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星宇
江西省九江日報社,江西九江 332000
在日常新聞實踐中,不少官員熱衷的詞語常常充斥耳邊,不少廢話連篇的文章不時見諸報端,而事實上,受眾早已對其視聽疲勞、味同嚼蠟,甚至淪為茶余飯后的笑談。做好新時期新聞傳播工作,新聞從業人員要少打“官腔”、多說“人話”。
新聞工作是對實踐創造的真實記錄,是對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基層是社會的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也是開展新聞工作的源源活水。新聞工作者只有扎根基層,才能感知群眾冷暖,體察群眾訴求,才能將現實生活生動地刻畫出來,把群眾呼聲真切地表達出來。
新聞工作者既要上接“天聽”,更要多接“地氣”,沉下身去,親臨基層。親眼目睹、親身感受是新聞真實性的內在要求,要克服對網絡的過度依賴,不做復制粘貼的“電腦記者”;避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不良傾向,不當照抄照搬的“文件記者”;提倡體驗式和調查性報道,不當坐等來稿的“衙門記者”;強化只有在基層在現場才能抓獨家、出精品的意識,不當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
筆者認為,新聞工作者要有悲天憫地的情懷,具備普遍的同情心和愛心,時刻感受這個時代的脈動;在至真至情的書寫中才能感動更多受眾,在大視野的視覺下才能寫出立意高、影響大的作品。帶著感情和責任去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切身體驗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傾聽普通百姓的意見心聲,把對人民群眾的情感融入到新聞報道之中。
近年來,網絡媒體的互動特性對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構成了嚴峻挑戰,此種背景下,傳統媒體更須放下身段,轉變高高在上的作風,改變曲高和寡的文風,倡導平民視角、平等交流、平實文風,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增強文章親和力和感染力,使文章耐看耐讀,雅俗共賞,切實提高傳播實效。
新聞作品不是整天板臉的包拯,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老僧。在傳媒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新聞創作需要創新,需要重大的新聞題材,需要完美的新聞策劃與新穎版式,更需要生動活潑的語言和漂亮的文本,要練就“活”“短”“實”“新”的新聞寫作本領,以滿足受眾的閱讀需要,盡量給讀者“悅讀”體驗。
“活”。就是熟練掌握消息、通訊、時評、新聞特寫等不同文本類型,摒棄一切呆板、晦澀、八股的寫作手法,巧妙適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合理借鑒電影蒙太奇、回話白描等處理技巧,想方設法讓新聞語言生動活潑起來,避免干巴巴、苦澀澀的行文,真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
“短”。就是要避免“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現象,文本一定要干凈、利落,力求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簡短精煉。如果可以,槍斃每一個多余的“的”“地”“得”。
“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作品要立足實情、貼近實際,報實情、講真話。大道至簡,文風貴實。新聞內容要多提實實在在的“干貨”,少說不痛不癢的“水貨”,語言力求平實,情真意切,真正讓受眾喜歡讀、讀得下、讀得懂。
“新”。要在充分擁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努力從實踐中發現新東西,做到富有新意。積極探索新聞寫作手法的創新,認真對待每一次新聞采訪、每一個標題制作、每一篇新聞寫作,力求在相同的題材下能賦予新聞新意,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同時,追求文本之美,給讀者帶來更多愉悅的閱讀體驗。
多說“人話”是每一名新聞從業人員的題中之義、應盡之責,作為新聞傳播機構更要強化措施,營造“多說人話”的氛圍、培育“多說人話”的土壤。
強化可說“人話”之“機”,要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鼓勵新聞記者到基層一線去,到群眾中去,把工作的重心和報道的重點放在基層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上,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多到現場,多抓細節,扎實采訪,創新文本,綜合運用消息通訊、新聞特寫、現場抓拍、評論述評等多種體裁或手段,用好鏡頭,用活語言,切實提高新聞作品的貼近性和可讀性,使文章好看耐讀。
強化可說“人話”之“機”,要堅持不懈地實施“走轉改”。“走轉改”活動的宗旨是為人民群眾服務,是貫徹落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原則的具體體現,絕非傳媒行業的權宜之策,而是長遠之計;不是偶然之舉,而是必經之徑。“走轉改”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不能搞“一陣風”,也不可“運動化”,要建立和完善“走轉改”的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讓其真正成為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和價值追求,促使活動常態化開展,確保活動取得實效。
強化可說“人話”之“機”,要堅持開門辦報辦臺。把更多的筆觸、鏡頭對準人民群眾,用更多的版面、專欄、篇幅、時段聚焦世態人生,讓多說“人話”有氛圍、有陣地。新聞作品好不好,讀者觀眾說了算。要建立和完善新聞作品評價體系,將受眾的看法納入到評價體系,并放在突出的位置。通過廣泛征求受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作風文風,提升新聞傳播效果,增強新聞宣傳水平。
只有多說“人話”,新聞才會聚集“人緣”,不斷獲得新鮮的新聞素材;只有多說“人話”,作品才能把準“人脈”,真正做到聽民聲、察民意知民情、解民憂;只有多說“人話”,媒體才會吸納“人氣”,吸引更多受眾,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