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剛 蔡幸健 陳少健
肩關節鏡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臨床應用研究
鄧剛 蔡幸健 陳少健
目的 比較關節鏡手術與開放手術兩種方法治療鈣化性岡上肌健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經保守治療2個月無效的患者30例,將其隨機分為肩關節鏡組(A組)與開放手術組(B組),A組給予關節鏡下鈣化灶清除治療,B組予開放手術治療。并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1、3、6個月,檢測2組患者Constant-Murley評分及VAS評分。結果 A組在術口長度及住院時間方面均少于B組(P<0.05);2組患者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VA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并且在術后1個月A組肩關節功能評分評分明顯優于B組(P<0.05),術后3個月及6個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VAS評分在術后1周及術后1個月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術后3個月及6個月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關節鏡下鈣化灶清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關節功能好、術后效果確切等優勢。
鈣化性肌腱炎;肩袖;岡上肌腱炎;肩關節鏡
肩袖鈣化性肌腱炎是肩部常見疾病,發病率為2.7%~20.0%[1],其中主要發生在岡上肌。大多數患者通過藥物、理療等保守治療可取得滿意的療效。但仍有些病例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關節鏡下對這些患者進行鈣化灶清除效果良好。我院對經保守治療無效的鈣化性岡上肌腱炎采用肩關節鏡下鈣化灶清理的方式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6月間,對確診為岡上肌鈣化性肌腱炎患者行保守治療,并隨訪2個月,對治療2個月后無效的患者隨機分組進行開放手術和肩關節手術,并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1、3、6個月。肩關節鏡組(A組)15例,男5例,女10例,左肩6例,右肩9例;年齡34~78歲,平均56.4歲;病程3個月~2.5年,平均12個月。開放手術組(B組)15例,男7例,女8例,左肩7例,右肩8例,年齡34~70歲,平均55.8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3.5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2.1 A組 全麻后,采取沙灘椅半坐位。以肩峰前、后角各向下3cm左右作為穿刺點,分別作4mm皮膚切口,建立觀察通道及工作通道,經后方入路進入肩峰下間隙,工作通道經肩峰外側入路建立。常規檢查盂肱關節,鏡下透過肌腱膜可于肩袖岡上肌腱或相鄰部位探見黃白色斑塊,局部軟組織充血發紅(稱“草莓斑”)[2]。經操作孔用探鉤、結合藍鉗、刮匙、刨刀、射頻汽化消融以及灌注抽吸,逐一徹底清除可見鈣化灶,電凝止血(器械操作時避免肩袖過度或意外損傷),本組無因清除的鈣化灶過大或過深而需要行肩袖修補者。
1.2.2 B組 臂叢麻醉后,于肩峰下前外側縱行切口,長約4cm縱向分離三角肌纖維,顯露肩峰下間隙,外展肩關節,擴大肩袖的顯露范圍,尋找黃白色斑塊,針刺有白色乳狀物溢出或刮出白色豆渣樣鈣化物,即可定位病灶,予徹底刮除,沖洗病灶,注意保護肩袖組織,透視以確認病灶徹底清除,2# Ethiband 縫線修復肩袖組織及三角肌外膜[3]。
1.3 術后處理 術后1d開始被動功能鍛煉,術后2w開始主動鍛煉。
1.4 觀察指標[4]分別記錄2組患者術前及術后各個隨訪點的VAS評分、Constant-Murley肩關節評分。測量兩種術式切口長度、記錄2組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13.0版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隨訪6個月,2組患者在切口長度、住院天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肩關節功能評分方面,術后1個月,A組(65.0±10.7)分,B組(54.0±1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術后3個月及6個月2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VAS評分,術后1周及術后1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3個月及6個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2組切口長度、住院日、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x±s)

表2 2組各隨訪點VAS評分比較(x±s)
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發病機理目前尚不明確,對于本病的治療,分為保守和手術治療兩種方式,大多數學者采用中藥內服外敷、理療、封閉等治療[5-6],大部分患者療效滿意;但對癥狀頑固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治療有肩關節鏡下鈣化灶清理術(必要時肩袖修補及肩峰下成型[7])和傳統開放手術,兩種術式各有優缺點。肩關節鏡手術切口小,對三角肌等肌肉、肌腱軟組織剝離少,可以使患者術后疼痛改善明顯,與開放手術相比,術后肩關節功能可以更早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還可以對盂肱關節及肩關節其他組織結構進行探查[8],并可以一并處理,減少漏診及再次手術機會,但肩關節鏡手術技術要求較高,同時有殘留鈣化灶的可能。而開放手術可以更徹底清除鈣化灶,但損傷較大,疼痛改善及肩關節功能改善需要更長時間也是其不足。本研究中肩關節鏡組切口長度、住院天數均低于開放手術組(P<0.05),在疼痛改善方面,肩關節鏡組術后1周及術后1個月的VAS評分明顯低于開放手術組(P<0.05),但在術后3個月和6個月,2組的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在肩關節功能評分上也有這種類似規律,這種現象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肩關節鏡治療相對開放手術可以更快緩解疼痛,更快改善和恢復患肩的功能,但最終的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復情況可能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鈣化灶清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術后近期效果確切等優勢,能進一步提高鈣化性岡上肌健炎患者術后療效,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及疼痛緩解,在臨床上可以進一步推廣運用并觀察其遠期療效。
[1] 馬霄君,陳廣.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的關節鏡治療[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8):1135-1136.
[2] 姜春巖,馮華.鈣化性肩袖肌腱炎的關節鏡治療[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5,21(1):3-5.
[3] 王濤,郭開今.小切口微創治療鈣化性肩袖肌腱炎的療效評估[J].中國社區醫師.2012,33(13):105-106.
[4] 黃炎,姚建華.關節鏡下手術治療肩袖慢性鈣化性肌腱炎[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1):1182-1183.
[5] 朱家安,胡兵.超聲引導下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初步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18):604-606.
[6] 唐曉菊,王勇.局部封閉配合中藥熱敷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J].中醫正骨,2002,14(8):31.
[7] 肖健,崔國慶,王健全.肩袖鈣化性肌腱炎的關節鏡治療[J].當代醫學,2012,4(1):12-17.
[8] 魏均強,蔡谞,劉玉杰,等.鈣化性岡上肌腱炎的關節外微創清理和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7(12):501.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5.013
江西省贛州市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 (GZ2014ZSF189)
江西 341000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骨科 (鄧剛 蔡幸健 陳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