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
“西安一社區遇塌方式腐敗,居委會主任單筆貪5000萬元。兩委成員全部涉嫌受賄,親屬寫聯名信求情,有居民拒簽字。”近日,《法制晚報》刊登的一則報道揭開了基層腐敗現象,令人觸目驚心。
社區塌方式腐敗,滋生的土壤并不另類,甚至可以說顯而易見。報道提到的兩件事很能說明問題:東灘社區土地開發、回遷等事宜,都是“一把手”說了算;居委會主任于凡被宣布接受調查后不久,其親屬和居委會的人竟然讓村民寫聯名信保他,結果是“有居民拒絕簽字”,可知簽字的是多數。從中可以看到,涉案社區根本沒有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社區干部結成利益共同體,互相打掩護;部分居民法律意識淡薄,正義感更是低到了地平線。在這樣的社區,塌方式腐敗簡直是避無可避。
值得警惕的是,這樣的社區絕對不是僅有的“奇葩”。去年2月,網曝稱“坐擁20億資產”的廣東深圳龍崗南聯社區原村委會主任周偉思就因涉嫌受賄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單位行賄罪,站在了被告席。類似案例也屢見報端。
從官員的行政序列來看,“村官”和社區干部甚至都談不上是官,但這些不是官的“官”卻擁有巨大能量,在土地征用、資源開發、涉農補貼、招商引資等方面有著外人難以想象的自由裁量權。很多基層對于村居干部幾乎沒有有效監督,村居干部不是公務員,不受國家禁止公務員經商的有關規定限制,而鄉鎮、街道一級的內部文件規定,也沒有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
治理基層腐敗,有一些理念需要老生常談,比如建立健全制度約束,將基層事務真正公開,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提高基層干部貪腐的違法成本,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等等。關鍵在于這些理念如何落實。從中央巡視組發現的基層腐敗案件看,高層對于危及基層社群和政府關系的基層腐敗高度重視,中央巡視組所使用的“基層腐敗成為普遍問題”的表述也說明,如今,到了依法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加強基層監督管理的時候了。
治理社區塌方式腐敗,“查”與“管”要兼顧,以查案的持續力度震懾腐敗分子,以完善制度的扎實工作鏟除腐敗溫床。該出手時要出手,否則,病入膏肓再醫治就回天乏術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