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 劉兵
摘要:產銷脫節是鮮活農產品頻繁滯銷及價格大幅波動的主要原因,加強產銷銜接是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重點。農產品產銷體系存在產銷組織化程度低、信息引導能力弱、市場發展不平衡、調控及服務體系落后等問題,建議通過培育新型流通主體、完善市場體系、創新流通方式、完善產銷信息服務體系及相關配套機制等措施構建鮮活農產品產銷體系。
關鍵詞:鮮活農產品;產銷體系;產銷銜接
中圖分類號: F321.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3-0429-02
我國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頻繁出現的滯銷、豐收災、價格大幅波動、過山車行情的主要原因在于農產品的產銷脫節。產銷脫節的矛盾,成為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及穩定物價的重要因素。打造高效農業產銷體系,既是促進鮮活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的有效銜接,保證農產品產得出、銷得暢、效益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農業保障城市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及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完善我國農產品產銷銜接體系,加強產銷銜接,對加快建設高效、暢通、安全、有序的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有效防止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鮮活農產品產銷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市場主體發育不成熟,產銷組織化程度低
在鮮活農產品產銷高度市場化的背景下,農業市場主體的發育程度及產銷組織化程度低是產銷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隨著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形式正在發生變化,但組織化程度低,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和銷售仍是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形式。一方面是參加農民合作社的農戶占總數的比率較低,至2013年9月底,入社農戶6 838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26.3%[1],而美國入社農戶在80%以上,日本99%的農戶加入農協;另一方面已經成立的農民合作社平均規模約80戶,帶動能力有限。這種小規模分散化的生產種植方式下,農戶沒有能力去掌控瞬息萬變的農產品市場。生產什么、銷到哪里、賣什么價錢均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農民在農產品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不利于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農產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往往造成很大的社會波動和影響。我國從事農產品流通的市場主體是眾多小規模的非企業化農戶、農貿市場攤主、運銷商、流動商販、城鎮職業零售商販、季節性與臨時性農民運銷人員等,市場發育程度低,其行為缺乏規范性、穩定性、長期性、組織性,素質和能力差異性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2],不能形成穩定的、規模化的農產品供應鏈。而代表農產品流通方向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與中介流通組織還處于發育的初級階段,流通能力未能充分體現,由大型農產品經銷企業(集團)組建而形成的一體化、聯盟化的流通渠道鏈條更是缺失。
1.2 信息平臺發展不足,信息引導功能不強
農戶盲目種植造成鮮活農產品產量和價格的大幅波動,而產銷各環節信息不對稱、農戶缺乏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指導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農業產銷信息服務體系發展不足,對農業生產、流通服務能力較弱。(1)信息平臺發展不足,信息系統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類信息平臺尚無法有效對接,各流通環節信息滯后和失真現象嚴重,信息系統的針對性、時(實)效性、指導性等功能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2)從農戶到零售終端的農產品產銷全鏈條的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尚未建立,信息不系統、不全面,針對農產品生產、運銷、批發、零售各環節經營活動的有效、及時信息引導明顯不足,產銷服務信息的針對性、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市場信息主要反映農產品交易的品種、價格、交易量等信息,缺乏有關生產品種、面積、產量、收獲時間等系統的預測性、引導性、預警性信息,指導性不強。(3)信息傳遞的渠道不暢、手段不足,致使產銷信息滯后,對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能力較弱,使經營者面臨很大市場風險,對農業生產、流通指導性不強。
