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娜 王偉科 宋吉玲等



摘要:比較14個杏鮑菇菌株的菌絲生長速度、產量、農藝性狀、拮抗性和酯酶同工酶酶譜,結果表明,14個菌株間存在遺傳差異,大致可以分為5大類群,菌株P14、P2、P1、P6、P7、P8和P4為第1類群,菌株P11為第2類群,菌株P13、P10、P5為第3類群,菌株P12和P3為第4類群,菌株P9為第5類群;拮抗試驗和同工酶試驗結果基本吻合。
關鍵詞:桑枝;杏鮑菇;生物學特性;遺傳差異;同工酶
中圖分類號: S646.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3-0231-03
食用菌產業是浙江省十大特色優勢產業之一,也是杭州市新興發展的一個朝陽產業。近年來,杭州市珍稀食用菌產業呈現穩定快速發展態勢,已成為杭州都市農業發展新的亮點。珍稀食用菌杏鮑菇是一種品質極佳的大型肉質傘菌,營養價值高、菇肉肥厚、質地脆嫩,具有淡淡的杏仁香味,保質期長,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且價格基本穩定在16~20元/kg,比普通平菇等高出4~5倍,商品價值高。目前,杏鮑菇在杭州建德、淳安、臨安等地有規模種植,年栽培達200多萬袋,并呈逐年擴大的趨勢。當前,杭州市種植杏鮑菇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一是杏鮑菇品種混雜,由于品系不清,菇農每年都需要反復引種、試種,不敢大面積栽培,經常耽誤生產季節;二是栽培管理存在不足,造成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影響生產效益。筆者通過引進各地杏鮑菇優良菌株,采用桑枝立體栽培方法進行品比試驗,研究菌株的遺傳差異,以獲得適宜本地栽培的杏鮑菇菌株,為杭州地區桑枝杏鮑菇栽培提供有益幫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4個杏鮑菇菌株,從國內有代表性的科研單位和基地引進。
1.2 培養基
母種培養基(馬鈴薯綜合培養基):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20 g,蛋白胨5 g,酵母膏1 g,水1 000 mL,pH值為5.5;原種培養基:棉籽殼78%,麩皮20%,石灰1%,石膏1%;栽培料配方:桑枝17%,木屑20%,棉籽殼37%,麩皮24%,糖1%,輕質CaCO3 1%,含水量65%。
1.3 杏鮑菇不同菌株菌絲的長勢試驗
每個杏鮑菇菌株接種5個750 mL玻璃瓶,培養基配方為原種培養基,每瓶含干料300 g;從同步培養的杏鮑菇母種中取約3 cm×2 cm的菌塊接種于玻璃瓶中央,置于26 ℃培養箱內恒溫培養[1];當菌絲鋪滿整個瓶面時開始測量,定期記錄,當有菌株菌絲長滿玻璃瓶時,試驗結束。通過記錄菌絲生長的長度和時間,計算菌絲生長速度,同時觀察菌絲形態及其長勢。
1.4 杏鮑菇不同菌株出菇試驗
1.4.1 菌包制作 采用用菌棒式栽培,每袋干料為0.5 kg,每個配方100棒。將培養料裝到袋內,松緊適度;裝料后用線扎實,在火焰上熔封;用特制打孔器,在塑料袋的一側等距離打4個孔,洞徑1.5 cm,孔深2 cm,用膠布貼在接種孔上[2]。
1.4.2 菌包消毒與接種 采用高壓滅菌鍋進行滅菌,料袋分層放置,保持壓力0.15 MPa,121 ℃、滅菌2 h。接種前進行消毒處理,料溫降至30 ℃時,將袋料及杏鮑菇原種放入接種室內,無菌接種臺采用紫外線進行消毒殺菌;接種時揭開膠布一角,從原種瓶中取1勺原種培入穴中,貼好膠布。
1.4.3 菌絲培養 接種后,在培養室將菌袋袋口朝同一方向橫放上堆,堆高6~8層;培養室在堆放菌袋前采用石灰進行衛生消毒殺菌,堆放菌袋后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6~28 ℃,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培養環境基本黑暗,加強通風管理;培養室培養30 d左右,接種后1周檢查1次,及時剔除被污染的栽培袋,觀察記錄菌絲長勢。
1.4.4 出菇管理 菌袋袋口朝上豎排放在床架上,將菌袋上膠布撕下作為出菇口,溫度控制在15~18 ℃為宜,當原基出現并達4~5 cm時,菇棚內相對濕度控制在80%~90%為宜,不能直接向子實體噴水。
1.4.5 采收與記錄 當杏鮑菇子實體成熟、菌蓋卷邊未平展時即可采收,出菇后分潮次對產量進行記錄,并對杏鮑菇子實體的形態進行觀察。
1.5 杏鮑菇不同菌株菌絲的拮抗試驗
2個菌種為1組,接種于含母種培養基的培養皿上,25 ℃避光培養10 d。每個處理重復3次,觀察各菌株間是否有拮抗反應,是否形成明顯的拮抗線。
1.6 杏鮑菇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比較
采用標準NY/T 1097—2006《食用菌菌種真實性鑒定 酯酶同工酶電泳法》中規定的方法[3]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杏鮑菇不同菌株菌絲的長勢
