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志
雙耳突聾與單耳突聾的臨床治療比較
康有志
目的 比較雙耳突聾與單耳突聾的臨床治療。方法 選取突發性耳聾患者257例,按類型不同分成雙耳突聾組(n=31)與單耳突聾組(n=226),均給予擴張腦血管、能量合劑聯合地塞米松進行治療,比較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單耳突聾組總有效率顯著優于雙耳突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平均聽閾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單耳突聾組的平均聽閾值好于雙耳突聾組患者;聽力增益單耳突聾組顯著優于雙耳突聾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雙耳突聾患者的聽力損傷情況比單耳突聾患者更加嚴重,單耳突聾患者通過靜脈滴注擴張腦血管、能量合劑與地塞米松后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聽力增益更加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雙耳突聾;單耳突聾;地塞米松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患者[1]。主要癥狀是患者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在
3d內或者數小時甚至短短幾分鐘內患者聽力水平驟然將至最低點,同時還會出現并發癥,如眩暈、耳鳴癥狀等。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57例突聾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婁底市雙峰縣中醫醫院收治的突聾患者257例,按類型不同分成雙耳突聾組(n=31)與單耳突聾組(n=226)。雙耳突聾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37~70歲,平均年齡(58±5.5)歲;單耳突聾組男124例,女102例,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52±4.7)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研究中257例突聾患者均給予擴腦血管藥、能量合劑聯合地塞米松10mg,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
5d后減量。連續治療10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所有患者均進行純音測試,觀察記錄聽力情況[2],依據患者恢復情況,治療一般不超過30d。
1.3 療效標準 (1)治愈:患者聽力水平完全恢復正常,平均聽閾在0.5、1.0、2.0KHz;(2)顯效:患者聽力水平明顯改善,基本達到正常水平,平均聽閾增益≥30dBHL;(3)有效:患者聽力水平略有改善,平均聽閾增益15~30dBHL;(4)無效:患者在治療前后聽力水平沒有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平均聽閾增益≤15dBHL[3]??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雙耳突聾組總有效治療22例(70.97%),單耳突聾組總有效治療215例(95.13%),單耳突聾組的治療總有效治療率顯著優于雙耳突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聽力水平比較 單耳突聾組治療前平均聽閾74.1 dBHL,治療后平均聽閾51.3dBHL,聽力增益22.8dBHL;雙耳突聾組治療前平均聽閾69.6dBHL,治療后平均聽閾60.3dBHL,聽力增益9.3dBHL。在治療前2組患者的平均聽閾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治療后單耳突聾組的平均聽閾值好于雙耳突聾組患者,聽力增益單耳突聾組顯著優于雙耳突聾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急癥,一般指的是原因不明的、發生突然的感音神經性的聽力損失,患者的聽力能夠在數分鐘或者數小時之內顯著下降,一部分患者的聽力還會在3d之內下降到最低點,多伴發眩暈、耳鳴[4]。突發性聾中大部分患者屬于單耳突聾,只有少數患者屬于雙耳突聾。其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一般是認為患者耳蝸受損為許多不同的病因作用導致的[5]。因此不能將此病癥當做獨立病癥,而是應該結合多種病癥共同分析。臨床研究表明,患者出現雙耳突發性聾的原因在于其圓窗膜破裂以及心血管、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或者由于患者已有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末梢血循環存在障礙,損傷耳蝸,致使雙耳突發性耳聾。地塞米松屬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抗炎、抗免疫等方面均具有較明顯的功效,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臨床治療觀察上,其縮短了治療進程,在減少黏液滲出、改善負壓狀態、恢復患者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6]。采用地塞米松行鼓室內注射治療突發性耳聾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雙耳突聾患者的聽力損傷情況比單耳突聾患者更加嚴重,單耳突聾患者通過靜脈滴注擴腦血管藥、能量合劑與地塞米松后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聽力增益更加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劉文波,楊聰.雙耳突聾與單耳突聾的臨床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109-110.
[2] 倪茂美,李德宏,彭維暉,等.雙耳突聾與單耳突聾的臨床比較[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24(2):74-76.
[3] 劉石.單耳突聾同雙耳突聾的臨床特征比較[J].醫學信息,2013,25(24):145-146.
[4] 石建華.突發性聾預后的影響因素[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3,21(4):255-257,260.
[5] 馬桂香,靳鳳,丁向英,等.突發性聾合并糖尿病患者激素治療的血糖管理及護理干預[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5):713-714.
[6] 竇曉清,陳賢明,梁永輝,等.重度突發性聾患者急性期與恢復期聽皮層磁共振波譜分析[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2,26(3):13-16,2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6.018
湖南 417700 婁底市雙峰縣中醫醫院 (康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