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浩
今年3月,自從國家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國內迅速掀起了一場用互聯網思維和模式改造農業的大潮。如今,以農資電商、農村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服務產業正在興起,“互聯網+農業”已經邁出了第一步。據有關機構的測算,中國農業僅化肥、種子、飼料三類農資的市場規模就超過萬億元。各界普遍看好“互聯網+農業”這一新興經營模式。
眾所周知,互聯網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城市諸多行業的商業模式,數以萬計的傳統店面,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擁抱互聯網才有生機,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了。那些生產服裝、手機、電子、空調、化妝品等產品的傳統行業企業,早已紛紛開辟網上銷售展示平臺了,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又傳出房地產業紛紛擁抱互聯網的消息。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各行業競爭和開辟新市場的一大賺錢利器。如今,“互聯網+農業”正是順應商業時代大勢,搶食萬億級別的超級大市場,不可謂不明智。
但是,我認為,“互聯網+農業”理論上看起來很美好,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開拓者們需要走的路仍然極為遙遠。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雖然國家已經開始實施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只有通過大面積土地流轉,才有可能實現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為“互聯網+農業”奠定基礎。但是,目前土地的整體流轉速度仍然偏慢,更多的地方仍處于探索階段。絕大部分的土地仍然處于小規模種植狀態,這正是“互聯網+農業”介入農村的第一道難關。試想,當前留守在農村種田的農民,基本都是年紀較大的,年齡以四五十歲的居多,這個群體由于時代的原因,所受的教育都極為有限,很少有人了解電子商務,更多的人甚至連打字都不會,更別提在網上填寫一系列的采購訂單了,而“互聯網+農業”的交易對象當然必須得先擁有互聯網基本技能才行。因此,“互聯網+農業”公司首先必須破解這個難題,才有機會享受到萬億級的農資市場利潤。
第二,“互聯網+農業”企業雖然可以利用現有的農村市場線下渠道,將產品和服務打進農村。但是,這一般要求“互聯網+農業”擁有較雄厚的資金實力,才能充分保證渠道暢通。由于農村大部分的渠道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賒欠現象,即農民賒欠零售商,零售商賒欠批發商,批發商賒欠上級經銷商,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有些欠款就可能逾期不還甚至成為壞賬。“互聯網+農業”企業一旦想通過法律手段追討,則可能出現維權成本遠高于最終所得欠款的尷尬處境。因此,“互聯網+農業”企業必須在設計渠道戰略時,先設法破解農村“無賒不成店”的思維習慣,或者破解追債難的問題。
第三,農村普遍以熟人關系生活圈為主,“互聯網+農業”一般都是通過薄利多銷的跑量模式,才能從傳統渠道那里分得一杯羹,直至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一個電商領域長期難以破解的難題,比如假冒偽劣產品。假如農民買到了假貨,那么,他們就會迅速通過口碑相傳的方式互相告知,進而切斷該產品的市場通路。“互聯網+農業”作為經銷商的一種,根本無法完全把握農資產品的質量。因此,在進入農村市場之前,最好先做好質量保證和品牌建設規劃。否則,“互聯網+農業”企業可能很難長期在農村市場立足。
作者系金鑰匙網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