根據觀察,各杏鮑菇菌株的菌絲生長良好,生長均勻整齊,菌絲潔白。由表1可見,杏鮑菇P5菌絲的生長速度為0505 cm/d,是長勢最好的菌株,其生長速度與其他菌株存在一定差異;杏鮑菇P12、P9、P11的菌絲生長速度次之,分別為0.503、0.491、0.491 cm/d;生長相對較慢的菌株是杏鮑菇P13和P4,其菌絲生長速度分別為0.405、0.431 cm/d,長勢較差。
2.2 杏鮑菇不同菌株的出菇情況
由表2可見,各菌株間的產量有明顯差別,其中,產量最高的菌株為杏鮑菇P14,產量為0.32 kg/棒,按照每棒原料(干料)0.5 kg計算,生物學轉化率達到65%;其次為杏鮑菇P3、P12,產量分別為0.31、0.29 kg/棒,產量最低的為杏鮑菇P13,產量為0.18 kg/棒。通過觀察,杏鮑菇P13、P1和P2菇型不整齊,有畸形菇出現。從產量來看,P3、P14、P12為優良菌株,可以運用到桑枝栽培杏鮑菇生產中去。
2.3 杏鮑菇不同菌株的農藝性狀比較endprint
由表3可見,14個杏鮑菇菌株子實體形狀大致分為圓柱狀(棍棒形)、近圓柱狀(圓錐形)、保齡球狀、近保齡球狀(鼓形)4類;菌株P9的菌蓋直徑最小,為3.95 cm,其次是P6、P3,菌株P11菌蓋直徑最大,為7.88 cm;菌株P9的菌柄最小,為2.86 cm,其次是P1、P10,菌株P7的菌柄最大,為 6.52 cm;菌株P10的菌柄長度最小,為5.08 cm,其次P9、P12,菌株P5的菌柄最長,為10.20 cm。
2.4 杏鮑菇不同菌株間的拮抗試驗
由表4、圖1可見,在91個試驗組中,有拮抗現象的為66組,拮抗現象不明顯或無拮抗現象的為25組。
2.5 杏鮑菇不同菌株酯酶同工酶比較
由圖2可見,14個菌株具有恒定的譜帶數,共檢測出18條譜帶,Rf 5.5與Rf 5.8是多數菌株共同擁有、活性很強的酶帶,可認為其是表達杏鮑菇基本特征的基礎酶帶;菌株間在酶帶活性、數量和Rf值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菌株P1、P2和P14的酶帶位置相同,只是在著色強度上略有差異;菌株P6、P7、P4與P1等酶帶數相同,但是多了Rf 5.0和Rf 1.0特征帶;菌株P12比 P3多Rf 2.8酶帶;菌株P5、P10和P13酶帶位置基本一樣,但在Rf 2.7、Rf 3.3、 Rf 3.6這3條酶帶上稍有不同;菌株P9和P11相對其他品種而言,酶帶明顯較少,其中,Rf 0.2是P11的特征酶帶。
由圖3可見,14個菌株在74%相似水平上可以分為五大類,第1類群為菌株P14、P2、P1、P6、P7、P8和P4,第2類群為菌株P11,第3類群為P13、P10、P5,第4類群為P12和P3,第5類群為P9,其中第1類群所占比例較大,占50%;菌株P14、P2、P1、P6、P7和P8的相似系數為1,結合拮抗反應,說明P14、P2、P1、P6、P7與P8極有可能為同一菌株。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杏鮑菇菌株P5的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與其他菌株菌絲的生長速度之間存在差異, 其次是杏鮑菇菌株P12、P9、P11, 生長相對最慢的是菌株P13和P4; 各菌株間產量有著明顯的差別,其中,產量最高的菌株P14,其次為菌株P3、P12和P11,產量最低的是菌株P13,菌株P13、P1和P2菇型不整齊,出現畸形菇;從產量來看,菌株P3、P14、P12為優良菌株,可以推薦應用到桑枝栽培杏鮑菇生產中去。
拮抗試驗是鑒定菌株間遺傳差異的傳統方法,菌絲之間的拮抗反應是菌株間不同遺傳特性的重要表現,可表明不同菌株分屬于不同親和群。從測定結果看,14個杏鮑菇菌株生物學特性表現出一定差異,拮抗現象比較明顯。同工酶酶譜可作為鑒定物種,研究分類、進化與變異的重要指標。試驗結果表明,杏鮑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譜豐富、酶帶活性強、帶型各異,這說明編碼同工酶的基因數量多,有極豐富的遺傳多態性。
綜合杏鮑菇菌株生物學特性、出菇試驗、拮抗試驗、同工酶試驗結果發現,拮抗試驗和同工酶試驗結果基本吻合,14個杏鮑菇菌株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群。菌株的菌絲生長速度和產量沒有表現出各類群特點,這是由于菌絲生長速度和產量易受環境條件和基因顯隱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姚祥坦,張 敏,徐素琴. 不同桑枝屑配比培養料對杏鮑菇生長及產量影響[J]. 中國食用菌,2009,28(2):65-66.
[2]黃志龍,肖淑霞,上官舟建. 杏鮑菇優良菌株篩選及配套標準化栽培技術[J]. 食用菌,2008,30(2):25-27.
[3]黃晨陽,張金霞,陳 強,等. NY/T 1097—2006 食用菌菌種真實性鑒定酯酶同工酶電泳法[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