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聲樂演唱與表演過程中需要通過聲音與感情的融合來達到提高藝術表現力的目的。其中發聲是聲樂表演的核心內容。而在發聲技巧中主要又可以分為發聲部位、呼吸規劃以及發聲音準等三個層次。本文從上述的三個方面來探討在不同藝術表現情況下的發聲技巧,旨在通過本文的研究對聲樂演唱中發聲技巧與藝術表現的融合進行分析與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后續的實際演唱表演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聲樂演唱 發聲技巧 藝術表現 融合
聲樂表演過程中,無論是演員的形態還是演員的表情與發聲均是其藝術表現力的來源。在具體的表演過程中演員應該根據不同的聲樂作品中的內涵感情基調來對整體的藝術表現進行規劃。而聲音作為聲樂表演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其與藝術表現的結合直接決定了表演的成功與否,其在表演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而在現實的表演過程中演員往往僅注重發聲技巧或者藝術表演的單方面因素,并沒有將二者進行有機地融合。此種表演由于缺乏聲樂作品的“靈魂”很難在更深層次給觀眾以感動,進而使得聲樂的表演缺乏必要的藝術魅力。聲樂表演過程中的發聲技巧從技巧自身的種類方面來考慮,大致可以分為發聲部位、呼吸規劃以及發音音準等三個方面。本文從上述的三個層面分別來探討其與藝術表現的融合。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今后的聲樂表演以及理論教學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一、發聲位置與藝術表現的融合
發聲位置在聲樂表演的發聲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其直接決定了發聲的音色等核心元素。發聲位置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式:一種是單純的嗓音發音,此種發音位置的技巧與方法被廣泛地應用在通俗唱法領域;一種是通過腹腔共鳴即使利用“丹田”的擠壓作用進行發音。此種發音位置與方法更多地應用在重低音或者民族與美聲唱法中的非高音部分;另一種則是顱腔共鳴的發音方式。此種發音部位與方法主要應用在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中的高音部分。在一部聲樂作品的演繹過程中需要通過其藝術表現的不同要求來對發聲部位進行系統地選擇與規劃。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根據作品表現的基調來進行發音部位的選擇。作品自身具有一定的感情基調,也就是作品本身的情感內涵。或悲傷、或懷念、或高亢、或激情。不同的作品情感需要不同的音色來進行表達,而此種表達方式正是發音位置選擇不同所帶來的。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演繹者應該根據作品自身的情況在結合自己的發音部位掌握狀況來進行靈活的選擇。如在低沉的聲樂作品或者部分表演的過程中可以選擇腹腔共鳴的方式來進行。而平緩的抒情或者敘事則多采用嗓音發音的方式來進行。在部分富有激情或者高音部分較多的聲樂作品中可以通過顱腔的高位共振發音方式來對相關的藝術表現進行表征。
其次,采用發聲部位的不同對作品的藝術表現進行強化。在聲樂作品的表演過程中部分表現力是通過演員的表情以及形體動作來進行表達的。在此種形式下,尤其是部分形體動作會破壞正常的發聲位置選擇。而表演者在具體的規劃過程中應該進行充分的考慮。將動作、表情與發聲部位進行有效結合。在結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發聲部位的平緩變化以及發聲部位的合理規劃。通過上述兩個方面不僅能夠使得發聲部位之間的轉移的突兀性消失,能更夠因為發聲部位與形體之間的配合而達到更高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
最后,發聲部位的變化會帶來音色的變化,而音色的變化更能夠表現表演者的內心情感。因此,發聲部位的選擇方法在于藝術表現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對表演者自身的感情表達與作品的感情基調相符。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作品的感情底蘊整體處于流暢與完整的表達效果。進而促進聲樂作品整體藝術表現力的提高。同時,藝術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表演者的發聲位置選擇,在二者的融合過程中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呼吸規劃與藝術表現的融合
呼吸作為聲樂表演過程中較為關鍵的環節,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受到廣泛的重視。從呼吸方法自身的角度來考慮,大致可以分為短促呼吸、長呼吸、閉氣呼吸等多種形式。不同的呼吸方式選擇在聲樂作品的情感表達以及發聲效果等層面均有一定的影響,并通過呼吸對發聲的影響來影響聲樂作品的整體表達。在不同聲樂作品的演繹過程中根據其內容以及韻律對整體以及部分的呼吸進行安排與實現的方式被稱為呼吸規劃。合理的呼吸規劃能夠對藝術表現造成積極的影響,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同樣對呼吸規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二者融合能夠使得呼吸規劃更為合理、情感表達更為到位。具體的融合方式從如下三個方面得意體現:
(一)呼吸規劃與聲樂作品整體的藝術表現相結合