1.3 市場體系發展不平衡,交易方式落后
我國雖已初步形成銜接產銷、溝通城鄉的以批發市場為樞紐的農產品流通網絡,但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產地與銷地批發市場發展不平衡及公益性批發市場、農產品虛擬批發市場發展不足、批發市場(商) 間聯盟與聯合程度低等問題。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發展速度,農村遠遠落后于城市,中西部地區明顯低于東部地區,產地批發市場也落后于銷地批發市場發展[3];零售終端建設滯后,網點布局不合理、數量少及攤位租金等各種費用高,造成流通環節多,產銷銜接不暢,“最后一公里”的加價過高。據商務部統計,“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等農產品直采直銷的比率僅為15%左右,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80%左右是通過600多萬個經紀人,由產地經各級批發市場進入集貿市場、超市、社區店等終端[1]。無論是農產品批發市場或專業市場還是零售市場,交易方式仍然以“一對一”的傳統現貨交易為主,電子結算和網上交易等先進的交易方式還不普遍,而競價拍賣、遠期合約交易、掉期交易、期權交易等現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尚處于萌芽階段[2]。
1.4 科學有效的產銷調控與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產品產銷調控與流通服務體系建立運行尚缺乏整體統籌,職能部門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現象,難以形成工作合力。鮮活農產品產量、價格的大幅波動主要源于種植面積、異常天氣及集中上市等因素,尤其是在供過于求、價格大幅下跌時,農民往往損失慘重,生產難以及時恢復,這說明價格信號的調節作用有一定局限性[4]。而對于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履行職能的系統化的生產經營統計信息調查分析和發布等公共信息服務不足,科學有效的產銷調控與服務體系、機制尚未真正建立;流通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公益性市場建設等政府投資不足,過度市場化利益導向推高了農產品的價格。而調控缺乏長效機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及市場價格高時,強烈拉動供給的“順周期”調控方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
2 完善鮮活農產品產銷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2.1 培育新興流通主體,主導產銷體系
破解農產品滯銷的頑癥,建立產銷運行長效機制,關鍵還得從加快農產品流通體系改革入手,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可以把分散的小規模生產與農產品大市場有效對接起來,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為社員提供產供銷綜合性服務,成為連接市場和農戶的橋梁,為農民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市場信息,減少經營風險。對廣大農民來說,通過組織起來“抱團”闖市場,還可以增加在農產品流通市場的話語權。大型零售企業還可直接與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產供銷一體化,有效降低交易與管理成本,促成互利共贏,更好保障農戶的基本利益。應大力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大型零售企業等流通主體,主導農業產銷體系,更好發揮引導市場需求、協調市場供應、優化農產品種植結構等作用,促進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
2.2 完善市場體系,促進產銷對接
完善批發市場體系和加強零售網絡建設,提高流通效率。第一,加強對批發市場布局規劃和運營發展的宏觀指導協調。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安全衛生的國家級和區域性的骨干批發市場,使其成為連接產銷市場的“橋頭堡”,充分發揮其價格形成、產業信息發布、交易和集散作用;建設一批農村田頭市場,通過建設好農民家門口的市場,實現農產品“存得住、運得出、賣得掉、賺得到”[4]。并在改造現有批發市場的基礎上,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產品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實現冷藏、保鮮、加工、配送一體化,發展基于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鏈物流體系,促使產銷鏈條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第二,優化提升終端零售載體功能水平。(1)提升已經建成使用的傳統社區菜市場、農貿市場的檔次和水平,并逐步向公益化方向發展。(2)科學審視和優化布局社區終端零售市場,科學測算零售終端的規模、數量和布局,重新整合、布局部分區域的終端零售市場,前瞻性地布局建設新社區的各種零售模式,為批發市場開展連鎖零售、開設直銷店等預留足夠的變革發展空間。(3)進行農貿市場經營管理方式改革試點,為實現廣泛的產銷對接奠定基礎。探索政府補貼建立政府公益性產銷直掛菜市場、平價菜市場、自選超市型菜市場等經營模式;在新建住宅小區探索直接建立政府公益性菜市場的經營方式和政策試點,探索政府回購股權投資建設公益性菜市場等。
2.3 促進流通方式創新,構建多渠道互補的流通業態
