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文
在第七章的課堂上,我們學習了頻數和頻率——在統計數據時,某個對象出現的次數稱為頻數;而頻數與總次數的比值稱為頻率。通過查閱,我發現頻數屬于“絕對數據”,而頻率則是“相對數據”。那么,這標志著它們什么是不同的呢?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它反映了某校10名中學生的身高情況(單位:cm):175,170,171,172,176,175,171, 176,171,172。
通過這10個數據,我們可以列出各個數字出現的頻數和頻率為:
175:頻數為2,頻率為0.2。
170:頻數為1,頻率為0.1。
171:頻數為3,頻率為0.3。
172:頻數為2,頻率為0.2。
176:頻數為2,頻率為0.2。
很顯然,頻數的和就是這次調查的樣本容量,而頻率的和為1。可以發現,頻率的值遠小于頻數的值——因為頻率是頻數與總次數的比值,這個比值一定是小于1的。
當我們理解了這個,就很容易明白頻數和頻率的不同了:“絕對數據”是指頻數在固定的一組數據內同樣也是固定的,“相對數據”則是說頻率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比值,只能表示某個對象出現的頻繁程度,并不能表示數量。
那么,假如是在固定的時間段內,這種關系仍然成立嗎?
某市在20天中,有3天是雨天,另外17天為晴天,則該市陰天出現的頻數為3,頻率為0.15;晴天出現的頻數為17,頻率為0.85。但是在與該市相鄰的另一市,這20天都為晴天:我們可以算出晴天出現的頻數為20,頻率為1。
在上題中,出現了頻率等于1的情況,也就是說當頻數等于樣本容量時,頻率可能為1。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時間段內,頻數的“絕對”和頻率的“相對”關系仍然存在。
但是,雖然頻率不是一個絕對的量,它的作用可比頻數大得多。人們用它來更直觀地反映數據規律,人們還用它和頻數的相對關系畫出了頻數分布表和頻數直方圖,為人們進行了數據的整理與描述提供了極大地便利。總的來說,頻數的“絕對”和頻率的“相對”進行了優勢互補,使數據提供的信息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