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榮 俞志茹 羅建華 邱欣良 呂志強 婁長禮 羅序森
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
鐘建榮 俞志茹 羅建華 邱欣良 呂志強 婁長禮 羅序森
目的 探討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相關影響因素及與預后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ICU住院患者120例,按照有無吞咽功能障礙分為有吞咽障礙組(57例)和無吞咽障礙組(63例),比較2組性別、年齡、ICU住院時間、重新插管及死亡情況。結果 2組患者性別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吞咽障礙組患者ICU平均住院時間為(20.5±2.3)d,無吞咽障礙組患者ICU平均住院時間為(14.5±2.3)d,有吞咽障礙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明顯長于無吞咽障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84,P<0.05)。有吞咽障礙組患者重新插管率為25(43.86%),病死率為9(15.79%),無吞咽障礙組患者重新插管率為10(15.87%),病死率為1(1.59%),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CU患者發生吞咽功能障礙可延長患者ICU住院時間,增加重新插管率及病死率,臨床應積極給予相應的治療護理康復措施,以降低患者重新插管率及病死率。
吞咽功能障礙;ICU;獲得性
吞咽功能障礙主要包括吞咽困難、胃食管反流和誤吸,目前國內ICU關于重癥患者胃食管返流、誤吸及相關肺炎的報道研究較多,但系統性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觀察研究則很少[1]。為初步探討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的相關因素及其與患者預后的關系,特選取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ICU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ICU住院患者120例,患者均行氣管插管、長期鼻飼,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齡42~85歲,平均(60.3±3.4)歲。根據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經飲水試驗、透視下吞咽試驗、纖維內鏡下吞咽試驗篩查診斷后,將120例患者分為有吞咽障礙組(57例)和無吞咽障礙組(63例)。
1.2 方法 統計患者性別、年齡;比較2組患者ICU住院時間、重新插管情況及死亡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 2組患者性別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吞咽障礙組≥80歲患者比例明顯高于無吞咽障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 例數性別 年齡男 女 <6 0歲 6 0~7 9歲 ≥8 0歲有吞咽障礙組 5 7 3 5(6 1 . 4 0)1 4(2 4 . 5 6)無吞咽障礙組 6 3 3 7(5 8 . 7 3)2 2(3 8 . 6 0)2 2(3 8 . 6 0)2 1(3 6 . 8 4)(9 . 5 2)χ2值 1 . 5 8 2 3 . 8 5 P值 >0 . 0 5 <0 . 0 5 2 6(4 1 . 2 7)2 9(4 6 . 0 3)2 8(4 4 . 4 4)6
2.2 2組ICU住院時間比較 有吞咽障礙組患者ICU住院時間14~42d,平均(20.5±2.3)d;無吞咽障礙組患者ICU住院時間8~36d,平均(14.5±2.3)d,有吞咽障礙組患者ICU住院時間明顯長于無吞咽障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84,P<0.05)。
2.3 2組重新插管及死亡情況 有吞咽障礙組患者重新插管率及死亡率均明顯高于無吞咽障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重新插管及死亡情況 [n(%)]
吞咽功能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可發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時咽下困難,包括吞咽困難、胃食管反流和誤吸,臨床主要表現為雙唇不完全閉合、面頰肌張力降低、吞咽反射啟動延遲、喉頭上抬不良及舌頭運動范圍小等。吞咽功能障礙主要有腫瘤、術后、炎癥、甲狀腺腫、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潰瘍、縱隔內病變等引起的器質性吞咽障礙、中樞神經系統障礙、末梢神經障礙、食管括約肌功能異常、肌力低下等引起的功能性吞咽障礙和氣管切開、氣管插管、鼻飼管留置、藥物等引起的吞咽障礙。其中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可限制患者喉上抬,同時氣管切開后可導致呼吸氣流不能達到上部,無法咳出唾液和食物塊,影響到吞咽。長期留置鼻飼管也可使咽部受壓,刺激唾液、痰增多,妨礙吞咽運動,夜間可引起胃食管逆流。由于ICU患者多需行氣管插管,長期留置鼻飼管,患者易發生吞咽功能障礙,長時間吞咽功能障礙可導致營養不良、脫水、支氣管痙攣等并發癥,臨床研究發現,伴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率可增加3倍,誤吸發生率可增加11倍[2],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及生存質量。因此,對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進行觀察研究十分必要。
本研究對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觀察,結果顯示,有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與無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男女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與性別無關;有研究發現,年齡是氣管切開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礙的危險因素,患者年齡越大則吞咽功能障礙發生率越高[3-4],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吞咽功能障礙的高齡患者(≥80歲)比例明顯高于無吞咽功能障礙著(P<0.05),提示年齡與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有一定的關系,這與隨著年齡的增大,咽喉部感覺、運動功能減退有關。
吞咽功能障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未發生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相比,發生吞咽功能障的患者ICU住院時間更長(P<0.05),重新插管率及病死率均更高(P<0.05),因此臨床中必須重視ICU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及早介入,開展綜合康復治療。吞咽功能訓練是吞咽障礙治療中常用的手段[5]。陶靜等[6]研究發現,采用個體化的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長期鼻飼患者的吞咽功能;也有研究發現,加強攝食管理,對于改善老年患者吞咽功能,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有著良好的作用[7]。劉璐[8]采用飲食指導加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ICU獲得性吞咽功能障礙與患者年齡有一定的關系,發生吞咽功能障礙可延長ICU住院時間,增加患者重新插管率及病死率,因此臨床中需重點加強對ICU老年患者的護理,通過改進食物質的性狀、進食體位及功能鍛煉等康復治療,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從而降低ICU患者重新插管率及病死率。
[1] 侯小兵,王海箭,李文鳳,等.中西醫綜合治療置留氣管插管的吞咽障礙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5):421-423.
[2] 王相明,張月輝,詹成,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19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9):6-7.
[3] 張月輝,王相明,朱晨,等.影響急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預后的因素[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2,12(4):338-340.
[4] 郝桂華,于幫旭,孫運波,等.機械通氣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礙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0):889-891.
[5] 楊華.吞咽功能訓練對患者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3):81-82.
[6] 陶靜,楊麗娟.個體化康復訓練對長期鼻飼的腦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2(36):476-477.
[7] 孫麗凱,楊劍霞.吞咽功能評估障礙老年患者實施攝食管理的效果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555-557.
[8] 劉璐.喂食指導與吞咽功能訓練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3,19(20):129-13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052
江西 342400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鐘建榮 俞志茹 羅建華 邱欣良 呂志強 婁長禮 羅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