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娜 王義彬
摘要:本文采用了紐爾·卡斯特的認同理論與民俗學相關理論,試以晉江市磁灶鎮前鋪村南音社團為個例進行研究,根據實地調研情況和所收集資料,近一步分析其民間信仰、地域經濟、地域族群的身份認同與鄉鎮南音社團得以持續發展的關系,為南音的傳承研究和南音民間社團研究提供參考作用。
關鍵詞:南音社 民間信仰 族群認同
“南音”,又稱“泉州南音”“泉州弦管”,被譽為“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也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樂,主要流傳于福建南部沿海的泉州、廈門、漳州三市及所屬各縣,同時盛行于臺灣、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東南亞各國閩南籍華僑旅居的地區。“在閩南特殊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生態下,泉州南音作為古閩越文化中的民間音樂長期交融而形成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一個開放的、文化的、交融的、動態的、充滿動力的社會環境中生長,呈現出南音樂社特有的群眾性、持續性的傳承特點,它是以泉州為核心的地緣、人緣、血緣、神緣群體的特殊結構,包括社會階層、政府與民間、專業與業余、老人與小孩、男性與女性、不同的族群、不同信仰群等息息相關的。”
一、晉江市磁灶鎮前鋪村南音社概況
筆者和南音這份特殊的情緣始于晉江。晉江是福建南音主要發展區域,社團分布廣且數量眾多。據2006年晉江市南音社團普查統計,全晉江市區共有南音社48個,成員1704人,其中有9個南音社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在晉江,逢年過節、廟會等民俗活動,各鄉鎮南音社團都會進行現場南音表演,并通過廣播播放于村頭巷尾,南音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耳濡目染的當地人不論男女老少,都能隨口哼唱幾句。
晉江市磁灶鎮前鋪村南音社成立于2002年,成員25人(現如今成員流動性極大,人數無法確認),現任社長蘇桓概,正是筆者旁系宗親,骨干社員有:蘇佳種、吳瑞英、蘇秀仁、謝碧治、陳秀嫌、陳秀蘭、蘇雪峰、蘇小珊、蘇明玲、蘇梅溶等。南音社存有傳承百年的曲、譜。南音社距離筆者家近兩公里,坐落在村落南邊山腳下的蘇夫人姑廟宇中,廟宇由海外僑胞、善男信女捐資修繕,原專門為前鋪村南音社提供一間近二十平方米的活動室。2010年,由愛國僑親蘇用發先生捐建“蘇夫人姑”研究基地大樓,特搭建一個戲臺用于廟會戲班和南音社的演出活動。南音社日常工作及運轉由村老年人協會負責,由社長組織弦友集中于每周日下午固定排練,并定期邀請南音方面的專家、泉州師院老師為指導社團排練、演出。
二、民俗活動與當地宗教信仰為其傳承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前鋪村南音社最年長、現年97歲高齡的成員蘇用澳(同音)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到:“約定俗成的南音娛樂休閑是當時南音社老社員們在社團正式組建前的生活常態,也幾乎是所有鄉鎮南音社團的日常畫面。每天勞作之后,大家就會聚集在某位弦友家中悠閑彈唱南音,以樂會友。”南音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已無形將閩南地區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及當地人的感情意識糅合其中,“當人們在談及南音時,必然要涉及這一區域的民俗;而在研究閩南民俗時,也勢必將南音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事實上,閩南的民情風俗,已經成為福建南音存在的支柱,傳承和發展的基礎。”晉江人的一生要伴隨多次的民俗活動,包括滿月酒、周歲酒、成人禮、婚禮、大壽甚至白事,每逢民俗活動,南音表演必不可少。除此之外,由于閩南地區經商者居多,民間信仰盛行,南音也不可避免地參與了廟會的慶典活動,例如:每逢農歷二月二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的觀音菩薩生辰日、成道日、涅磐日、每月初一、十五的祭祀活動以及南音人特有的“春秋二祭”――即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舉行隆重的“祭郎君”活動,既是南音唱奏的一種形式,也是閩南習俗的一部分。
對于前鋪村南音社來說,最隆重的要數一年一度的“蘇夫人姑”佛誕紀念日,善男信女前往寺廟進行大規模祭拜活動。而前鋪村南音社團也會在“蘇夫人姑研究基地”戲臺上連續演奏兩天,不僅如此,每年正月還保留著“四鄉南音會唱”的傳統,由每個鄉鎮南音社團精心準備兩至三個曲目,通過會唱形式,進行社團之間的交流和學習。
前鋪村南音社也由于頻繁的民俗活動成為村落集體活動的核心組織之一,這對于當前受到現代流行音樂沖擊,南音受眾群眾逐漸減小的現狀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如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所說:“民俗文化是一種適應性文化——表現為適應民眾集體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相對穩定的模式。”人們為了適應集體生存模式不斷接受民俗和宗教信仰文化,舉步為艱的南音社團也能夠在社會環境的烘托持續發展。
