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泉
痛瀉藥方加減在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中的應用研究
劉海泉
目的 探討痛瀉藥方加減治療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符合入選要求的50例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n=25),對照組給予匹維溴銨和谷維素口服,治療組給予痛瀉藥方加減內服。以1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價2組患者治療總體療效及安全性。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為72.0%,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痛瀉藥方加減治療肝郁脾虛證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研究。
痛瀉藥方;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腹瀉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的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常伴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神經官能癥狀,IBS根據主要癥狀分為腹瀉主導型、便秘主導型和腹瀉便秘交替型3類,本病胃腸道結構和生化檢查無異常[1]。IBS病情復雜,其發病機制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腸道動力異常、腸道感覺異常、心理社會因素等有關,迄今為止仍無療效肯定的藥物或治療方法[2]。IBS病位在腸,涉及脾、胃、肝、腎諸臟,并與濕、瘀等有關,在臨床尤以肝郁脾虛型多見。近年來,筆者采用中醫古方痛瀉藥方辯證加減治療肝郁脾虛型腹瀉型IBS,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0例入選對象均為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肛腸科2009年11月~2013年11月的門診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肝郁脾虛型腹瀉型IBS的診斷標準,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46.13±7.25)歲,平均病程(5.14±2.87)年;對照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45.98±7.23)歲,平均病程(5.15±2.83)年。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6年的羅馬標準Ⅲ[3]制定:在近12個月內至少有12周出現腹部不適或腹痛,包括以下3個特點中的2個:(1)排便后緩解;(2)發病時有排便次數改變;(3)發病時有大便性狀改變;分型依據為:(1)每周排便>3次;(2)每天排便>3次;(3)塊狀或硬便;(4)稀爛便或水樣便;(5)排便費力;(6)排便急迫感。腹瀉型包括(2)(4)(6)中任意1項或以上而無(1)(3)(5)項;或有(2)(4)(6)中2項或以上,可伴(1)(5)項中1項,但無(3)項。所有患者經大便常規檢查、細菌培養、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均無異常。
1.2.2 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肝郁脾虛型腹瀉[4]制定,主要癥狀:腹痛泄瀉反復發作,腹痛即瀉,瀉后痛減,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每因情志不暢或飲食不慎而誘發,腸鳴矢氣,胸脅脹滿,食少納呆;舌紅,苔薄白,脈弦或細。
1.2.3 排除標準 (1)存在腸道器質性病變;(2)痢疾、寄生蟲病、中毒等引起的腹瀉;(3)合并嚴重心、腦、肝、肺、腎及血液系統疾病;(4)病程小于6個月;(5)妊娠及哺乳期婦女;(6)近期內服用對胃腸道和神經系統有影響的藥物,如益生菌、匹維溴銨、奧替溴銨、氟西汀等;(7)無法按規定用藥,使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匹維溴銨片(北京萬生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每片50mg,國藥準字H20133036)口服,1片/次,3次/d;同時口服谷維素片(浙江昂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片10mg,國藥準字H33020184),2片/次,3次/d。
1.3.2 治療組 辯證給予痛瀉藥方加減內服。基本方藥:炒白術15g,生白芍15g,陳皮10g,防風10g。肝氣郁結較甚,兼見兩脅脹痛,胃脘阻悶,加柴胡10g、香附子10g、木香12g、枳殼10g以疏肝理氣;如腹痛較甚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5g、甘草6g以理氣活血,柔肝止痛;噯氣頻繁者,加沉香3g、白蔻仁20g理氣降逆;泄瀉甚者加黨參20g、烏梅15g、木瓜15g;若氣滯日久,腹痛有定處,舌紫暗或有瘀點者,加五靈脂10g、炒蒲黃10g、丹參20g、桃仁10g、延胡索15g以化瘀止痛。以上諸藥,每天1劑,每次煎水200mL,分2次溫服。2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分析療效。
1.4 療效觀察
1.4.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過程中每月檢測1次肝腎功能、血常規、大便常規及尿常規,觀察并詳細記錄2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及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治療結束后評價2組療效。
