逆結合作膽囊切除。
觀察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四孔穿刺法,患者取仰臥位,需呈頭高足低狀,角度為25°,左側可傾斜25°。需將氣腹壓力維持于13mmHg左右。經穿刺口,將鏡頭和分離鉗置入,對膽囊炎的程度以及發生器官粘連情況進行了解。有器官粘連患者,需先進行粘連處分離,并顯露膽囊三角,減少并發癥發生;隨后游離膽囊管和膽囊動脈,順逆結合,使用雙肽夾經夾閉后切除膽囊。對出血、滲血部位作電凝止血,術后作腹腔引流。在行逆切膽囊和分離膽囊過程中,需要緊貼膽囊壁。在術中,若膽囊切開,發生膽汁外漏情況,需要即使采取0.9% NaCl溶液進行沖洗。若膽汁滲出過多,則需要作引流管引流,在術后4d左右拔除引流管。根據炎癥情況,可連續使用4d左右抗生素進行抗感染預防。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術后的肝門排氣時間、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觀察,并對2組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19.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66.3±31.2)min,術中出血量為(36.2±9.4)mL,術后肝門排氣時間(1.1±0.5)d,術后下床活動時間(9.8±5.2)h,平均住院時間為(4.8±1.5)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98.6±35.6)min,術中出血量(73.6±12.5)mL,術后肝門排氣時間為(2.9±0.8)d,下床活動時間為(29.6±8.5)h,平均住院時間為(13.5±3.2)d。2組患者相關指標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2組患者治療相關指標對比(x±s)
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出血量較少,且手術時間較短,術后能夠快速恢復腸胃蠕動,相較于傳統開腹手術,其優勢顯著[2]。術后經對患者并發癥情況進行觀察,發現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的治療過程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較于開腹手術低[3]。可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瘢痕小、療效確切等優勢,急性膽囊炎患者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其治療效果,相較于開腹膽囊切除術更佳,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結局。
在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抓住最佳手術時間也較為重要,術前需要對患者的炎癥情況進行深入觀察,根據患者病情,對其手術難度作綜合評價,準確的術前評價是確保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成功的關鍵。相關研究顯示[4],在急性膽囊炎發作的70h內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效果最佳,也是決定手術效果的關鍵所在。急性膽囊炎發作時,膽囊和周圍組織有明顯的水腫和缺血情況,在70h內,膽囊組織相對較疏松,可利于作鏡下操作,進行膽囊游離,對膽囊管和膽總管和肝總管也能易于辨認,能顯著提高手術成功率,確保手術質量。
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前,還需要掌握手術適應證,對患者病情確切掌握,確保是70h內進行手術[5];術者必須要嫻熟操作腹腔鏡手術,具備專業知識,熟悉膽管解剖,并對其解剖變異性具有分辨能力;患者發生出血或滲血時,應該及時采取鈍性冷分離進行電凝熱分離,減少對患者形成電灼傷;術中因膽囊過大,或者出現結石嵌頓,導致夾持困難,可經膽囊底部作減壓[6-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和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經日漸成熟,能夠在臨床上加以采用,對于急性膽囊炎治療中使用腹腔鏡手術,其療效顯著,創傷小,安全性高,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改善患者預后結局,減少患者痛苦,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1] 楊西鵬.開腹及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治療結石性膽囊炎對比觀察[J].山東醫藥,2010,50(26):62-63.
[2] 張鵬,趙大龍,高強,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J].肝膽外科雜志,2012,20(6):452-454.
[3] 薛孟海.腹腔鏡微創療法與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囊炎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3):471-472.
[4] 余育暉,邵欽樹.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慢性萎縮性膽囊炎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2):129-131.
[5] 王昌松,羅洪,趙少勇,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慢性萎縮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比較[J].航空航天醫藥,2010,21(7):1143-1144.
[6] 張建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常規開腹手術治療老年急性膽囊炎68例對比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3,21(9):1206-1207.
[7] 范修鋒.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4):77-78.
[8] 翁琴琴.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2014,20(15):65-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0.062
遼寧 118000 丹東市解放軍地二三零醫院普外科 (周良 譚振剛 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