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俞鋒
(中國民用航空寧波空中交通管理站,浙江 寧波 315000)
浙北地區一次颮線天氣的數值模擬分析
陶俞鋒
(中國民用航空寧波空中交通管理站,浙江 寧波 315000)
利用NCEP1°×1°的再分析資料對2014年3月29日發生在浙北地區的一次颮線天氣過程進行診斷分析,并用中尺度數值模式WRF3.2.1對該過程進行數值模擬。結果表明,高空槽、低層冷渦和地面氣旋為這次颮線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K指數和θse等值線反映了浙北地區大氣層結的不穩定性。此外,WRF模式基本上能模擬出本次颮線過程的中β尺度結構特征。數值模擬結果顯示,低層正渦度,高層負渦度的配置有利于強對流的產生和發展;850 hPa的流場特征能夠很好地分析出颮線系統經歷發生、發展到消亡的演變過程。
颮線;中β尺度;WRF模式
颮線是一種中小尺度天氣系統,是在有利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雷暴云,由許多個雷暴單體(其中包括若干超級單體)側向排列而形成的強對流云帶[1],一般長約幾十至幾百千米,寬約幾十至二百千米,時間可持續幾小時至十幾小時。沿著颮線可出現雷暴、暴雨、大風、冰雹和龍卷等劇烈的天氣現象,是一種很具有破壞力的嚴重災害性天氣。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值模擬試驗已成為研究颮線的重要手段。國外已廣泛地開展了颮線的數值模擬試驗,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2-3],國內在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4-6]。由于颮線是中β尺度強對流天氣系統,形成、發展非常迅速,在時空上難以為常規氣象觀測網所識別,受高時空分辨率觀測資料的制約,目前國內颮線數值模擬試驗工作尚不多見。本文采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WRF3.2.1對2014年3月29日浙北地區一次颮線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并利用模擬結果對颮線過程進行診斷分析,探討其觸發和維持的機制。
2014年3月29日,受高空槽東移,低層和地面低渦南壓影響,下午14時(北京時,下同)至晚上19時一次颮線天氣自西北向東南影響浙江北部地區,颮線的移動速度較快,所經過的地方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強對流天氣。從寧波機場自觀系統(AWOS)上氣象要素顯示可見,氣壓16—17時踴升,升幅達3 hPa;氣溫16—17時驟降5℃;風向風速變化也很劇烈,風向由之前的VRB(風向不定)轉為西北風,風速急增,平均風由2 m/s變為13 m/s,且陣風為22 m/s。此次颮線過程,在雷達回波圖上呈明顯的弓狀形態,總長度超過300 km,并伴隨雷暴和冰雹等劇烈天氣現象。
這次颮線過程發生的大尺度環流背景是,從3月29日08時的圖來看,500 hPa上(圖1a)整個大氣環流呈一槽一脊型,其中在華東地區的高空槽比較深,以徑向環流為主,V風分量偏大,西北氣流強盛,風速大于20 m/s,同時從溫度場上看,溫度槽是落后于高度槽;700 hPa上南支西風槽加強東移;850 hPa形勢場上(圖1b),江浙皖一帶為閉合的低壓中心,且在其后部有分散的暖中心與之配合,形成一個熱低壓,溫度垂直分布上有不穩定層結。另外,在近地層江浙地區有明顯的氣旋輻合,導致強烈的抬升運動并觸發不穩定能量釋放,從而產生強對流性天氣。

