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詩平
今年年初,國家信訪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實現了對信訪業務的全覆蓋。這一系統的使用,實現了對信訪事項的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對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對此提出:“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眾?!?/p>
對群眾來說,網上信訪讓漫漫上訪路有了替代性選擇,用鼠標和鍵盤即可實現下情上達,信訪成本因之降低;對政府而言,網絡平臺打造陽光信訪,辦理過程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行政效率必然提高。
然而,如果盲目樂觀地認為推行網上信訪就能減少上訪量,提高信訪效率,顯然有些為時尚早。因為由網絡搭建的信訪辦公室能否達到預期的目的,會不會遭遇“神回復”糊弄,信訪問題能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滿意的答復,“網上信訪”會不會最終成為形式主義的花架子,都尚難預計。另外,網上信訪本質仍是上訪,仍是上訪人具體甚至強烈的個人訴求。開通網絡投訴,這雖然是促進信訪工作密切聯系群眾的有益探索,但我們仍有擔憂:一者,網絡渠道暢通,會對群眾上訪形成分流,這在一些地方會不會異化為截訪的“正當理由”?二者,網絡投訴省轉市、市轉縣,假如一層轉一層,仍轉回基層,就會迫使不少人從網上走向網下,親自去上訪。如果是這樣,網上信訪的效率就會大大降低。
網上信訪要做到“不虛”“不空”“不偏”,就需要硬實的網下功夫,提供好網下保障。具體地說,一方面要盡可能地簡化網上信訪操作流程,設置相應的回應機制;另一方面要設計和落實好網上信訪投訴之后的跟蹤和監督制度,對一些上訪信息告知去向,具體誰在辦,什么時候辦好,將久拖不辦的部門進行曝光,將接訪信息放在陽光下。如此形成一種倒逼機制,才能暢通權利救濟渠道、拓寬訴求表達平臺,促使相關部門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讓群眾真正受益。否則,網上信訪就只是一種噱頭和形式主義,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群眾最終還是不滿意,降低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本欄編輯/張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