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冰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60例臨床觀察
楊 冰
目的 探討舒胃飲聯合西藥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60例,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n=30)。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外加舒胃飲治療。治療1個療程后比較2組的實際療效。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治療組中僅2例無效,總有效率約為93.33%;對照組中有7例無效,總有效率僅為7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的主要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結論 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可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應用。
慢性淺表性胃炎;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
伴隨社會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不良生活習慣的增多,各種腸胃疾病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其中,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胃炎,其臨床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腹脹、噯氣、上腹疼痛等[1]。采用單純西醫治療,往往無法根治,病情易反復,給患者造成極大的困擾。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對慢性淺表性胃炎進行治療,收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13年1月~2014年6月四川省達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化內科收治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中選取60例,后均被確診。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n=30)。治療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38.5±4.3)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病程(2.3±1.4)年。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39.2±4.1)歲;病程4個月~4.5年,平均病程(2.5±1.5)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與內科學有關標準進行診斷,標準如下:(1)臨床癥狀有噯氣、反酸、嘈雜、嘔吐、胃脘部疼痛并反復發作、進食后飽脹不適、食欲下降。(2)利用纖維胃鏡檢查后發現以下癥狀:①黏膜呈充血狀,顏色鮮紅,邊緣不明顯;②相關黏膜出現水腫,伴有腫脹,具有較強的反光性;③在黏膜上可發現一些小出血點;④部分黏膜開始糜爛,并有一層白苔在上面。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本組均采用西藥治療,方法如下:阿莫西林(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4023994),劑量為1g/次;奧美拉唑腸溶片(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諾捷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4032),劑量為20mg/次;克拉霉素(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33044),劑量為0.5g/次。上述藥物均為口服,2次/d。持續治療1周后可繼續利用奧美拉唑治療,劑量仍為20mg/次,1次/d,4周為1個療程。對于膽汁反流者或上腹部脹痛者,應外加多潘立酮片治療(湖南千金湘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93426),劑量為10mg/次,3次/d。
1.3.2 治療組 本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中,西醫療法參見對照組。另外,配合自擬的舒胃飲加減治療。基本方為:木香、黃連、元胡、烏賊骨、三七粉、炙甘草、砂仁各取10g,茯苓、柴胡、炒白術、蒲公英、郁金各取15g,瓦楞子取12g。同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加減方劑:(1)肝胃不和:另加郁金15g,香附10g;(2)胃脘冷痛:應加入肉桂15g,高良姜10g;(3)食滯、完谷不化:應在方劑中加入神曲、麥芽、山楂各15g;(4)脾胃濕熱:應加黃芩10g;(5)胃陰虧耗:可加入麥冬10g,石斛15g;(6)血瘀胃絡:可加入蒲黃10g。上述方劑用水煎服,1劑/d。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的相關規定進行療效評定,具體標準為:(1)顯效:主要癥狀基本消除,經胃鏡檢查未發現黏膜上存在活動性炎癥,幽門螺桿菌感染(Hp)呈陰性;(2)有效:大部分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發現黏膜炎癥有所好轉,炎癥范圍變小,有部分Hp轉陰;(3)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Hp呈陽性,病情甚至更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2組療效發現,對照組有7例無效,總有效率為76.67%;治療組療效較好,僅2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3.33%,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患者的主要癥狀得到顯著改善。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對比[n(%)]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發病原因還尚不完全清楚。但現代醫學認為,該病與某些因素關系緊密,如飲食、藥物、膽汁反流及微生物等因素[4]。大量臨床研究顯示,Hp感染是引發該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奧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對幽門螺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5]。阿莫西林有良好的殺菌作用。另外,多潘立酮能增強胃腸動力,改善消化不良。因此,上述藥物是臨床上常用藥物。采用單純西醫療法,盡管效果不錯,但無法治本,因此,病情容易反復,并且治療時間長,也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
從中醫角度來講,該病屬胃脘痛、嘈雜、痞證等范疇,其致病原因主要有飲食不節、過度思慮、情志失和等。脾胃虛弱導致抵抗力下降,進而為Hp感染提供了病理基礎[6]。隨后,便會引起其它病理變化,郁而發熱,使胃黏膜受損。由于肝胃相連,進而制約了肝氣疏泄,肝氣犯胃,便引起氣滯血瘀。而脾胃互為表里,病情反復,將耗氣傷陰,最終引起脾氣虛弱,胃陰虧耗,脾胃虛寒等癥。
本研究認為,在慢性淺表性胃炎治療時應以“疏肝理脾、養胃并舉、補氣生津、氣陰兩顧”為主,因此,自擬舒胃飲治療。其中,柴胡、郁金具有疏肝利膽理氣的作用;茯苓、白術能夠起到健脾益氣、扶住正氣的作用;黃連、蒲公英能達到清熱祛邪的目的,并能消除Hp[7];砂仁與木香可以和胃降逆;元胡則能起到活血行氣、止痛的目的。經現代藥理學的相關研究證實,香附能緩解肌緊張,并能有效提升痛閥值。三七、元胡均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并能促進胃黏膜血液循環,有利于黏膜修復。炙甘草能減少胃酸分泌量,從而使胃酸濃度下降,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8]。蒲公英不僅能消炎殺菌,還能清除Hp。茯苓中富含茯苓多糖,該物質不僅能提高免疫力,還能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告知患者要注意飲食,禁煙酒,不吃生冷、油膩、肥甘的食物。
本研究中,治療組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同時,噯氣、飽脹、胃脘痛等臨床癥狀也得到明顯改善。因此,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可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衛立權,董楠,周云松.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80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與祖國醫學,2010,14(9):739-740.
[2] 李國銳.《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出臺[J].標準化信息,1995, 2(16):5.
[3] 梁茂新,洪治平.對新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若干意見[J].世界科學技術,2004,6(5):40-43,90-91.
[4] 韓文冬,李明.快胃舒肝片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1,7(24):64-65.
[5] 曲淑榮.柴胡疏肝散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60例[J].光明中醫,2011,26(7):1393-1394.
[6] 張裕林.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47例的報告[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4):188-189.
[7] 林志蘭.中西醫聯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2013,12(10):216.
[8] 楊敏.柴胡疏肝散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醫學與臨床,2006,4(9):2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107
四川 635000 四川省達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