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爍
腦卒中足下垂患者功能訓練中表面肌電生物反饋的作用
周 爍
目的 探討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進行體表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后對患者身體日常生活、步行能力、平衡功能等的影響。方法 選擇進行功能鍛煉的腦卒中足下垂患者26例,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生物反饋運動訓練組,n=13)和常規組(運動康復訓練組,n=13),對比2組患者訓練3個月后的訓練效果。結果 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對比都有顯著好轉(P<0.05)。對比治療3個月后采用生物反饋治療方法的研究組患者和傳統康復療法的常規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生物反饋訓練3個月后可提高腦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步行能力、平衡功能。
腦卒中;足下垂;生物反饋訓練;平衡能力
近年來,隨著社會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發病率日益升高,腦卒中常引起小腿外側及前側肌群肌力減退和小腿三頭肌痙攣,從而造成足背屈肌(腓腸肌)及足背伸肌(脛前肌)間肌力的不平衡[1],因此患者的最常見癥狀是足下垂,導致異常步態的出現,影響ADL能力和平衡功能。嚴重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目前,腦卒中足下垂患者以主動/被動運動為主,是傳統康復訓練的一部分[2-3]。但由于傳統療法不能針對性地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生理、軀體的功能障礙,達不到功能康復的理想要求。大量研究表明,對患者肌力的增強和肢體功能恢復,基于表面肌電信號(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可達到理想要求[4-6]。因此,本研究對腦卒中患者進行生物反饋訓練,研究其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步態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利用系統抽樣法進行病例樣本收集,具體方法為以隨機數起始,等間距從醫院總病歷中抽取樣本,抽取分析2011年5月~2013年9月于浙江省江山市人民醫院進行功能鍛煉的26例腦卒中足下垂患者,所有患者均經CT確診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且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疾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7],均處于恢復期,病情穩定,無意識障礙。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相關情況,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n=13),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生物反饋訓練組,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運動康復訓練,對比2組患者的患足、性別、病程、年齡等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組 在ME6000型表面肌電儀(荷蘭Mega Win)監測下行生物反饋訓練,以肌肉稍感疲勞為度(即按自覺運動強度分級表為12~13級[8])每周6次,每次30min,共3個月。
1.2.2 常規組 進行運動康復訓練,具體內容包括:肩胛帶和骨盆旋轉訓練來進行步態訓練、向后方邁步訓練、跖屈運動訓練和踝關節選擇性背屈(包括自立位向前邁出患側下肢訓練、雙下肢作步行狀訓練)、站立位和坐位平衡訓練、加強患側下肢負重等[9-10]。每天1次,每次45min,共3個月。
1.3 評定指標 采用Barthel指數[8]來評價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步行能力及Carr-Shepherd平衡能力量表[11]來評定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
1.4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2組患者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相比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對比都有顯著好轉(P<0.05)。對比治療3個月后采用生物反饋治療方法的研究組患者和傳統康復療法的常規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指標,前者顯著優于后者(P<0.05)。見表1、表2。
表1 2組患者步行能力變化(±s)

表1 2組患者步行能力變化(±s)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
表2 2組患者平衡能力變化(±s)

表2 2組患者平衡能力變化(±s)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
腦卒中的特點是高致殘率,每年新發病患者中約有70%~80%的患者因殘疾而不能獨立生活,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腦卒中患者致殘率的最有效方法是康復訓練,研究表明,腦卒中發病后有效的康復訓練可減輕功能上的殘疾,加速康復的進程。對患者的康復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回歸社會和家庭,因此越來越體現了傳統的康復訓練的局限性。
本研究中采用的生物反饋訓練來彌補傳統療法中的一些不足,增強康復療效,生物反饋訓練可開通受抑制的神經通道,促進代償功能,盡管生物反饋訓練還不能復原受到損害的神經細胞復原,但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那部分神經組織的潛力,加快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進程。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3個月的康復訓練,生物反饋訓練可明顯增加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P<0.05),說明生物反饋訓練可提高康復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訓練可有效提高腦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步行能力、平衡功能。
[1] Carr Janet H,Roberta B,Shepherd.A 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for stroke[M].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Medical Books,1987:130.
[2] 劉亞玲,高天,韓志慧.卒中偏癱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9,19(1):45.
[3] 耿建國,戴愛華.綜合康復療法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15(5):298.
[4] 胡曉剛,王人成,賈曉紅,等.表面肌電信號生物反饋治療系統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3):252-254.
[5] 孫棟,戴慧寒,蔡奇芳,等.腦卒中偏癱患者股直肌和股二頭肌的表面肌電信號特征[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3):256-257.
[6] 蔡奇芳,孫棟,譚炎全,等.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康復治療前后的sEMG信號變化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4):247-248.
[7]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學雜志,1996,29(6):379.
[8] 曲綿域,于長隆.實用運動醫學[M].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965.
[9] 張璞.腦卒中恢復期足下垂的康復治療[J].中國民康醫學,2006,18(8):646.
[10] Deutsch A,Fiedler RC,Granger CV,et al.The uniform data system for medical rehabilitation:report of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comprehensive medic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in 1999[J].Am J Phys Rehabil,2002,81(2):133-142.
[11] 關驊.臨床康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40-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6.030
浙江 324100 浙江省江山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 (周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