(實線為等高線,單位:dagpm;虛線為等溫線,單位:℃;棕色線為500 hPa槽線)圖1 2014年3月29日08時500 hPa(a)、850 hPa(b)高度場和溫度場
2.1 水汽條件
分析3月29日08時950 hPa上的比濕(圖2a)可知,颮線天氣發生前,在浙江中部和福建北部分別有中心值為10 g·kg-1和12 g·kg-1的高比濕中心,遠遠高于同緯度的其他地區。在安徽中部和江蘇南部一帶,比濕等值線分布相對比較密集,也即濕度梯度大的地方,被稱作“干線”。在干線附近有明顯的風場輻合,極易形成中小尺度垂直環流,地面干線附近是雷暴和颮線的高發區。另外,從850 hPa風場矢量及水汽通量圖上(圖2b)可以看到,水汽通量的大值中心區基本分布在沿海洋面上,呈西南—東北分布,與風場走向基本一致。同時在浙北地區水汽通量場分布相對密集,表明受北方冷空氣影響,西南暖濕氣流在該地區逐漸累積,形成深厚的高濕氣層,為強對流的發展創造了水汽條件。
2.2K指數及假相當位溫
中尺度對流系統發生的必要條件是大氣層結的不穩定。K指數是綜合了垂直溫度梯度、低層水汽含量和濕層厚度的一個物理量。利用3月29日08—14時K指數場和假相當位溫場資料,對這次颮線天氣的大氣層結穩定度和大氣不穩定能量進行分析。從圖3a中可以看出,08時在江浙皖交界處出現一K值大于36℃的閉合高中心,說明已具備發生對流性天氣的不穩定層結;到了14時(圖略),隨高空引導氣流作用下,此高中心值已位于浙北地區,而江浙皖一帶的K值小于25 ℃,層結趨于穩定。分析沿121.5°E的假相當位溫(θse)場垂直剖面可知,29日14時(圖3b),在28°N~32°N之間θse最低值為324 K以下,出現在500 hPa附近,500 hPa層以上θse增大,層結穩定,500 hPa層以下θse也增大,到近地面層θse基本在334 K左右,表明大氣處于上干冷、下暖濕的對流不穩定層結狀態。同時可以看出在30°N~32°N附近θse線有傾斜現象,特別是在低層θse線基本與等壓面垂直,對流不穩定度呈中性,說明對流層低層的對流穩定度很小,由濕斜壓渦度發展理論[7],當具有較高濕位渦值得冷空氣向下入侵時,極易造成暴雨天氣。

圖3 2014年3月29日08時K指數圖(a)(單位:℃)和14時沿121.5°E的假相當位溫(θse)垂直剖面圖(b)(單位:K)
3.1 資料及試驗方案
文中采用中尺度數值模式WRF3.2.1,對2014年3月29日浙北地區強颮線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模式使用NCEP提供的水平分辨率為1°×1°的再分析資料作為初始場。在模式中采用了雙重嵌套方案,模擬區域的中心位置為(30°N,121.5°E),粗網格格點數為100×90,格距27 km,細網格格點數為91×91,格距為9 km。垂直方向為30個σ層,積分時間由2014年3月29日08時到30日02時,時間步長為180 s,每1 h輸出一次模擬結果。
WRF模式所選用的物理過程參數為:LIN云微物理過程方案;RRTM長波輻射方案,Dudhia短波輻射方案,每10 min調用一次輻射過程;積云對流采用Kain-Fritsch方案,每5 min調用一次。
3.2 渦度和散度模擬分析
這次強颮線過程發生在非常有利的天氣形勢背景下,從地面到中高層500 hPa的形勢配置都有利于強對流的發生發展。3月29日08時,地面低渦南壓至江浙皖一帶,開始影響浙江北部地區。由于低渦的抬升作用明顯,低層為輻合上升運動,而高層則存在明顯的輻散區。圖4分別給出了29日16時沿121.5°E的渦度和散度垂直剖面模擬圖,由圖4(a)可知,在31°N附近從近地面一直延伸到700 hPa均為正渦度密集區,其中大值中心位于850 hPa,中心值為24×10-5s-1,表明該地區輻合上升運動明顯;700~400 hPa之間為負渦度區,中心值為-18×10-5s-1,位于550 hPa層上,說明高層存在明顯的輻散運動。
從同期的散度模擬場看,在31°N附近中低層同樣存在強輻合,高層為輻散,但與渦度場特征不同的是,散度的輻合區最高的高度達到500 hPa左右,極值中心位于700 hPa附近,范圍明顯大于輻散區。這種低層正渦度,高層負渦度的配置有利于維持較強的上升運動,對強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3.3 垂直速度場模擬分析
由于垂直速度的分布特征表明了颮線的結構特征,在模擬29日08時850 hPa上垂直速度場時(圖略),結果顯示,在蘇皖交界處存在一條孤形垂直速度密集帶,這是颮線前沿的強對流帶。此后,該強對流帶不斷向東南移動和發展,中心強度增強,到16時(圖5),最大垂直上升速度為0.4 m/s,并由原先的一個中心位置分裂成若干個,表明在颮線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新的云體生成。孤形強對流帶與颮線發生區域相比,兩者均呈東北—西南走向,但強中心位置模擬略偏西南,總體來說,模擬效果較好。隨颮線的消亡,強對流帶也基本消失。

