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2015年已是施凡在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戲)學戲的第四個年頭。不過當我見到他,感覺他像一個剛入學不久的孩子,一臉稚氣,童聲未脫,個子也不高。與他聊了幾句后,才知道,他今年才13歲,9歲就考進了北戲,比一般的學生早入學好幾年,難怪看著小。想一想如今,9歲就能入校學戲,實屬少見,我們不妨聽聽施凡是怎么說的吧。
別看施凡歲數不大,但四年的住校學戲生活讓他說起話來大大方方,格外成熟穩重。施凡的老家在哈爾濱,他3歲時便因嗓音天賦過人,參加了聲樂興趣班,后進入哈爾濱少年宮合唱團學習聲樂。那時的施凡十分風光,馬不停蹄地參加電視臺等舉辦的各種節目和比賽。“那會兒忙的時候,每周要跑三次電視臺,經常是吃盒飯,晚上11點多才能睡覺。”施凡回憶。
從課堂到舞臺,從課業負擔到演出的勞碌與壓力,這樣的強度對于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而言是不堪重負的,特別是施凡本身就年幼體弱。他身體一度累垮,生了一場大病,在醫院躺了兩個月之久。母親看著十分心疼,就讓施凡休學一年,并到海南休養了5個月。
施凡從海南休養回來后,父母將他的演出活動一概推掉,只叫他專心學聲樂。但感覺孩子的身體仍然不大好,因此就給他報了一個京劇班,學習京劇的基本功來強健體魄。施凡在京劇班學習一些樣板戲,通過鍛煉,他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后來京劇班的老師建議施凡,既然嗓子條件這么好,不如去北戲學習小生,發揚特長。
這樣施凡在母親的陪護下報考北戲。在考完基本功后,施凡在考官面前唱了一首兒歌。他并不知道要考什么行當。一位考官教他用小嗓發音,他又用小嗓唱了唱。本以為沒有發揮好,可沒想到,竟然真的考上了。
施凡的基本功和身體素質比較弱,但嗓音條件好,樂理基礎好。他的老師曾寶玉因材施教、揚長補短。在專業課上以教授唱功戲為主,同時加強施凡“武”的基礎。根據施凡的身體狀況,除了在基本功課上練習腰腿功、把子功、毯子功,在教學上曾寶玉老師也是用心良苦,畢竟京劇是唱念做打的綜合藝術,光會唱不行,身上沒有“武”做底子,表演出來也不會太好看。
施凡告訴記者,在學戲當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因為身體原因,造成“武”的方面也很薄弱。還好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漸好轉起來,練功的強度得以相應提高,“武”的短板一點一點地補上來。
入學頭一年,施凡跟著曾寶玉老師學了第一出傳統戲《轅門射戟》。施凡說,當時根本不知道戲里唱的是什么。之后,曾老師把戲里的人物掰開揉碎講給他聽,一句一句教他戲詞。這些年下來,曾老師教了施凡很多出戲,例如《轅門射戟》《石秀探莊》《羅成叫關》《小宴》《拾玉鐲》《豆汁記》《悅來店》等。
談到對施凡的培養,曾老師有太多的感慨。
記者:請問施凡學戲這幾年有沒有參加過什么比賽?
曾老師:2014年施凡以《轅門射戟》《羅成叫關》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文華藝術院校獎”第二屆全國青少年戲曲比賽,他是唯一一位以小生行當晉級的中專選手。那次比賽施凡最后獲得了銅獎,能拿到這個成績對于他這個年齡來說,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2014年,施凡還以《轅門射戟》參加CCTV第二屆全國學生京劇大賽,通過校內選拔,登上CCTV電視臺,得到了銀屏獎。雖然沒進決賽,止步前80名,但中專組這80位選手當中,攻小生行當的同樣只有施凡一個人,而且學小生的學生在十二三歲的特殊年紀,能控制好小嗓,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全國海選小生就選出他這么一位來,達到這樣的成績也是非常難得的。
記者:賽前您為施凡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曾老師:比賽的時間一般是10到15分鐘,我把要參賽的劇目挑出來以后,節選出一段重點的、能發揮出施凡特點的段落來,再給施凡著重指導。
記者:賽后施凡是否有所提高,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曾老師:賽后施凡的提高還是很明顯的,特別是隨著歲數的增長,他的唱功、身段、表演技能都在長進。
現在他的唱沒有太大問題,以后還要加強的是他“武”的訓練、身段的訓練。
記者:施凡現在13歲,很快要面臨倒倉的問題,請問老師這邊有什么準備嗎?
曾老師:他現在還沒倒,不過我估計也快了。倒倉是生理上的變化,因人而異,有的人很順利,有的人很困難。作為老師,我們會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情緒穩定,不要因為變聲后產生急躁的情緒,進而不合理地使用嗓子。同時保證孩子的飲食營養健康,作息有規律。通過這些方式讓孩子能夠順利地度過倒倉期。
記者:最后再談談您對施凡的期望吧。
曾老師:施凡是唱小生的好苗子,扮相、嗓音都非常好。之后我還會加強他身段和“武”的方面的練習,希望他更加的完美。
另外,施凡還有一年多就中專畢業了,我會就考學方面多給他指點,也希望他最終能考上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