1.4.2 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痊愈:大便次數、量及性狀恢復正常,伴隨癥狀及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5%;顯效:大便次數每天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每天僅1次,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有效:大便次數和性狀有好轉,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無效:大便次數和性狀無明顯好轉,證候總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經2個療程相關治療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6.0%,明顯高于對照組(72.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不良反應 對照組有2例出現輕度惡心、1例出現少量紅色丘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經對癥治療后癥狀消失;治療組無任何不良反應出現;治療過程中2組均未出現肝腎功能異常情況,說明痛瀉藥方加減治療肝郁脾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安全性高。
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紊亂性疾病,目前認為與胃腸動力異常、內臟感覺過敏、腦-腸軸的異常、精神心理因素、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有關,治療相當棘手,嚴重困擾著患者的日常生活[6-7]。西藥對本病的治療缺乏特異性,且副作用相對較多,基于西醫治療的局限性,許多學者已將目光轉向中醫藥,力求尋找出療效好、副作用小的方藥來治療。
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按照腹瀉型IBS的臨床表現可將其歸為“腹瀉”、“腹痛”等范疇,病位在大腸,涉及肝脾。吳鶴皋云:“瀉責之于脾,痛責之于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可見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調,致肝郁氣滯,肝脾不和,引起腸道氣機不利,傳導失司。肝的疏泄正常與否,是脾胃正常升降的關鍵,肝脾失調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故采用抑木扶土法。臨床上脾虛與肝郁常同時存在,所以,健脾與疏肝結合治療肝郁脾虛型腹瀉型IBS常可收到滿意的療效。痛瀉藥方主治肝郁脾虛所致的腹瀉,最早出自《丹溪心法·卷二》,臨床常被用于腸炎、腹瀉、泄瀉等的治療。方中白術,健脾益氣,培補坤元;生白芍,養肝陰,柔肝體,斂肝氣,使肝木不至過分克伐脾上:陳皮調理氣機,醒脾和胃;防風調達肝氣,以應肝木風動之性,升運脾氣,全方共湊健脾疏肝,調理氣機。
相關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8-11],痛瀉要方具有以下作用:(1)鎮痛止瀉作用:①對腸道肌肉的影響:乙酰膽堿所致的家兔離體小腸平滑肌收縮受到抑制,收縮幅度變小,基線下滑,頻率降低;②痛瀉要方可顯著提高慢性內臟痛覺超敏大鼠模型及熱板法疼痛小鼠模型疼痛閾值。(2)抗炎作用:痛瀉要方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IL-6、IL-8促炎細胞因子含量,同時升高L-10抗炎細胞因子的含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辨證基礎上采用痛瀉藥方加減治療肝郁脾虛型腹瀉型IBS,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達到標本兼治,且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充分顯示了中醫藥對IBS的治療優勢與前景。但本研究觀察時間相對較短,今后的研究可進一步觀察其遠期療效。
[1] 毛麗娟,韓樹堂.痛瀉要方對腹瀉型IBS患者腸黏膜肥大細胞活化的影響[J].北方藥學,2011,8(3):55-57.
[2] 賴瑞敏,曹立穎,喬麗娜,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療效的系統評價[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20(22):2106-2110.
[3] 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1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31.
[6] 曾山.痛瀉要方加減聯合黃連素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2,5(12A):72-73.
[7] 賴良.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J].當代醫學,2013,19(17):136-138.
[8] 胡旭光,楊全,洪文,等.慢性內臟痛覺超敏大鼠及熱板法疼痛小鼠模型對痛瀉要方的鎮痛反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16):3086.
[9] 林錫芬,彭林,賴慶勇,等.桂枝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48例[J].中醫研究,2012,25(3):18-20.
[10] 張國萍,郭蕾,竇志芳,等.逍遙散和痛瀉藥方煎劑對肝郁脾虛證大鼠模型的改善作用[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3(1):23-25.
[11] 劉豐.痛瀉要方倍用防風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實驗研究[J].中醫學報,2013,11(28):1673-167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5.025
湖南 412008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院肛腸科(劉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