三、發達的民營經濟為其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晉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唐開元六年置縣就商通四海。作為福建省綜合實力最強的縣市,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縣市之一,其綜合競爭力2012 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五位,經濟實力連續17年位居八閩縣級之首。前鋪村南音社所處的晉江市磁灶鎮地處晉江市西北部,面積56平方公里,人口8.7萬,蘊含著豐富的瓷土資源。該鎮的陶瓷業生產源于西晉武帝泰始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我國陶瓷發源地之一,也是全國四大陶瓷石材生產銷售基地之一。正是由于閩南人愛拼敢闖的精神,近年來中小型私營企業分布越來越密集,僅該鎮就有350多家建陶企業,所生產的外墻磚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百分六十五,琉璃瓦生產幾乎壟斷了全國市場。世代經商的閩南人不僅保留了祭拜、上香,祈求家人平安生意興隆的民間信仰,而且將這種單純的民間信仰轉化為直接的物質捐助,在寺廟上香、添香油錢、逢大型廟會為寺廟捐款、花錢買“戲”敬神靈以表對神靈的敬意和虔誠,中大型企業則以企業名義進行捐贈,由蘇夫人姑護國宮辦公小組負責賬目,并以張貼紅條的方式告知群眾捐款明細。由于前鋪村南音社依附蘇夫人姑廟宇存在的地理優勢,所以其主要的經費來源都是企業家們及少數歸國僑胞對廟宇的捐贈撥款,“在‘落葉歸根這種精神理念的支配下,幾乎所有的閩南人致富后都注重回饋社會。”源源不斷的善款為前鋪村南音社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反而令人擔憂的是社團繼承人“青黃不接”、成員老年化的問題。
四、族群認同關系是維系其發展的精神紐帶
“在族群認同的基本要素中,語言是最方便也是最明顯的族群標志”在南音中使用的閩南語演唱,因其語言地域性特征,容易引起閩南人特殊的情感與心理認同,特別是背井離鄉遠赴港澳臺和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海外僑胞,“很多儀式可以釋放和加強社群集體的團結意識。”南音即是如此,熱愛南音的弦友在世界各地組建了南音社團,也讓更多的海外胞胎在異國他鄉,聽到凝聚著眾多海外赤子之心的鄉音,激發海外同胞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主義情感。海內外的南音社團也時刻保持密切交流和互動,2009年,前鋪村南音社團就遠曾赴菲律賓,為當地華僑華人進行專場演出并獲得了強烈反響。除交流演出以外,也包括其它召開學術會議、大力挖掘、發收集、整理海內外傳唱的南音曲譜等交流活動。為了通過南音維系認同感,除了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擁有民間社團的運營,南音也被請進了全市中小學的音樂課程,“自1990年至2001年,就有123所學校設立南音課,讓中小學生接受南音教育,并開展南音演奏演唱活動。尤其是在堅持辦好泉州藝校南音班的同時,2003年起在泉州師范學院正式創辦‘音樂學(南音方向)本科專業”。“通過集體行動建構起來、通過集體記憶保存下來的地方共同體,是認同的一種特殊來源”。人們對地域的認同情感得以通過集體性活動——南音表演來加強。
五、結語
晉江市民間私營企業的活躍使得民間信仰盛行,民俗活動豐富且頻繁,南音社團表演機會增多,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俗表演和鄉鎮文化藝術的繁榮。通過民俗活動、宗教儀式、南音社團表演等集體活動加強了人們對族群、地域的身份認同情感。從而使晉江市磁灶鎮前鋪村南音社在多元主義文化沖擊的現代社會中得以將這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南音,得以繼承和發展。對于中國南音的保護與傳承、泉州、晉江地區民間南音社團的發展調查等課題,許多前輩都做過較深入地研究和實地調研,筆者特選取家鄉南音社進行初步探索,雖該南音社在晉江市眾多社團中不具有代表性,但由于其鄉鎮地域經濟特點和民俗氛圍,其南音社發展也突顯出民間南音社團的發展典型。希望這一案例分析能夠在“民間南音社團”相關研究中起到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耀華.劉春曙.福建南音初探[M].廈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2]鐘敬文.鐘敬文文集·民俗學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3]汪曉云.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J].戲劇藝術,2014,(04).
[4][奧]西洛伊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斯著作選[M].林塵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5][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黃麗靈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王義彬.喧鬧的遺產[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