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袁媛
摘要:《黃河怨》選自《黃河大合唱》第六樂章,具有重要的戲劇意義,此曲塑造了一個失子亡夫,慘遭蹂躪的中國婦女形象,深切的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惡性。從此曲的寫作特點入手,希望能啟發演唱者加深對該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詮釋作品。
關鍵詞:冼星海 《黃河怨》 寫作特點
一、冼星海簡介
冼星海,中國鋼琴家,著名的現代作曲家,原名黃訓,孔宇,被稱為“人民音樂家”他創作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代表作《戰歌》《救國歌》。同時期還為許多影片、話劇譜曲。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加入了上海戲劇界的戰時演劇兩隊,后來劇團巡回演出,創作了抗日話劇保衛盧溝橋的主題曲。在同年10月抵達武漢,連同張曙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對廣大群眾教唱抗日歌曲,在動員民眾的基礎上有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黃河大合唱》簡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與詩人光未然在1939年創作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1938年在武漢失陷之后,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撤退,途中親眼目睹黃河船夫們格斗的情狀,并且聽到了沉重有力的船夫號子,這些所見所聞更加使他堅定信念,于是在第二年寫出了《黃河吟》這首詩,冼星海有幸聽到了《黃河吟》,之后半個月時間寫出了《黃河大合唱》這部大型合唱作品。
該作品以熱情奔放的旋律贊美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喚醒了人民的靈魂,深切地痛斥了侵略者的殘暴,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畫面。熱情地贊揚了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和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同時該作品也告知每一個炎黃子孫,無論在什么時期,都應該保衛我們的國家,守護我們的領土。
《黃河大合唱》由八個樂章組成,分別為: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合唱)、第二樂章《黃河頌》(男中音獨唱)、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第四樂章《黃水謠》(女生合唱)、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對唱、合唱)、第六樂章《黃河怨》(女生獨唱)、第七樂章《保衛黃河》(齊唱、輪唱)、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合唱)。
從這八個樂章的體裁來看,似乎形成了“合唱—獨唱—其他—獨唱—合唱”這一拱形對稱特點。《黃河怨》作為整個套曲的最后一個獨唱,它以個人的悲慘命運折射出了當時整個國家人民的悲慘遭遇,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重文化意義。
三、《黃河怨》的曲式特點
演繹一首好的聲樂作品,不但要體會它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結構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該作品。《黃河怨》是一首四段體結構的歌,大小調的交錯和寫作風格的節奏變化,在整首歌中,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情感價值。同時作品演唱的陜西北部民間音樂,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婉轉凄涼。
前奏:先是左手伴奏采用十六分節奏,給人以沉痛、悲慘、哭訴的感覺,仿佛描寫了狂風暴雨來臨時的情景,接著右手彈哀怨的主題旋律。左右手結合的音樂,為作品的主題拉開了帷幕,似乎把人帶到了該曲的氛圍中。
第一樂段,采用A大調。在歌曲的開頭采用大調,符合該曲的寫作動機。作者用“風”、“云”、“黃河”三個大自然的空間載物,更加形象地表達了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和中國人民飽受的痛苦冤屈。該樂段速度平穩進行,采用3/4拍節奏。這一段中歌詞和音樂交代了時間地點環境,為全曲的構造打下了基礎。
第二樂段,由A大調轉入升f小調,利用小調的特性,本樂段的音樂更加悲憤,情感更加惆悵,同時節奏也變得緊湊。從節奏和歌詞上來看,作者將重要的詞匯放在了強拍上,后兩拍上為長音,以此更加表現出了主人公無奈和傷心欲絕的情感。其中,“鬼子啊,你這樣沒心肝”,“肝”一字,作者故意拖長,表現出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寶貝啊,你死的這樣慘”,“慘”一字處作者故意漸慢,而且用了最低音,表現出了主人公失子心痛,悲痛欲絕的情感。
第三樂段,由升f小調轉位A大調,根據大調的性質,為后面第四樂段的高潮埋下伏筆,同時節奏由之前的3/4拍轉為6/4拍,速度變得緊湊。該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重復,第一樂段“風”“云”“黃河”三個音樂載體轉變為“狂風”、“烏云”、“黃河水”,形象地描寫出了世間萬物都在為主人公的不幸叫囂、打抱不平,與第一樂段的情緒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四樂段:由A大調轉入升f小調,此段運用小調,更加突出了女主人翁的壓抑和悲涼。這一段中運用了多種節拍,依次用了6/8、 3/8、 6/8、3/4拍,但始終不離三拍子的律動,為音樂的表達增添了魅力。最后兩句重復的歌詞為全曲的高潮,歌詞為“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算。”在前一句中作者用了憤怒、堅決的表情記號,為后一句做了鋪墊。第二個“債”為全曲的最高音,也是全曲的高潮,推動了該作品的情感表達,激起了全國人民奮起抗戰的偉大決心!
四、結語
希望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演唱者能更深層地理解一個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女人,站在他們的悲慘命運的邊緣,然后投入到黃河的悲慘命運,在《我怎樣寫黃河大合唱》一文中,冼星海曾說過:“《黃河怨》代表了中國女性受壓迫的抗議和侮辱,以前的痛苦,悲傷,語氣蒼涼。演唱者演唱時要含著眼淚來表達,如若唱的人沒有這種感覺,聽眾也肯定沒有同樣的響應。”
參考文獻:
[1]光未然,冼星海.黃河大合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8.
[2]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A].《冼星海全集》編輯委員會.冼星海全集(一卷)[C].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孫繼南,周柱銓,劉再生,黃硯如.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4]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6]彭志敏.音樂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