整體的藝術表現主要分為了若干個層面,其中主要考慮聲樂作品的情感、音色、韻律、音階等。而在整體的呼吸規劃過程中應該對該作品的整體藝術表現進行考量。如長呼吸適宜于抒情或者敘事的藝術表現類型;急促呼吸適宜于激情、悲傷等藝術表現類型;閉氣呼吸適宜于高昂的藝術表現類型等。另外,在呼吸規劃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藝術表現的外部特征。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演員說呈現的不僅是聲音,更應該是給觀眾一種立體的欣賞模式,在此種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呼吸作為最為常見、頻率最大的外部特征對表現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在實際的呼吸規劃過程中必須予以考慮。
(二)呼吸規劃與聲樂作品不同階段的藝術表現的融合
在一部完整的聲樂作品中,情感的表達以及藝術表現往往不是單一的。或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或先敘事在抒情、或先平緩在高昂等。在一個作品內部發生感情變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其藝術表現的變化。在具體的變化過程中可以通過呼吸規劃來完成。如在平緩的呼吸節奏后變更為短促的呼吸方式,發音與節奏會不自覺的變得短促,進而營造出一種緊張、悲傷等情緒,作品的藝術表現在不經意間表達的相對完善。此種方式對聲樂作品的藝術表達正是藝術表現與呼吸規劃融合后的結果。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通過融合來完成藝術表現變化的方式能夠使得聲樂作品的連貫度較高,且不同部分之間的過度相對平緩,不會給人一種突兀或者突變的感覺。
(三)呼吸規劃與形體之間的關系也是其與藝術表現融合的重點
在呼吸的過程中必然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形體變化。而形體的變化也勢必會引發藝術表現的變化。在對形體的規劃過程中主要通過呼吸規劃與藝術表現相融合的方式來進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確定必要的呼吸技巧;其次,需要對本部分的藝術表現進行分析;最后,通過二者的融合找到平衡點,并將之進行完美地表現。通過上述的三點不僅能夠做到呼吸規劃與藝術表現的有機結合,更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感染力。
三、發聲音準與藝術表現的融合
發音的音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音調的音準,另一方面則是發聲過程中咬字的音準。音調的音準是需要嚴格的根據樂章安排來進行的。在實際表演過程中不能夠出現跑音、丟音等現象。在部分聲樂作品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滑音等內容進行具體的規劃,務必要做到滑音的流暢與自然。而在咬字的音準過程中則可以根據聲樂作品自身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不同來進行自我安排。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絕大部分聲樂作品以及絕大部分的表演過程中咬字必須清晰、并采用標準的普通話(少數民族歌曲、民歌等除外)。第二個層次則是根據不同的聲樂作品的情感規劃,在咬字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的放寬,甚至特意采用模糊音來對發聲技巧進行處理。如高音部分的尾音一般情況下不發具體的音準,而是采用“啊”、“咦”等來模糊替代。另一方面則是在悲傷情緒的歌曲中也往往通過模糊音的處理方式來達到發音與藝術表現融合的目的。
四、結語
聲樂作品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途徑使得觀眾對作品產生共鳴,進而表現為對作品以及表演者的欣賞。此種過程依托于聲樂作品與表演的藝術表現。藝術表現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即包括了發聲技巧也包括了表演者的舞臺藝術。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主要從發聲技巧的層面來探討其與藝術表現力的融合。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今后的教學與表演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認為發聲位置、呼吸規劃以及發聲音準均能夠對藝術表現造成一定的影響。二者在融合的過程中應該以作品自身的感情基調為基礎,以發聲技巧為載體,在進行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完成其藝術表現的升華,進而將聲樂作品更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同時構建一種多角度、多層面的藝術藝術感染力,使得作品與表演自身得到一定程度的升華。
參考文獻:
[1]陳小珍.歌唱技巧與藝術表現[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曹文利.聲樂教學中歌唱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初探[J].青海師專學報,2009,(04).
[3]高艷.淺談歌唱技巧與聲樂藝術表現的關系[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6).
[4]周亦文.淺談聲樂發聲技巧與作品表現的結合[J].大舞臺,2012,(12).
作者簡介:
李秀齊,天津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