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涌泉 曾子榮 郭雅娟
細菌內毒素檢測在重癥病患內感染性疾病中應用價值分析
郭涌泉 曾子榮 郭雅娟
目的 分析細菌內毒素檢測在重癥病患內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128例有細菌感染癥狀的重癥監護病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臨床癥狀、體征變化的觀察及組織學、影像學等檢查,所有患者中,診斷為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患者55例為G-桿菌感染組,非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患者73例為非G-桿菌感染組,所有患者均給予血液內毒素檢測,觀察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結果 全部128例患者中,血液內毒素檢測陽性者57例(44.5%),余下71例(55.5%)為陰性;G-桿菌感染組患者的血液內毒素含量明顯高于非G-桿菌感染組,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重癥病患病區的感染檢測中,細菌內毒素檢測法可有效發現細菌性感染疾病,明確細菌感染的類型,對于G-桿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重癥病患;細菌內毒素;感染性疾病;G-桿菌感染
細菌內毒素(endotoxin,ET)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細胞壁上的特有結構,主要化學成分為脂多糖[1]。感染是重癥病患病房的常見癥狀,致死率較高。因此,準確鑒別患者細菌感染類型,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預后[2]。傳統的細菌培養耗時較長、檢出率較低,細菌內毒素與革蘭氏陰性菌關系密切,血液內毒素水平檢測可幫助確定細菌感染類型,同時該法快速、簡便、準確性高,對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3]。本研究中,對有細菌感染癥狀的128例患者進行血液內毒素檢測,觀察該檢測的準確性,旨在探討血液內毒素定量檢測對G-桿菌感染診斷及治療的臨床意義,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萬安縣人民醫院自2011年9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8例有細菌感染癥狀的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臨床診斷結果,將128例患者分為2組,55例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患者為G-桿菌感染組,另73例非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患者則為非G-桿菌感染組。G-桿菌感染組中,男35例,女20例,年齡45~86歲,平均年齡(55.7±10.4)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3例,下呼吸道感染21例,其他感染11例。非G-桿菌感染組中,男42例,女31例,年齡42~89歲,平均年齡(56.3±9.8)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9例,下呼吸道感染27例,其他感染17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要求受檢者保持空腹12h以上,標本采集過程中所用器具均需經特殊處理確保無熱源。于早晨采集靜脈血標本1mL,置于試管中,加入3000U/mL肝素鈉0.1mL,搖勻后以3000r/min離心3min,再以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稀釋,給予水浴加熱5min,冷卻至室溫后再以3000r/min離心3min,取上清液送檢[4]。
1.2.2 儀器與試劑 儀器:BET-24A細菌內毒素分析儀(天津市天大天發科技有限公司生產),H-1微型旋渦混合器(上海滬粵明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DT5-1型離心機(上海泰益醫療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生產);試劑:棄G因子鱟試劑和內毒素溶解用水均由湛江博康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2.3 血液內毒素測定 采用鱟試驗動態濁度法檢測血液內毒素,加樣完畢后將管口封閉,輕微晃動混合,搖勻過程中應確保不產生氣泡,插入細菌內毒素檢測儀孔中檢測,觀察時長為1h,詳細記錄下檢測數據[5]。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全部128例患者中,檢測出57例(44.5%)患者血液內毒素>0.2EU/mL,即為陽性,全部分離出>1株的G-桿菌,余下71例(55.5%)患者血液內毒素正常,其中2例患者分離出G-桿菌;G-桿菌感染組患者的血液內毒素含量顯著高于非G-桿菌感染組患者,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細菌內毒素檢測結果對比[n(%)]
重癥病患病區內多為高齡患者,免疫力大都較差,極易發生細菌感染,進而出現內毒素血癥、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多臟器衰竭等嚴重病癥,是造成重癥病患病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目前臨床感染性疾病中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比例高達50%左右,并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較高。革蘭氏陰性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它細胞時,會產生化學成分為脂多糖的內毒素,使人致病[7]。內毒素屬于外源性致熱原,可作用于中性粒細胞,使之釋放出一種內源性熱原質,對人體溫調節中樞產生影響,致使患者出現一系列病癥[8]。
隨著人們對于內毒素認識的提高,發現通過檢測血液內毒素水平,可以明確感染細菌類型,對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9]。重癥病患區搶救感染性休克的關鍵在于早發現,積極治療,傳統細菌培養耗時過長,會延誤病情,嚴重影響治療效果,而血液內毒素檢測快速、簡便、準確性高,可以很好彌補細菌培養的缺陷[10]。
本探究通過觀察本院重癥病區收治的128例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內毒素檢測情況發現,G-桿菌感染組患者的血液內毒素含量顯著高于非G-桿菌感染組患者(P<0.05),表明血液內毒素檢測能有效明確感染細菌類型,且檢測的準確性很高,對于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意義重大,避免發展成為內毒素血癥,進一步提高臨床用藥的準確性,確保治療效果,利于患者預后,值得推廣應用。
[1] 王坤.細菌內毒素檢測在重癥病患病區感染性疾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125-126.
[2] 黃建玲,盧解紅,何曉韻.2010~2012年我院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耐藥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4,38(2):154-158.
[3] 董海新,曹震.脂多糖檢測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意義[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0,21(5):100-101,96.
[4] 吳定國,梁英男,孟劉虹,等.血漿內毒素定量測定及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醫藥導報,2001,20(2):83-85.
[5] Arinder Malik,Charles PS.Beyond the Complete Blood Cell Count and C-Reactive Protein[J].(REPRINTED)ARCH PEDIATR ADOLESC,2010,157:511-516.
[6] 陳煒,趙磊,牛素平,等.不同炎癥因子對細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膿毒癥患者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4,26(3):165-170.
[7] 潘武華.血漿內毒素超敏全血CRP和白細胞測定在嬰幼兒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2,12(9):103-104.
[8] 閆濤,錢香,樓正青,等.兒童呼吸道嗜血桿菌感染耐藥性分析[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2):1014-1016.
[9] Andrasevic AT,Dowzicky MJ.In vitro activity of tigecycline and comparators against Gram‐negative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blood in Europe(2004-2009)[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12,39(2):115-123.
[10] 文鋒,嚴海燕.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3):1427-14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6.037
江西 343800 萬安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郭涌泉 曾子榮 郭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