(1)促進“農超對接”基于市場化公平競爭基礎上的自主發展,引導超市轉變經營方式、盈利模式,主動選擇有實力、有信譽、質量有保障的企業、合作社進行合作,促進大型超市與農貿市場的產品定位差異,實行錯位發展、互補發展。(2)著力促進“農校對接”“農餐對接”“農廠對接”等方式加快發展,探索成立區域性高校聯合、集團消費單位等生鮮農產品采購信息平臺和區域合作社等生產供應信息平臺、配送中心,建立聯合采購與聯合供應的對接模式,實現區域集團消費需求與區域產品聯合供應對接。(3)扶持鼓勵產品有特色、質量高、消費需求大的合作社在城市社區設立專銷點、專賣店等,在場地、租金等方面給予補貼扶持,為“農社對接”創造制度化條件。(4)探索推廣在大型社區利用公共場地建立合作社早市專場、晚市專場或者雙休日專場、不定期“市集”活動等低成本經營模式;探索建立經常性市、區、縣、中心鎮農產品集中展銷、展賣中心,搭建產銷對接平臺。(5)鼓勵扶持具有特色產品、高檔產品的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等加盟或建立自己的電子商務銷售渠道,發展“網絡平臺+電商+政府信息服務+農產品生產者(企業、合作社、大戶)”的電子商務模式,發展特色優質和高檔農產品電子商務。
2.4 完善產銷信息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完善信息服務體系,提高產銷信息服務的有效性。(1)整合和完善農產品生產、批發、零售市場信息系統,建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覆蓋全產業鏈條的信息系統,整合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及發改、商務、氣象等部門信息,加強農產品交易價格、交易量、商品流向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發布,建立生產經營者所需信息收集和反饋制度。(2)建立全國性的鮮活農產品信息發布平臺,統一發布鮮活農產品生產、市場、價格信息,形成重大信息權威發布制度[4]。并以信息平臺為基礎,建立農產品調控的有效機制,對農資、肥料、種子采購的新變動,種植面積的新變動,專業戶、專業社的訂單新變動等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指標進行監測預警,向社會提供前瞻性、精確化的種養殖信號和建議,提升信息服務能力。(3)鼓勵和支持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各類農產品產銷信息中介組織,拓寬經營者獲取產銷信息渠道[5],建設一支相對固定專業隊伍和相應的工作制度,建立定期會商等工作機制,提高預測預警的明確性、針對性、指導性,提高生產經營者的信息應用程度。
2.5 完善配套機制,提升調控能力
強化政府扶持服務和管理協調職能,由管理為主轉向扶持服務和統籌協調為主。加大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和重點項目扶持力度,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龍頭企業等產銷組織建設。加大對流通環節的管理力度,降低流通成本。探索建立指定蔬菜生產地、指定生產品種和指定銷售地的“三指定”制度,即選擇蔬菜生產大縣作為國家指定的蔬菜生產地;在指定生產地選擇指定生產品種,對指定生產品種實行政策性保險;對指定生產地生產的蔬菜,根據消費需求和地理布局實行對若干城市的定向銷售[4]。通過引進人才、教育培訓、實踐鍛煉等途徑,建立與職能轉變要求相匹配的政府管理服務隊伍。完善鮮活農產品市場調控機制。(1)探索建立市場調控目錄制度,加快建立鮮活農產品價格補貼機制,明確價格干預措施和啟動機制,對重點品種給予差價補貼。在市場價格跌破成本價時,政府適時啟動收儲、運銷、儲藏、加工、銷毀等應急措施并給予農民合理補貼,促進均衡上市,減緩價格異常波動對農民生產造成的沖擊。(2)建立鮮活農產品保險體系,逐步擴大鮮活農產品險種覆蓋范圍,建立針對市場波動的收入保險品種,保護農民生產鮮活農產品的積極性,提升應對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能力。(3)建立消費者補貼機制,建立與鮮活農產品市場價格異動掛鉤的生活保障機制,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生活不受影響[6]。并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產銷信息的收集和處置能力,準確把握市場運行規律和調控時機,增強調控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建華. 加強產銷合作 促進農產品流通[N]. 中華合作時報,2013-12-03(A06).
[2]李連英,李崇光. 中國特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 中國流通經濟,2012,26(2):21-26.
[3]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 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報告[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4]張合成. 穩定農產品市場制度的構想[J]. 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1):14-16.
[5]張冬科,張 征. 加強組織制度建設是完善我國蔬菜產銷體系的重點環節[J]. 中國經貿導刊,2012(5):15-16.
[6]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楊春華,劉建水,等. 構建鮮活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的長效機制[N]. 農民日報,2011-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