圖4 2014年3月29日16時沿121.5°E的渦度(a)和散度模擬(b)(單位:10-5s-1)

圖5 2014年3月29日16時850 hPa垂直速度模擬(單位:m/s)
3.4 颮線的發展過程分析
對比各個時刻的低層850 hPa流線分布特征,發現強對流帶與低層氣流匯合線或切變線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從圖中可以看出,模式時間在08時(圖6a)江浙皖交界處有一閉合流場,西北高壓有一定的加強,與海上高壓之間的流場線曲率有一定的增大,表明輻合加強,切變線加深,為颮線的觸發形成做前期準備。與圖6a相比,圖6b中西北高壓開始南下,兩高之間的流場曲率再次增大,輻合進一步加強,此時浙北地區存在與颮線強對流對應的東北—西南走向的氣流匯合線,匯合線的北側為偏北氣流,南側為西南氣流。圖6c與圖6b相比,流場匯合線略有向南擴散,該時間段正是強颮線對流天氣影響浙北地區,另外,南海低壓開始東伸,西南氣流加強。圖6d中,由于受西北高壓南壓和西南氣流共同影響,海上高壓逐漸東退,兩高之間的流場線曲率開始減小,由此可見,此時的颮線正處于消亡階段。
以上模擬結果表明,WRF模式能夠較好地模擬出颮線系統中β尺度850 hPa的流場特征,并由850 hPa的流場特征能夠較好地分析出颮線系統所經歷發生、發展和消亡的演變過程。
利用WRF模式對2014年3月29日發生在浙北地區一次颮線過程進行數值模擬,結果顯示,WRF模式對此次過程發生發展機制具有較好的模擬能力。
1)這次颮線過程是在比較有利的天氣背景下發生的,高空槽、低層冷渦和地面氣旋為主要的影響系統。干冷空氣從中高層的入侵加深了浙北地區的不穩定,形成下濕上干的層結,導致強對流產生和發展。

圖6 2014年3月29日850hPa流場模擬08時(a);14時(b);16時(c);18時(d)
2)水汽輸送是通過高空3層的西南暖濕氣流來實現的,受干冷空氣影響,暖濕氣流在浙北地區累積;同時,K指數和θse等值線反映了大氣層結的不穩定性,容易產生中尺度對流系統。
3)高分辨率中尺度數值模式WRF基本上能模擬出本次颮線過程的中β尺度結構特征。數值模擬結果顯示,這種低層正渦度,高層負渦度的配置有利于上升運動,對強對流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4)強對流帶與低層的流場有較好的對應關系,其中850 hPa的流場特征能夠很好地分析出颮線系統經歷發生、發展到消亡的演變過程。
[1] 劉淑媛,孫健,楊引明.上海2004年7月12日颮線系統中尺度分析研究[J].氣象學報,2007,65(1):84-93.
[2] Fovell R G, Ogura 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midlatitude squall line in two dimension[J].J Atmos Sci,1988,45(24):3846-3879.
[3] Zhang DaLin,Gao Ku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n intense squall line during 10-11 June 1985 PRE-STORM, partⅠ: model verification[J]. Mon Wea Rev,1989,117(5):960-994.
[4] 何宏讓,魏紹遠,曾文華.江淮副高后強對流分析和數值模擬研究[J].氣象科學,1999,19(2):142-148.
[5] 余清平,王興寶,陳中一.一次颮線過程的數值模擬和動力分析[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1):79-85.
[6] 慕熙昱,黨人慶,陳秋萍,等.一次颮線過程的雷達回波分析與數值模擬[J].應用氣象學報,2007,18(1):42-49.
[7] 吳國雄,蔡雅萍,唐曉菁.濕位渦和傾斜位渦發展[J].氣象學報,1995,53(4):387-404.
201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