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蘭 黃雨蒙

黃石市鐵山區,因礦設企,因企建區,是典型的工礦城區,它曾今是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創造過無數輝煌的歷史。如今,走進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社區,不少地方看起來有些滄桑甚至破舊。然而當你深入社區樓棟,發現的卻是另外一片風景:道路也許狹窄卻一塵不染,樓棟雖然老舊但四周綠化繁茂,生機盎然。就連一些高檔社區都無法幸免的“牛皮癬”廣告,在這里也難覓蹤影。
要問這是怎么做到的,按照勝利路社區黨委書記劉歐洲的說法:“社區那么大,用再多干部也管不過來。所以最重要的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用社區治理‘支點’撬動居民自治熱情 。”
13號樓的“傳奇”
勝利路社區60歲以上的居民達到24%之多,而社區多數居民樓也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不僅房屋老舊,衛生也是難題。樓道里亂堆亂放,一片漆黑,‘牛皮癬’廣告滿墻都是。”居民李靜提起以前的社區環境直搖頭。
去年4月,黨委書記劉歐洲召集了一個社區居民聽證會,讓大家給社區工作把脈問診。
會上,13號樓的幾名熱心黨員首先開腔。“衛生太差了。”“樓道里東西都擺滿了啊,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感應燈也沒一個,到晚上了都是黑黢黢的。”
其實,面對這些難點,劉歐洲也有自己的苦衷:“社區居民將近6000人,而干部只有9人,光靠我們幾個是不行的。”說到這,他突然靈機一動,半開玩笑地對13號樓的幾名黨員說:“要不你們13號樓搞個試點,你們來當門棟長,協助我做一些事。”就這樣,桂禮斌成了13號樓的樓棟長,佘培唐等幾個黨員則成了13號樓各單元的門棟長,成為解決樓道問題的“敢死隊”。
因為平日與居民關系熟稔,發動居民做事也容易很多。5月,他們在社區發起“我愛我樓”活動。在他們的帶領下,居民們都行動起來。樓道里的觸摸燈安起來了,“牛皮癬”廣告被鏟得干干凈凈,就連最難處理的樓道雜物,也慢慢開始得到清理。若還有居民不配合,樓棟長就帶著上下鄰居反反復復上門做工作。“都是老鄰居了,哪好意思一直礙著別人呢?”勸了幾次,居民也都愿意配合了。
13號樓脫胎換骨的變化可羨煞了周邊的樓棟,大家紛紛來13號樓學習取經。“我愛我樓,黨員帶頭”工作法在勝利路社區順利推廣。
隨后,社區15個樓棟、55個樓門成立“樓棟自治聯盟”,并推選出了自己的會長、副會長等人選。“這個聯盟主要是為了幫助門棟長、樓棟長解決他們無法完成的工作。”會長賈士云說,自治聯盟的成立,讓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更強。
今年6月2日,自治聯盟對第二季度評選出來的10個樓棟進行嘉獎,授予“文明衛生樓棟”榮譽,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被極大激發出來。
社區里的文化大餐
礦山路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去年剛剛建成,2000平米的辦公大樓,社區干部只將其中的200平米作為辦公場所,剩下的全用作了居民的活動中心。從一樓到四樓,閱覽室、棋牌室、聲樂室、健身房、舞蹈室、奇石室等近20個活動室,讓人看了大為觀止。
“建這么多活動室,一方面是為了豐富居民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想以此為基礎,整合有特長有技藝的居民,引導他們成立協會,為社區更多群眾服務。”社區黨委書記占春秀介紹。
早先,社區里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舞蹈班子,各隊常為爭搶地盤發生摩擦。活動室建成后,占春秀不時邀請各舞蹈隊的隊員來這里教舞練舞。時間一長,隊員之間都熟了起來,甚至經常切磋“舞藝”。見時機成熟,占春秀便鼓勵這些舞蹈隊成立協會,將其合為一體。
