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教學課改中,如何突破以前的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以前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方法,向課堂要效率,要質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已成為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使命,這也是新課改的當務之急和必然要求。如何要效率,要質量呢?本人結合我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思考,本文從以下三方面談一下我的體會。
關鍵詞:教學策略;興趣培養;地理圖像;作業評價;
一、抓興趣培養
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郭沫若也說過:“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樂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原動力。如果一個人對一種事物有興趣時,他就會用心去研究它,不惜一切代價,不惜所有的精力,去探索它的奧秘。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時,我們要用自己思維的火花敲響孩子們思維的靈感,讓學生在填補這個領域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才智。按照課標要求和孩子們的年齡特征,靈活選擇幽默、歌曲、視頻、微課、拼圖、比賽、演講、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有意識地撥動學生的心弦。如:在學習各大洲時,我讓學生記各大洲的位置、地形等,學生不愿意記,覺得枯燥無味,于是我把它變成讓學生“拖圖”比賽的方式(即對號入座)。學生爭先恐后去拖,興趣來了,平時不愿意發言的所謂后進生,也爭著上。此次比賽,孩子們學習興致很高漲。在一種很輕松愉快地氛圍中,將課本知識寓于活動中,使我們的教學栩栩如生,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爐。
二、用地理圖像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字典。與地理書的文字相比,地圖更容易些,它把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更直觀的突出出來,讓學生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是孩子們最容易看懂、也最容易學會地地理“書”。教師為此制作了大量的教學課件,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在課堂上,加上《地圖冊》、《地理填充冊》,課本插圖,來教學生先識圖、學會分析地圖、然后自己畫草圖、最后學會用圖,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是我們地理教師和學生不可缺少的工具。
(一)學會讀圖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先教學生看地圖的名字、圖例,看準圖像所畫的是什么區域、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突出什么主題等。后對這幅地圖進行有方向、帶著問題去觀察,先看樹干,再看樹枝,一步步提煉需要的答案,還要注意文本解釋,選取有用的信息。以便總結歸納得到的信息,進一步得出地理分布規律、原因,探究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可以有針對性的提問。例如:《中國的河流—長江》一節中讀“長江水系圖”時,我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再對其進行整理,如下:①長江發源于何處?②長江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單位?③長江注入的海洋?④長江上、中、下游是怎樣劃分的?分界點分別屬于哪一個省?⑤長江有哪些主要的支流和湖泊?⑥結合對照“中國地形分布”圖,找出長江干流流經哪些主要的地形區?⑦結合“長江干流縱剖面圖”分析長江水能主要集中的河段?為什么?此類問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答案多是學生自己從圖中所得,當然也有小組合作所得。因此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積極參與,跟隨教師的層層引導,孩子們的認識也就逐步提升,思考問題的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擴展。
(二)常畫板圖、潛移默化,培養讀圖、描圖、繪圖,用圖解文,用圖憶文、憶圖述文的習慣。
十四五歲的孩子有較強的模仿力,若我們常在黑板上邊講邊畫,使所學內容漸次出現,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緊緊抓住學生的視線與思維,利于理解,利于記憶,自然也就潛移默化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加上教師特意引導他們自己動手,填圖、描圖、畫圖,變地圖為“心”圖。如:講我國的“鐵路干線”時,我把我國主要的南北干線、東西干線、鐵路樞紐以板圖的方式邊講邊畫在黑板上,并讓學生也邊畫邊記,最后展示學生作品,學生學得很投入,興致也很高。他們經常在識圖、析圖、思圖環境中熏陶,長此以往,各種地圖就會輸入存放在腦海里,形成“腦中地圖”。當提到某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原理、成因時,他們腦海中如同影片似的呈現出一幅幅相關地圖,以圖設問,用圖解答,就會實現圖文的舉一反三。
三、改作業評價
《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多元評價”,也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我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單一的分數,而變成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來調動孩子們多種感官參與,采取了寫、貼、畫、剪、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看、聽、觸、想象,感受知識、進行學問探討。把日常表現、課外活動也納入評價中。注重過程性評價。記得有一次,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把南亞的知識畫一棵知識樹。交作業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的作業五花八門。有的完成的很好,有的做了一半,有的干脆沒做,我沒有向往常一樣,批評做的不好的同學。而是表揚了做的好的同學,我對他們說“這么難的作業,你們能夠獨立完成,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對做了一半的同學說:“你嘗試了就好,相信你下次會畫完的。”我問這個沒做的同學“為什么不做”,學生說:“不喜歡做。”我說:“你喜歡做什么?”他說“拼圖”,我說:“很好啊!你嘗試一下,把知識點寫在樹葉上,然后把樹葉和拼圖一樣拼在樹干上,就完成了!”他說“對啊!那我今晚就做。”第二天交了一份很不錯的作業。對此作業,我更注重了學生參入的過程和引導學生努力的方向。
總之,在課改的實驗進行中,只依據課本知識進行課堂教學是行不通的,不能搬用傳統的地理授課方式,我們只有通過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優化授課方法、注重學法指導,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加他們對地理的濃厚樂趣,促進中學地理學科的知識性與趣味性、實用性的完美結合,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作者:肖春梅,女,中學一級地理教師,市骨干教師、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