在社區的引導下,居民們還成立了書畫協會、音樂協會、空竹武術協會等多個居民團體。當記者問占春秀管理這么多協會是否很累時,她開心地笑了起來:“社區只是提供了場地和設施,其余的日常管理,例如衛生打掃、室內布置、值班值守、活動安排,協會都能很好地完成,根本不需要我們操心。”
在奇石室,怪石嶙峋,藏品斗艷。據介紹,滿屋的展品都是社區奇石協會會員自己貢獻出來的。在書畫室,墨香四溢,字畫滿墻,這些墨寶是書畫協會會員的作品。在聲樂室,61歲的鄧承建正在練習小提琴,悠揚的琴聲滿室環繞。“我們在彩排節目,準備參加今年七一社區第三屆文化節。社區無償為我們提供活動場地,這也算是我們對社區的回饋吧!”除了參與社區重大活動,鄧承建和他的團隊平時還會開設學習班,為社區里的小孩和音樂愛好者提供免費培訓。
占春秀說,往常的社區文化節節目都是由組織者準備,而今年卻是由社區居民自發排練的。
不一樣的居民意見會
今年4月,友愛街社區要舉行社區文明創建活動。在很多居民眼中,這類活動都是走過場、搞形式。但友愛街社區書記陳翠蘭打算換一種方式來舉行這個活動。
4月的一天,陳翠蘭把社區居民代表50多人聚在會議室里。陳翠蘭沒有長篇大論:“大家對樓棟管理有什么意見,可以提出來。”隨后,她發給每個居民一張卡片,讓大家把意見寫在上面。不用長篇大論,也不用起立發言,這種方式讓居民覺得很新鮮,大家都放開了膽子在紙上刷刷刷寫起來。“樓棟堆放的雜物太多”、“車位不夠”、“樓道太黑”。寫完之后,社區干部將卡片貼上黑板,對其進行歸類整理,發現“樓道亂堆亂放、車位不足”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陳翠蘭接著說:“現在大家說說,這些問題怎么解決,該采取哪些途徑?”
自己提出的問題,居民們全都感同身受,發言也積極起來。“讓車主協商解決”,“不讓外面的車停進社區,把車位固定下來”。大家提出解決辦法,并且很快就表決通過了。
會議結束后,居民們對這種會議方式贊不絕口。一名退休居民說:“真有意思,我以前還沒參加過這種會議呢!”
“這樣開會除了能調動積極性,還有一個好處:問題是居民自己提出來的,解決辦法也是他們想出來的。因而在以后的工作過程中,我們就很少遇到阻力。”陳翠蘭告訴記者,這種“開放空間式社區自治模式”是她在參加社區書記培訓當中學到的。“開放空間式社區自治模式”給社區發展和治理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促使社區自治機制創新,也帶動了社區發展和自治水平的提高。
“當前,中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變化迅速,很多以前的管理經驗都不管用了。在我看來,現在的基層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就是找準時代的結合點,根據最新的社會現狀,調整手段和方式。”鐵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程漢忠說。
鐵山區除了勝利路社區的社區自治聯盟、礦山路社區的事務文化協會、友愛街社區的開放空間式社區自治模式,盛洪卿社區的鄉賢理事會、龍衢灣社區的“民事合議團”也同樣成功。這幾年,鐵山區“讓居民自己管自己”的社區管理模式成效顯著,先后召開居民論壇近500期,居民參與2萬余人次,興辦實事、好事300多件。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城市社區建設中心陳偉東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長期以來,我們在建設社區時主要依靠行政工作來推動。這種大政府、社區包辦的方式帶來的后果是,政府買了單,老百姓卻不買賬;社區干部勤趴苦干,居民卻抱怨連連。未來的社區治理,政府必須從單方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讓居民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從而推動各種利益相關者共同來建設社區公益事業,提供社區公益服務,解決社區公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